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1至2013年北京市0~1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迟缓筛查状况分析

梁明丽;梁爱民

关键词:北京市, 发育迟缓, 筛查, 筛查率
摘要:目的:研究2011至2013年北京市0~1岁儿童发育迟缓社区筛查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 DDST)对辖区内0~1岁儿童进行发育迟缓筛查,并按工作常规要求网上直报2011、2012、2013年儿童发育迟缓筛查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0~1岁常住人口(户籍+非户籍)发育迟缓筛查率为89.29%,户籍为91.32%,非户籍为85.92%,达到十二五指标,从2011到2013年,筛查率逐年提高(χ2值为1284.582~32504.756,均P<0.001)。有14个区县常住人口、15个区县户籍人口、10个区县非户籍人口筛查率超过85%,城区、近郊已完成十二五指标,远县接近十二五指标。结论各区县筛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远、近郊各区县总体筛查水平较低,下步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大发育筛查人员培训力度,加强非户籍儿童发育筛查工作的管理力度,并根据地区情况分类管理。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孕妇孕晚期 GBS定植及新生儿早发型 GBS感染趋势

    目的:观察孕晚期B族链球菌( GBS)的定植情况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率,评估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 EOD)的发病趋势。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医学院附属苏州母子医疗保健中心住院分娩的3487例孕妇进行阴道GBS筛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推荐的培养筛查策略评估孕妇孕晚期GBS的定植率;对1018对孕妇-新生儿配对病例进行垂直传播筛查,追踪新生儿结局,统计母婴垂直传播率及新生儿EOD的发病率。结果在培养筛查组,3487例孕妇标本中有142例GBS培养阳性,孕妇阴道GBS定植率为4.07%;在母婴垂直传播筛查组,1018对配对标本中,有52例孕妇GBS培养阳性,其分娩新生儿有4例阳性,垂直传播率为7.69%。在1062例纳入研究的新生儿中有1例发生EOD,其发病率为0.94‰(1/1062)。结论虽然孕妇孕晚期GBS定植率低,但其垂直传播率及新生儿EOD发病率均较高。有必要于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行GBS产前筛查和相关治疗。

    作者:彭兰;柴利强;陈大立;汪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芜湖市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疾病检出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芜湖市近5年免费婚检数据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婚检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婚检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干预措施。方法对芜湖市2009至2013年婚前医学检查表、妇幼卫生年报和民生工程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至2013年,婚检查出患有各类疾病者14562例,检出率占6.87%,其中内科系统疾病检出率高(43.46%),有关精神病低(0.20%),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337.55,P<0.01)。对婚育有影响的疾病患者共5448人,占实检的2.57%,其中尊重受检者意愿高,占80.12%,不宜生育低,占0.44%,影响婚育疾病检出率每年增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2565.69,P<0.0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共检测182035人,确诊HIV阳性19例,阳性率0.01%;男7例,女12例,男女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结论芜湖市婚前医学检查率逐年上升,婚检疾病检出率不断提高,尽早发现育龄男女HIV感染情况,采取咨询和干预,能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炜林;曹臻;王睿;芮婷婷;胡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APN和sFlt-1水平与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变化关系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脂联素( APN)水平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sFlt-1)水平与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于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门诊进行孕期检查并住院分娩的60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孕期检查并住院分娩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产妇血清ANP水平及sFlt-1水平,并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其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 PI)、收缩末期大血流速度( S)与舒张末期大血流速度( D)比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ANP和sFlt-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8.83、14.2,均P<0.05);而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ANP和sFlt-1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7.10、10.03、9.22、15.30,均P<0.05)。研究组患者子宫螺旋动脉PI值和S/D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7.23、8.82,均P<0.05);而重度子痫前期组子宫螺旋动脉PI值和S/D比值均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6.73、8.48、7.22、9.39,均P<0.05)。子痫前期患者血清ANP水平与子宫螺旋动脉PI值(r=0.322,P<0.05)和S/D比值(r=0.406,P<0.05)均呈正相关趋势;血清sFlt-1水平与子宫螺旋动脉PI值(r=0.388,P<0.05)和S/D比值( r=0.465,P<0.05)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血清ANP和sFlt-1水平及子宫螺旋动脉的生理性改变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并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可将其作为子痫前期的预测指标。

    作者:沈永红;袁文慧;李俊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全国微生态试验总结会议》简报

    随着微生态研究在国际上的纵深发展,国内在微生态与妊娠早产、微生态与糖尿病、微生态与肠道炎性疾病等方面也开展了诸多研究。2015年初始,在我国进行了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第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15家医院参与的全国阴道微生态方面的研究,并于2015年12月19日在北京蟹岛会议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微生态试验总结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增加女性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根据一项新的荟萃分析,糖尿病会增加60%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并且女性比男性的患病风险更高。该信息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资深研究员Rachel R。Huxley研究小组回顾了14项涉及200万人的研究,其中包括10万痴呆患者。相关结果12月17日发表于《糖尿病护理》( Diabetes Care)杂志上。总的来说,患糖尿病的人得痴呆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出60%。患糖尿病的女性得痴呆的风险为正常女性的2倍,而患糖尿病的男性得痴呆的风险较正常男性仅略有增加。但研究人员提醒,他们还无法确认其中关联是否是因果关系,因为这些研究都是观察性研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索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以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不同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浸润转移等ER、PR、CerbB-2、Ki-67各项表达情况。结果手术-病理分期Ⅲ期~Ⅳ期者ER、PR阳性率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而Ⅱ期和Ⅲ~Ⅳ期者CerbB-2、Ki-67阳性率均明显高于I期,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3、5.35、6.92、6.02、7.23、7.83、6.85、7.03,均P<0.05)。组织学分化G3级者ER、PR阳性率均明显低于G1级和G2级者,而G2、G3级者CerbB-2、Ki-67阳性率均明显高于G1级者,且G3级者CerbB-2、Ki-67阳性率均明显高于G2级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3、6.68、7.90、7.24、9.22、12.64、6.82、7.53,均P<0.05)。肌层浸润深度>1/2者ER、P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肌层浸润深度≤1/2者和无肌层浸润者,而肌层浸润深度>1/2者CerbB-2、Ki-67阳性率显著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者和无肌层浸润者,且肌层浸润≤1/2者CerbB-2、Ki-67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肌层浸润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4、7.63、7.54、7.16、5.86、7.02、6.06、7.44,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R、PR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4、7.63,均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CerbB-2、Ki-67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1.22、2.05,均P>0.05)。结论 ER、PR、CerbB-2、Ki-6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有密切相关性,联合应用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

    作者:徐小仙;苏影;朱小平;闫鼎鼎;楼寒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口服抗真菌药或增加流产风险

    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的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报道,孕妇口服抗真菌药氟康唑可能增加自发性流产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与氟康唑暴露有关的自然流产风险显著增加。在妊娠7~22周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3315名女性中,有147名经历了自然流产,而13246名没有接触抗真菌药的女性中,563名经历了自然流产。妊娠7周到分娩期间暴露于氟康唑的5382名女性中,21名经历了死胎,而与之相匹配的21506名未服用氟康唑的女性中,77名经历了死胎,死胎的风险有增高的趋势,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孕妇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加患上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风险较高,在美国,约10%的孕妇会感染该疾病。尽管外用抗真菌药物阴道给药制剂是孕妇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法,但临床实践中还是经常选择口服给药。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血清研究所的Ditte Moelgaard-Nielsen和同事们评估了孕妇口服氟康唑暴露量和自然流产及死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项全国性队列研究中,该研究团队考察了1997~2013年间来自丹麦的1405663名孕妇。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暴露相比,2823名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女性中有130名自然流产,而2823名暴露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的女性中,118名自然流产;4301名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女性中,20名出现死胎,而4301名暴露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的女性中,22名出现死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上海徐汇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调查

    目的:通过对上海徐汇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查,探讨上海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KM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年龄在40~60岁的中年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妇女2046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1.23±7.00岁。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6.9%( KMI总分>6分)。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增加,绝经状态的递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依次为疲乏(83.38%)、性生活困难(55.67%)、骨关节痛(50.29%)、失眠(48.29%)和情绪波动(40.7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受教育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低、初潮年龄越晚、流产次数越多、合并冠心病是围绝经期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 t 值分别为22.533、-4.055、-2.088、2.709、5.522、4.203,均P<0.05)。结论上海徐汇地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卫生医疗机构应针对上海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特点提供更多的保健措施。

    作者:朱晓璐;李萍;孙东梅;陶敏芳;滕银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015年新宫颈癌筛查指南发布

    《妇产科》( Obstetrics &Gynecology)杂志2016年月刊发布了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 ACOG)制定的宫颈癌筛查指南,指南中强调了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推荐中的改变,包括讨论了单一使用HPV测试筛查的角色,HPV疫苗的药效更新,以及修改了HIV阳性女性的癌症筛查指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研究进展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PGD)和筛查( PGS)是近年来发展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PGT)方法。 PGD主要适用于父母携带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平衡易位,通过体外受精,在胚胎移植前检测特定的突变以及非平衡染色体异常是否传递到卵子或胚胎。 PGS是运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检测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通过移植正常的胚胎从而提高妊娠率。 PGD/PGS相关检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FISH技术逐渐被取代,更多的新技术也在研发中。但是,PGD/PGS仍存在费用昂贵,无法检测所有胚胎异常等不足之处。该文综述PGD/PGS相关进展和PGD/PGS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刘茜桐;田莉;师娟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孕晚期 B族链球菌带菌者母儿结局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 GBS)的带菌情况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后的母儿结局,并分析GBS带菌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体验门诊就诊的孕妇4959例,于孕35~37周采集阴道下1/3及肛门括约肌上2~3cm处直肠标本(共1份),采用PCR法进行GBS检测,其中278例检测出B族链球菌阳性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产检332例检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 GBS阳性者临产后或胎膜早破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分析其妊娠结局及GBS带菌的高危因素。结果 GBS阳性者278例,带菌率为5.61%。 GBS阳性组年龄显著高于GBS阴性组( t=2.941,P<0.05),两组文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χ2=8.108,P<0.05),而两组经产妇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2.593,P>0.05)。新生儿中无GBS感染导致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发生,1例可疑GBS感染,1例新生儿脓疱疹。 GBS阳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χ2=4.809,P<0.05),两组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时发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180、0.009、2.187,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497、0.529,均P>0.05)。年龄、阴道炎是GBS定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71、2.955,均P<0.05),而糖尿病不是GBS定植的高危因素(OR=1.108,P>0.05)。结论 GBS阳性孕妇临产后使用抗生素规范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建议对GBS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作者:尉建霞;范玲;陈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清 F-β-hCG、雌激素及 PROG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研究血清人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F-β-hCG)、雌激素及孕酮( PROG)的测定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绵阳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接收的40例正常妊娠孕妇以及80例异位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妊娠孕妇作为A组,对异位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院时仅采用通过检测血清F-β-hCG诊断异位妊娠的40例患者列入B组,将通过血清F-β-hCG、雌激素及PROG联合检测诊断的40例异位妊娠患者记为C组,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率与确诊时间;同时,分别检测A组和C组孕妇的血清F-β-hCG、雌激素及PROG的含量水平,对比分析两组孕妇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孕妇血清F-β-hCG、雌激素及PROG的含量分别为(1151.4±123.5)IU/mL、(41.2±6.3)ng/mL和(25.4±9.1)ng/mL,C组孕妇血清F-β-hCG、雌激素及PROG的含量分别为(860.4±93.4)IU/mL、(7.3±2.1)ng/mL和(5.3±3.5)ng/mL,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3.99、4.34、4.56,均P<0.05)。对B组、C组孕妇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97.50%,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97,P<0.05)。对B组、C组孕妇诊断的确诊时间分别为(4.1±1.03)d、(1.36±0.46)d,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4.49,P<0.05)。结论血清F-β-hCG、雌激素及PROG的测定在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缩短确诊的时间,减少一系列相应的不良后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朱虹;张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妊娠期睡眠质量与焦虑症状的关联研究

    目的:了解孕妇焦虑情绪现状,分析妊娠期睡眠质量与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六安市金安区妇幼保健院101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一般情况信息,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定睡眠质量和状态-特质焦虑症状。结果1010名孕妇中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44.65%,状态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6.53%,特质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37%。有睡眠质量问题的孕妇状态焦虑症状(19.73%)和特质焦虑症状(17.07%)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睡眠质量问题的孕妇(χ2值分别为9.67、6.0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与状态和特质焦虑症状关联的OR估计值分别为1.44(95%CI:1.03~2.03)和1.71(95%CI:1.18~2.47)。结论孕妇睡眠质量与孕期焦虑症状存在关联,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改善孕妇妊娠期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

    作者:汪红霞;蔡传兰;崔时敏;邹奇志;丁秀秀;许韶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ILK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整合素链接激酶( ILK)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湖南省益阳医专附属医院妇产科收集的59例宫颈上皮瘤变( CIN)标本、44例术后病例确诊的宫颈癌标本及30例病理检查为正常宫颈组织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ILK在上述几种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LK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的ILK表达阳性率(86.36%)显著的高于CIN I级标本的(62.5%)、CIN Ⅱ~Ⅲ级标本的(65.71%)及正常宫颈组织标本的(23.33%)(χ2值分别为5.144、4.725、29.737,均P<0.05)。 CINⅠ级标本患者的ILK表达阳性率(62.5%)、CINⅡ~Ⅲ级标本的(75.71%)均显著的高于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3.33%)(χ2值分别为8.472、11.675,均P<0.05)。 ILK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深度的肌层浸润具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5.173、4.810、4.020,均P<0.05),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χ2值分别为0.275、1.991、0.129,均P>0.05)。结论 ILK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的高表达,同时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深度的肌层浸润具有相关性。

    作者:朱向阳;王香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一步筛查法增加妊娠糖尿病诊断率和治疗率

    《妇产科》( Obstet Gyneco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更普遍的两步筛查法,妊娠糖尿病( GDM)一步筛查法增加疾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但并不改善新生儿结局。加利福尼亚凯萨医疗机构开展了一项检测方式转换研究。该研究机构以前采用GDM两步法诊断,但在2011年改为IADPSG一步法。研究人员对2010年7月和2013年12月医院和附属诊所治疗过的孕妇数据进行了对比,以确定哪种方法的结局更好。根据两步处理法,在第一次产检,高危孕妇或24~28周的孕妇接受1h/50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高于130 mg/dL的孕妇接受3h/100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GDM的确定标准为:空腹血糖水平≥95 mg/dL或符合以下3个数值的两项:1h血糖≥180 mg/dL、2h血糖≥155mg/dL及3h血糖≥140mg/dL。一步检测法为在首次产检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HbA1c≤6.4%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而那些HbA1c≥6.4%的孕妇诊断为孕前糖尿病。 HbA1c<5.7%的孕妇在24~28孕周接受2h/75m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符合以下任一情况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空腹血糖≥92 mg/dL,1h血糖≥180 mg/dL,2h血糖≥153 mg/dL。所有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接受了强化教育、家庭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分析包括6066名孕妇(两步法组2972名;一步法组3094名)数据。结果表明,在一步法组被诊断为GDM的孕妇多于两步法组(27% vs 17%)。一步法组首次剖宫产率显著高于两步法组(20% vs 16%)。LGA儿比例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两步法组为10%,一步法组为9%。巨大儿、新生儿ICU接诊、早产、子痫前期、肩难产或高胆红素校正后的OR,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认为,IADPSG选定的界限值可能太低,因此导致有太多的患者被当做妊娠糖尿病治疗。我们需要评估不同的界限值,并且应更加关注孕前体重( BMI)的控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疗效的 Meta分析

    目的:评价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实验,筛选符合标准的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6篇,临床对照试验(CCT)1篇,研究对象共416例,其中血液灌流组216例,对照组200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灌流组与对照组缩短皮疹持续时间,其合并加权均数差(WMD)=-1.13(95%CI:-1.38~-0.87,P<0.00001);缩短腹痛持续时间,其合并WMD=-1.23(95%CI:-1.46~-0.99,P<0.00001);缩短关节肿痛持续时间,其合并WMD=-0.91(95%CI:-1.13~-0.70,P<0.00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药物等支持治疗能有效缓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症状,但其疗效需要大样本、多中心、设计良好的RCT进一步验证。

    作者:何敏;黄燕萍;廉国利;吴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血糖通过HBP途径增加 SD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内β-catenin稳定性

    目的:探讨高血糖通过HBP途径增加子宫内膜细胞内β-catenin稳定性的相关机制。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禁食组、高糖高脂组、葡萄糖胺组和葡萄糖组。高糖高脂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其他组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将高糖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处死;禁食组禁食24h后处死;葡萄糖胺组禁食24h后给予葡萄糖胺2.50g/kg灌胃,3h后处死;葡萄糖组禁食24 h后给予葡萄糖5 g/kg灌胃,3 h后处死。分别取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检测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HSHF组和NC组相比,各饲养周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2.34~2.78,均P<0.05)。 GLU组和FASTING组相比,血糖水平明显升高(t=3.46,P<0.05),而GLN组和FASTING组相比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t=0.84,P>0.0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相对表达量分析显示, GLN组和GLU组子宫内膜组织内β-catenin、O-GlcNAc表达量均明显高于FASTING组( t值3.44~5.08,均P<0.05),而GLN组和GLU组之间β-catenin、O-GlcNAc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75、0.66,均P>0.05)。 RT-PCR检测HSHF组Ctnnb1表达水平与N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 =0.43,P>0.05),而β-catenin特异性靶基因CyclinD1和Axin2表达水平HSHF组明显高于NC组(t值分别为4.48、5.26,均P<0.05)。结论高血糖能够通过HBP途径,使β-catenin的O-GlcNAc化增加,从而增加其稳定性,使进入细胞核内的β-catenin增多,持续作用于下游靶基因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分化。

    作者:周福兴;陈颖;刘高伟;刘海霞;李娜;马芮;陈必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158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社区追访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社区追访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海淀区2012至2014年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社区追访的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出生,在海淀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保健的儿童中,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儿童共1580人。对其中1480名进行了听力复筛,复筛率为93.67%,230名儿童复筛未通过,复筛未通过率15.54%。复筛未通过儿童中,有127名进行了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查,诊断率55.22%,诊断听力损失37人。在诊断为听力损失的儿童中,男童22人,女童15人,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P=0.96);本市户籍儿童24人,外地户籍儿童13人,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结论通过社区对筛查未通过儿童进行追访,是行之有效的追访方式。听力诊断率有待提高,建议拓宽宣传渠道,让家长更多了解听力知识。建立完整的听力筛查和诊断信息系统,对听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作者:韩萍;袁全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85例急性中毒患儿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PICU)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85例急性中毒病例资料,总结儿童急性中毒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85例急性中毒病例按中毒发生的年龄、性别、原因、分类、治疗等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预见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①285例中毒患儿中意外中毒234例,以1~3岁为中毒的主要年龄段(47.7%),且男童发生率高。6、7、8月份为发病高峰。中毒主要发生在家中(93.3%),其中农村(85.9%)发生率较城市高。中毒的原因主要是以误服为主,其中农村以非药物中毒为主(77.1%),城市以药物中毒为主(70%);②中毒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易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③血液净化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7.9%。结论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是关键,应加强药品市场管理,家庭对农药与药物的监管和宣教,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避免有意识行为所致的中毒。血液净化治疗在急性中毒治疗中是重要的手段,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安媛;王娟;邓阳彬;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与脓毒血症新生儿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新生儿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在患儿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脓毒症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入院时的PCT、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 WB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差异,并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的对脓毒症患儿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CT对判断脓毒症新生儿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的PCT为(15.37±7.16)ng/L、CRP为(39.82±11.75)mg/L、WBC为(15.8±3.17)×109/L值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的PCT:(0.84±0.72)ng/L、CRP:(1.96±1.35)mg/L、WBC:(9.4±2.1)×109/L,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8、20.28、11.75,均P<0.05)。非危重患儿有36例、危重患儿33例、极度危重患儿29例,PCT、CRP、WBC及APACHEⅡ评分的组间比较结果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患儿(F值分别为14.09、14.18、10.05、7.88,均P<0.05),并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均P<0.05)。 PCT≥14.86μg/L组患儿43例中有21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48.84%,显著高于<14.86μg/L组的14.55%,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均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CT预测患儿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大于0.800。结论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患儿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同时与患儿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PCT作为一种对脓毒血症患儿预后进行预测的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金志彪;柳锡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