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外周静脉镇痛泵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止疼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子宫肌瘤患者1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和对照组(患者自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效果,舒适程度、镇静状态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8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3.912,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程度评分和镇静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57、6.176,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63、-5.776,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87,P>0.05)。结论外周静脉镇痛泵能有效缓解子宫肌瘤介入手术术后疼痛症状,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钟媛媛;程龙;靳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根据一项新的荟萃分析,糖尿病会增加60%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并且女性比男性的患病风险更高。该信息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资深研究员Rachel R。Huxley研究小组回顾了14项涉及200万人的研究,其中包括10万痴呆患者。相关结果12月17日发表于《糖尿病护理》( Diabetes Care)杂志上。总的来说,患糖尿病的人得痴呆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出60%。患糖尿病的女性得痴呆的风险为正常女性的2倍,而患糖尿病的男性得痴呆的风险较正常男性仅略有增加。但研究人员提醒,他们还无法确认其中关联是否是因果关系,因为这些研究都是观察性研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产妇一般情况、既往生育史、孕期异常状况及患病等资料,使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产妇高龄、职业为农民、不良妊娠史、早孕期异常、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29、13.512、10.134、4.465、11.586、31.562,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职业为农民( OR=2.298,95%CI:1.202~4.396)、不良妊娠史(OR=1.612,95%CI:1.150~2.260)、早孕期异常(OR=1.897,95%CI:1.142~3.152)、胎位不正(OR=3.067,95%CI:1.536~6.126)、妊娠合并症(OR=2.539,95%CI:1.764~3.656)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鼓励育龄期妇女优生优育,加强围孕期健康教育,孕妇应定期产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魏小华;雷春梅;闫慧;李姗姗;屈鹏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龙泉市人民医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脾氨肽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基础治疗,脾氨肽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脾氨肽组较常规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5、4.45,均P<0.05)。脾氨肽组较常规组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常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免疫球蛋白(Ig)M、IgA及补体C4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3.11、3.45,均P<0.05)。脾氨肽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IgM、IgA及C4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3、3.67、4.03,均P<0.05)。脾氨肽组治疗后较常规组治疗后的IgM、IgA及C4水平均更加明显(t值分别为3.25、3.43、3.56,均P<0.05)。结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可获得显著临床疗效,改善了免疫学指标,提高了机体抵抗力,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孔珍;李孔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新生儿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在患儿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脓毒症新生儿作为研究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入院时的PCT、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 WB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差异,并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的对脓毒症患儿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CT对判断脓毒症新生儿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患儿的PCT为(15.37±7.16)ng/L、CRP为(39.82±11.75)mg/L、WBC为(15.8±3.17)×109/L值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组的PCT:(0.84±0.72)ng/L、CRP:(1.96±1.35)mg/L、WBC:(9.4±2.1)×109/L,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8、20.28、11.75,均P<0.05)。非危重患儿有36例、危重患儿33例、极度危重患儿29例,PCT、CRP、WBC及APACHEⅡ评分的组间比较结果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患儿(F值分别为14.09、14.18、10.05、7.88,均P<0.05),并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均P<0.05)。 PCT≥14.86μg/L组患儿43例中有21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48.84%,显著高于<14.86μg/L组的14.55%,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均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CT预测患儿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大于0.800。结论 PCT检测水平在脓毒血症患儿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同时与患儿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PCT作为一种对脓毒血症患儿预后进行预测的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金志彪;柳锡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孕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 GBS)的带菌情况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后的母儿结局,并分析GBS带菌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体验门诊就诊的孕妇4959例,于孕35~37周采集阴道下1/3及肛门括约肌上2~3cm处直肠标本(共1份),采用PCR法进行GBS检测,其中278例检测出B族链球菌阳性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产检332例检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 GBS阳性者临产后或胎膜早破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分析其妊娠结局及GBS带菌的高危因素。结果 GBS阳性者278例,带菌率为5.61%。 GBS阳性组年龄显著高于GBS阴性组( t=2.941,P<0.05),两组文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χ2=8.108,P<0.05),而两组经产妇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2.593,P>0.05)。新生儿中无GBS感染导致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发生,1例可疑GBS感染,1例新生儿脓疱疹。 GBS阳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χ2=4.809,P<0.05),两组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时发热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180、0.009、2.187,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产后出血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497、0.529,均P>0.05)。年龄、阴道炎是GBS定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71、2.955,均P<0.05),而糖尿病不是GBS定植的高危因素(OR=1.108,P>0.05)。结论 GBS阳性孕妇临产后使用抗生素规范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建议对GBS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作者:尉建霞;范玲;陈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aspase7蛋白在羊水量异常和正常的产妇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检测30例羊水过少、30例羊水过多和30例羊水量正常产妇脐带血中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的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Caspase7蛋白在3组产妇血清中均有阳性表达。羊水过少组血清中Caspase7蛋白平均浓度(160.2±25.8ng/mL)比对照组高(142.9±1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5)。羊水过多组血清中Caspase7蛋白平均浓度(119.2±21.5ng/mL)比对照组低(142.9±18.4ng/m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5)。结论羊水过少或过多产妇血清中Caspase7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可能与羊水量异常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小琴;白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来自西班牙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每周吃3个相当大份量的鱼可能在未来几年受益于儿童的大脑。研究人员随访近2000对母子,自孕初期随访至孩子的第5个生日,发现其母孕期吃鱼多者,孩子脑功能改善显著(与母亲吃鱼少的孩子相比)。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乳腺癌是能够通过早期筛查和预防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为了预防,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发现诸多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该文通过文献法综述了近年发现的乳腺癌危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个人相关病史及服药史、环境及生活方式和生物因素等,这为制定乳腺癌的一级预防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作者:何红梅;弥曼;李雪萍;宋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小儿因腹痛行胃镜检查阳性结果者结合其临床原因及症状进行病因分析。方法选取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因腹痛于门诊就诊或收治入院的患儿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个月~14.5岁。参照《上消化道内镜学》中的胃镜操作方法对所有患儿进行小儿电子胃镜检查,详细记录镜下病变情况及结果,同时又进行了病变处粘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 HP)检测。结果320例患儿中浅表性胃炎共检出265例,检出率为82.81%,是腹痛的主要原因,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的检出率(18.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6,P<0.05)。胃镜报告显示,浅表性胃炎的镜下特点以“胃窦小结节”为主,占47.55%,其检出率显著高于出血型(10.04%)、红斑型(42.26%)、伴糜烂型(6.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23、11.33、13.28,均P<0.05);HP的总体检出率为48.75%,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深,HP检出率增高,在重度胃黏膜炎症中,高达86.67%。结论小儿腹痛以上消化道炎症和溃疡为主,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并且随病程加重,检出率也增高。
作者:蒋海珍;李艳华;金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社区追访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海淀区2012至2014年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社区追访的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出生,在海淀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保健的儿童中,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儿童共1580人。对其中1480名进行了听力复筛,复筛率为93.67%,230名儿童复筛未通过,复筛未通过率15.54%。复筛未通过儿童中,有127名进行了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查,诊断率55.22%,诊断听力损失37人。在诊断为听力损失的儿童中,男童22人,女童15人,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P=0.96);本市户籍儿童24人,外地户籍儿童13人,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结论通过社区对筛查未通过儿童进行追访,是行之有效的追访方式。听力诊断率有待提高,建议拓宽宣传渠道,让家长更多了解听力知识。建立完整的听力筛查和诊断信息系统,对听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作者:韩萍;袁全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浙江萧山医院收治的160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川崎病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8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观察组80例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动态心电图组与常规心电图组,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以及观察组中动态心电图组与常规心电图组的检测结果。结果①观察组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平均心率升高发生率及异常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171、8.3502、9.6274,均P<0.05);②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所占的比例是2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0,P<0.05);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持续性心动过速所占的比例是27.5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7,P<0.05);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中出现异常所占的比例是52.5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的1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3,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诊断中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可将动态心电图作为川崎病的常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丽霞;赵丽萍;沈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 ATA)阳性患者的卵泡生成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水平。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优生优育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98名ATA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且ATA阳性的育龄期女性列入阳性组,同时期门诊常规孕前检查者346人为对照组。结果 ATA阳性组的FSH、LH、E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是0.550、0.685、1.079,均P>0.05)。 ATA阳性组妊娠率为78.6%(77/92),低于对照组的87.9%(304/3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3,P<0.05)。 ATA阳性组的流产率为45.46%(35/77),高于对照组的23.7%(72/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7,P<0.01)。结论 ATA阳性患者与正常者之间卵巢储备功能无差异;ATA阳性患者的妊娠率明显低于正常者,但流产率高于正常者。
作者:黄新林;周瑾;陈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妇产科》( Obstetrics &Gynecology)杂志2016年月刊发布了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 ACOG)制定的宫颈癌筛查指南,指南中强调了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推荐中的改变,包括讨论了单一使用HPV测试筛查的角色,HPV疫苗的药效更新,以及修改了HIV阳性女性的癌症筛查指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011至2013年北京市0~1岁儿童发育迟缓社区筛查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 DDST)对辖区内0~1岁儿童进行发育迟缓筛查,并按工作常规要求网上直报2011、2012、2013年儿童发育迟缓筛查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0~1岁常住人口(户籍+非户籍)发育迟缓筛查率为89.29%,户籍为91.32%,非户籍为85.92%,达到十二五指标,从2011到2013年,筛查率逐年提高(χ2值为1284.582~32504.756,均P<0.001)。有14个区县常住人口、15个区县户籍人口、10个区县非户籍人口筛查率超过85%,城区、近郊已完成十二五指标,远县接近十二五指标。结论各区县筛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远、近郊各区县总体筛查水平较低,下步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大发育筛查人员培训力度,加强非户籍儿童发育筛查工作的管理力度,并根据地区情况分类管理。
作者:梁明丽;梁爱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的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报道,孕妇口服抗真菌药氟康唑可能增加自发性流产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与氟康唑暴露有关的自然流产风险显著增加。在妊娠7~22周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3315名女性中,有147名经历了自然流产,而13246名没有接触抗真菌药的女性中,563名经历了自然流产。妊娠7周到分娩期间暴露于氟康唑的5382名女性中,21名经历了死胎,而与之相匹配的21506名未服用氟康唑的女性中,77名经历了死胎,死胎的风险有增高的趋势,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孕妇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加患上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风险较高,在美国,约10%的孕妇会感染该疾病。尽管外用抗真菌药物阴道给药制剂是孕妇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法,但临床实践中还是经常选择口服给药。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血清研究所的Ditte Moelgaard-Nielsen和同事们评估了孕妇口服氟康唑暴露量和自然流产及死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项全国性队列研究中,该研究团队考察了1997~2013年间来自丹麦的1405663名孕妇。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暴露相比,2823名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女性中有130名自然流产,而2823名暴露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的女性中,118名自然流产;4301名暴露于口服氟康唑的女性中,20名出现死胎,而4301名暴露于外用抗真菌类药物的女性中,22名出现死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孕晚期B族链球菌( GBS)的定植情况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率,评估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 EOD)的发病趋势。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医学院附属苏州母子医疗保健中心住院分娩的3487例孕妇进行阴道GBS筛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推荐的培养筛查策略评估孕妇孕晚期GBS的定植率;对1018对孕妇-新生儿配对病例进行垂直传播筛查,追踪新生儿结局,统计母婴垂直传播率及新生儿EOD的发病率。结果在培养筛查组,3487例孕妇标本中有142例GBS培养阳性,孕妇阴道GBS定植率为4.07%;在母婴垂直传播筛查组,1018对配对标本中,有52例孕妇GBS培养阳性,其分娩新生儿有4例阳性,垂直传播率为7.69%。在1062例纳入研究的新生儿中有1例发生EOD,其发病率为0.94‰(1/1062)。结论虽然孕妇孕晚期GBS定植率低,但其垂直传播率及新生儿EOD发病率均较高。有必要于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行GBS产前筛查和相关治疗。
作者:彭兰;柴利强;陈大立;汪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PGD)和筛查( PGS)是近年来发展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PGT)方法。 PGD主要适用于父母携带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平衡易位,通过体外受精,在胚胎移植前检测特定的突变以及非平衡染色体异常是否传递到卵子或胚胎。 PGS是运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检测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通过移植正常的胚胎从而提高妊娠率。 PGD/PGS相关检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FISH技术逐渐被取代,更多的新技术也在研发中。但是,PGD/PGS仍存在费用昂贵,无法检测所有胚胎异常等不足之处。该文综述PGD/PGS相关进展和PGD/PGS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刘茜桐;田莉;师娟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并经死亡评审讨论的158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3.24‰。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出生缺陷(32.28%)、脐带因素(27.85%)、不明原因死胎(9.50%)、早产(8.86%)、胎盘早剥(6.96%)、早发型子痫前期(5.06%)。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孕前以及孕期保健意识;严格孕期管理,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有效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作者:张丽欣;张爱青;高素红;赵银珠;周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 TACS)在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下段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我院60例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下段收缩不良出血、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渗血难以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止血;对照组为30例,在剖宫产术中采用欣母沛子宫下段注射方法止血,部分患者结合传统“8”字间断缝合联合止血。比较两组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子宫率、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缺点。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分娩前血红蛋白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t值分别为0.759、0.000、0.679、0.156,均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产后24小时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697、-4.057,均P<0.05),研究组术中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017,P<0.05),两组子宫切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069,P>0.05)。结论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在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下段出血简单、快速、有效、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顾逢春;朱玉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