韩景芳;郝明;宇捷
病例女,46岁,主因双侧甲状腺肿大1+年,伴轻度呼吸困难15d入院.入院后初诊:硬化性甲状腺炎,但不排除甲状腺癌.行彩超,T3、T4等检查,其中血常规:RBC 4.01×1012/L,Hb 108g/L,BPC 146×109/L,WBC5.9×109/L,N 0.645,L 0.355.入院后第4d,患者行吸131Ⅰ试验,次日出现畏寒、发热、干咳,体温达39℃.作胸片检查未见异常,复查血常规,WBC 1.3×109/L,N 0.70,L 0.30,RBC和BPC均在正常值范围.
作者:胡仁健;韩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AC·TTM5DIFF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为国内首家引进的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新高科技产品,采用Coulter原理、细胞化学差别染色、双聚焦流技术相结合,进行细胞粒子计数,采用HICN比色法测定Hb,用血量53ul,提供26项参数和白细胞五项分类,打印白细胞散点图(如图1)和三个有形成份分布直方图.
作者:陈蓉;王超;李丽娟;蔡敏;雷世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短程疗法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可以改善患儿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我们使用奥美拉唑等三联短程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儿童消化性溃疡资料完整的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建华;龚永杰;杨明恕;吴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83-01~1999-01,对267例烧伤患者的膝、踝、肘和腕4个关节部位为深Ⅱ度创面的376个关节部位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原则将376个关节创面分为早期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2个组.结果表明:无论近期或者远期疗效,手术治疗组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
作者:吴其林;李晋;程崇典;魏家宾;刘德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例男性,20岁.因矿洞塌方,石块土方砸于腰部及四肢,左肘关节窝及尺侧皮肤撕脱缺如,部分肌肉拉断,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左下肢下三分之一处皮肤淤斑,面积约3cm×3cm2大小,骨折形成假关节,可扪及骨擦音及擦感,活动明显受限;左坐骨结节粉碎性骨折,会阴部直肠重度撕裂伤;第四腰椎脱位,脱位处有1直径为20cm的血肿,皮肤破损,阴囊皮肤撕脱破裂,睾丸外露,流血不止;右大腿根部内侧沿肛门骶尾部严重撕裂,肛门右侧可见1直径为7cm、深5cm的盲管伤,肛管与盲管伤区相通,肛门括约肌裂伤,大便失禁,污染严重,未损伤输尿管.入院时体温37.2℃、脉搏129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7/4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病容,烦燥不安,面色苍白,神志模糊,对答不切题,检查不合作,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呈严重失血性休克状,病情危重.
作者:吕红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年龄为70~45岁,临床常见于50岁以上,45岁以下的青年型急性心肌梗塞较罕见.我院心电图室1999年见到青年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例,报告如下:病例1 男性,37岁.持续胸前区疼痛2d,经乡镇卫生院治疗无效而就诊于本院.心电图显示为Ⅱ、Ⅲ、avF导联呈rS形、r占时极短,ST段抬高,T波倒置,电轴-46°.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作者:苏叶丽;邹冠蓉;庄稼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例女,60岁.因咳嗽、咳痰、咽部不适2d前来就诊.患者自诉无药物过敏史,本次发病未进行任何治疗.查体:咽部充血明显,其余无特殊.根据病情给予口服复方新诺明2片(0.96g)、甘草片2片、清火栀麦片2片等进行对症治疗,服后20min患者突感恶心、头昏、全身瘙痒,随之出现皮疹.立即肌注扑尔敏10mg、维丁胶性钙1ml,2min后病情加重,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口唇发绀、四肢抽搐.查体:T36.7℃,P106次/min,R30次/min,BP9.5/7kPa,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立即肌注盐酸肾上腺素1mg,缓慢静滴氢化可的松50mg(由于条件有限未曾给予吸氧),10min后病情缓解,留院观察.40min后病情复发,再次肌注盐酸肾上腺素0.5mg,静脉滴入氢化可的松30mg,1h后血压升至12/9.5kPa,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观察8h后好转出院.
作者:杨秀良;陆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阐明脑梗塞患者脂蛋白α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42例皮层支动脉脑梗塞(CAO)、47例穿通支动脉脑梗塞(PAO)患者血清LPα的含量及其它脂质,与对照组78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用激光衍射法检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各组脑梗塞患者血清LP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LPα含量水平、甘油三脂(TC)与DI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LPα水平增高对红细胞变性能力有一定影响.
作者:张义;王建军;吕黄勇;吴云娣;王东武;郑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例男,26岁,因发热、畏寒、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乏力,纳差1周入院.院外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安痛定、柴胡等治疗.平素健康,无肝炎、结核史.查体:体温39.6℃,神清,咽喉轻度充血,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邓天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医生中存在两种对病理检查的片面认识,一种认为病理诊断必须百分之百正确;另一种认为病理诊断可有可无或者是例行公事.实际上临床与病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以提高诊治水平为目的.任何轻临床重病理或轻病理重临床的观点和行为都不利于预防医疗纠纷,故有必要加强临床与病理之间的沟通、了解、联系和协调.
作者:杨举伦;王玲;唐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于1995年正式赋予应急保障旅卫生营任务.几年来,我们在正规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科技化发展上下功夫,狠抓卫生营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应急机动卫勤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被总后卫生部评为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建设先进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作者:钟德富;张海林;蔡铜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例李××,男性,15岁.住院号:145705,于一周前无诱因突感双眼视物模糊,继之眼球胀痛、头痛、视力消失、畏光、流泪伴恶心呕吐,自服草药5剂(药名不详),未能奏效,1997-04-22来院就诊,门诊以双眼自发性晶体前脱位继发青光眼收住院.追问病史,患者自幼视力差,仅能分辨10m以内物体.曾到外院就诊未确诊,戴镜视力无提高.
作者:耿美香;汪辉;徐春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对6个煤矿医院1997年末登记的肺结核病人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结核病在煤矿职工中的流行情况和影响结核病流行的因素,为改进煤矿职工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饶正远;代红;曹慧;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的主要失败原因是远地转移或/和局部区域复发.术后辅以单纯放疗或化疗能否提高长期生存率一直存有争议[1,2].本文回顾总结1987-10~1994-12NSCLC根治术后临床资料,以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地转移为观察指标,分析术后放疗和化疗对失败原因的影响及其治疗价值.
作者:刘波;卢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伊米配能/西司他丁在烧伤病人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6例烧伤急性期病人(APP组)和9例高代谢期病人(HPP组)首剂和稳态的血浆中伊米配能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另选1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结果:同C组相比,APP组的半衰期明显延长(P<0.01)、分布容积增大(P<0.05),HPP组分布速率加快(P<0.05);两组病人比较,APP组较HPP组半衰期明显延长(P<0.01)、分布容积增大(P<0.05);各组内首剂和稳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伊米配能在APP组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明显不同,提示急性期用负荷剂量的伊米配能时应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作者:王慧敏;彭毅志;肖光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与恩丹西酮、格拉司琼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甲氨蝶呤与恩丹西酮、格拉司琼在8h内的吸收度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外观、pH值及薄层层析检查.结果:在室温条件下,甲氨蝶呤与格拉司琼在0~8h内外观稳定,特征峰吸收度、pH值无明显变化,薄层层析检查无新物质产生.甲氨蝶呤与恩丹西酮在0~8h内含量、pH值亦均无明显变化.二者的低浓度稀释混合液外观稳定,但甲氨蝶呤(1mg/ml)与恩丹西酮(2mg/ml)混合有沉淀产生.结论:甲氨蝶呤与格拉司琼在生理盐水中可以配伍使用.甲氨蝶呤与恩丹西酮由于在浓度高时会析出沉淀,故不宜在生理盐水中使用.
作者:彭显平;徐贵丽;杨艳;牟冰;尹玉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行疾病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对有限卫生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平均住院日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单病种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医疗管理标准,从而充分利用卫生资源,以利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杨惠文;唐文;李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88~2000年应用CSM-1型、CSM-2000型液电式及CS-2012型电磁式体外震波碎石机行ESWL治疗泌尿系结石474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昭颉;汤朝华;王庆堂;杨前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护士长是护理指挥系统的基层领导者,也是病房或其它护理单元护理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组织者[1],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护士长的自身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与管理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的高低.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护理管理行为的转变,护士长应注重自身职业角色的塑造.
作者:刘英;李焕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脐血LAK/IL-2疗法用于肿瘤治疗已有不少报道,近年来随着对肿瘤抗原研究的深入,对肿瘤抗原激活的杀伤细胞即TAK细胞的研究已成为过继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1][2],我们对脐血TAK细胞体外抗瘤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脐血TAK细胞在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勤;陈健;王凤丽;罗先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