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血培养两种采集方法标本污染比较分析

徐钟秋;沈雪萍

关键词:血培养, 采集方法, 污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发生率。方法对儿科病房2012年4月~2013年9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不同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发生的污染率。结果3016份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中,判断为污染菌的有67例,总污染率为2.2%。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594例,判断为污染12例,污染率为2.0%;直接静脉穿刺采血2422例,判断为污染54例,污染率2.2%。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儿科血培养的采集可以在新置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内采血。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评价综合预防措施及早期干预对地震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级评估、综合康复措施后,1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的患者没有发现新增DV T ;3例DV T 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且原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采取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光娣;唐志红;田永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Logstic 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哮喘临床护理路径变异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儿童哮喘临床路径中的变异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209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哮喘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变异发生情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生变异的病例达26.3%,正性变异发生率2.87%,负性变异发生率23.4%,其中与疾病转归因素变异发生率14.8%、医院系统变异发生1.91%、医护人员2.87%、病人需求3.83%。结论通过对变异结果的分析,可及早发现重要的变化趋势,不断修改、完善路径,使之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过程。

    作者:韩萍;陆琴;藏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患情境会话

    交流护士:老杨,你不必过于担心。急性排斥反应对你这种手术是每个病人都要发生的,移植后的器官都会受到排斥作用。现代器官移植水平发展这么快,特别是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你这次手术十分成功,免疫抑制剂浓度经过调整在正常范围内。你现在需要做的是好好休息,给你放一段你喜欢的轻音乐,好吗?

    作者:卜丽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例气管腺癌围术期的护理

    原发性气管肿瘤相对于呼吸道其他部位的肿瘤发病率低。成人原发性气管肿瘤多为恶性,而儿童多为良性。当气管内出现肿瘤时,呼吸通道变窄、缩小,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严重者危及生命。主要症状是阻碍通气所产生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刺激性干咳、咳血、吸气性呼吸困难等,根治性切除与气管重建是治疗气管肿瘤的好方法。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所以围术期护理难度较大。我院于2013年3月收治1例气管肿瘤病人,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廖彬;王关芬;王华;王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骶管囊肿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与体会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它起源于脊髓被膜,故有人用“椎管内脊膜囊肿”来总称这一类疾病。椎管内脊膜囊肿的成因各有不同,但不论是何种原因,囊肿在初期总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随着动脉搏动进入,之后由于流出不通畅或因囊内液体压力而逐渐扩大。当囊肿扩大,会对神经根产生压迫而产生相应的症状。随着M RI在临床的应用普及,该病在临床中发现率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田开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疼痛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作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作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2名癌痛无痛示范病房的护理人员作研究对象,同时抽取50例中晚期癌痛患者,就规范化疼痛管理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管理后护理人员专业成就感评分及理论考核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癌痛无痛示范病房中加强规范化疼痛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对疾病治疗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仇蓉;周娟;张林玉;苏洁;宋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的安全性、可行性,减少患者因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例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0例采用新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0 min开始在专业护士指导下适量饮水。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禁食、禁饮方案,即术后3~6h开始饮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渴、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焦虑程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下肢骨折病人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饮水是安全的、可行的。

    作者:陈晚英;吴留娟;麻会玲;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咽通气管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气体经口或鼻、咽、喉、气管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病人全麻后,由于麻醉药或肌松剂的残留作用,使舌肌松弛、舌根下坠。仰卧位时,重力的作用加重舌根下坠[1]。神经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亦可发生舌根下坠,造成完全或不完全上呼吸道梗阻。尤其是肥胖和有鼾症病史者,常表现为张口呼吸、呼吸困难,严重者窒息死亡。需立即畅通气道,短期可使用抬颈法、托下颌法,但需专人守护。如无颅底骨折、上呼吸道解剖异常,时间较长者,则采用放置口、鼻咽通气管,以确保气道通畅。

    作者:李菊花;任兴珍;郭安娜;许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运动性失语症康复护理的进展

    脑卒中后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症状和程度的失语[1],其中运动性失语较为常见。其主要是由大脑左额下回后部、内囊前支、尾状核头部及基底核损伤而引起的语言交通能力障碍[2]。导致患者说话比较费力,言语失真,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在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但依旧保留听懂别人说话、写字及阅读的能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运动性失语症的康复护理越加受重视,笔者就运动性失语症目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严友凤;冯灵;王颖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儿不合格血常规标本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小儿血常规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检验科2012年1~12月的22640份血常规标本,其中,新生儿4840份,1~3岁患儿7280份,3~7岁患儿10520份,按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质量,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640份血常规标本有1152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1%。其中,新生儿720份,占3.2%;1~3岁患儿288份,占1.3%;3~7岁患儿144份,占0.6%。其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溶血,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妥、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等。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加强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采血技巧,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等。通过以上途径,不仅减轻了患儿痛苦,提高了小儿血常规标本合格率,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也减少了医院及科室的投诉率。

    作者:赵红;周作华;曹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雾化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不同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器直接与无创通气管路连接,雾化过程中不间断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雾化吸入治疗时暂停无创呼吸机治疗,分别记录每次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生理指标,评价疗效。结果雾化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困难分级、辅助呼吸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联合两种不同雾化治疗方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是雾化吸入器连接于无创通气管路中进行雾化吸入的舒适性更高,不良反应少,更加适合患者雾化治疗。

    作者:郄国玲;韩江玲;张换春;胡洁;高桂燕;刘志敏;王海英;刘海涛;何敬堂;董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半坐卧位的使用范围及原理是什么?

    答:半坐卧位应用范围广泛,如头面部、颈胸部手术,可以减少充血和局部水肿,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的病人由于重力关系使静脉回流减少,从而减轻肺部瘀血和心脏负担。此卧位又由于膈肌下降,使肺活量增加,改善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适用于胸、腹和盆腔手术后的体位引流,减轻缝合处的张力及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膀胱扫描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作者:杨凤翔;吴远鸿;李海峰;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患关系紧张护士自身因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护患纠纷、医院暴力事件报道不断增多,护患关系日益紧张,严重程度不断加剧,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虽然众多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局面,但是收效甚微,护患关系紧张愈演愈烈。国内外学者在护患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从护士、患者、社会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见解,但尚缺乏对护士自身因素的深入剖析。护士作为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方面,在整个护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通常起决定性或主导作用[1]。本文将就护士在护患关系紧张中的自身因素进行分析,为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预防或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颛孙海红;段莉;马桂云;雷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已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 )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各因子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求助、解决问题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培养患者使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减弱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应付方式,校正患者的认知模式,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

    作者:黎丽华;黄慈芬;陈汝兰;郭华贵;朱进才;何玉球;江连娣;张详霞;梁仕栋;伍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夫西地酸是1962年由丹麦L eo公司首次从梭链孢酸脂球菌(Fusidium coccineum fungus )的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全新机理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由于其不溶于水而制成了钠盐,现国内已有生产。夫西地酸抗菌机理是干扰细菌延长因子EF-G对核糖体的作用,阻断细菌M RN A 在胞质内翻译蛋白质肽链时结合型核糖体沿着 M RN A 的易位,从而阻碍细菌蛋白肽链的延长,致使细菌蛋白合成枯竭。这种独特的抗菌机理避免了与其他抗菌素的交叉耐药性[1]。夫西地酸对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葡萄球菌,包括对青霉素、甲氧西林和其他抗菌素耐药的菌株,均对本品高度敏感。夫西地酸钠对葡萄球菌(含MRSA、MRSE)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无交叉耐药,抗 M RSA、M RSE感染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2]。但由于其在国内使用较少,关于夫西地酸钠的很多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注意[3]。为了解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笔者对本院43例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给药提供参考。

    作者:祁丽萍;李子安;何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跑道式”续点垫的制作与应用

    静脉输液一直是门急诊以及病房患者常用、有效的一种给药途径,因为涉及到的护理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管理和使用药物过程中极易发生一些护理差错,尤其是当静点或者续点量大时,护士因操作时忙乱或者疏忽导致张冠李戴,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2011年以来,我科自行设计和制作了静点续点垫(又称为“跑道式”续点垫),该垫有效地规避了静点及续点药品在不同患者间混淆的风险,规范了静点及续点的摆放环境,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瑞;孙荣丽;李冬梅;何欣;张劲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放尿方法对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病人的膀胱训练方法,以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化放尿,对照组采用常规定时放尿,观察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个体化放尿可明显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放尿可大大减少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的病人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陶飞雪;周圆;潘留久;傅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延续护理在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在下肢骨延长术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及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10年3月~2013年7月,我科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患者21例。通过电话随访、网络信息化等手段指导和评估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家庭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重点关注延长过程中下肢力线有无偏离,指导内容有正确的针眼护理及针道感染后的处理;患者的康复训练,避免膝关节屈曲畸形、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鼓励患者下肢负重功能锻炼及安排合理的膳食营养,促进延长区域骨形成过程。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延续护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间断的专业骨延长指导及积极的康复功能训练,各种并发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早期控制,获得了预期的骨延长效果。结论延续护理在下肢延长患者的术后康复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小金;刘翠青;陈鸿;张红;陈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甲状腺术前颈部体位训练的时间和频次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前颈部体位训练的佳时间和频次。方法将入住我院普外科需要手术的280例甲状腺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入院当日(约为手术前3天)对其宣教,每次体位训练到不能耐受停止,至达到术中所需的60~90 min;B组手术前1 d开始练习,每次训练30~60 min ,每天4次;C组手术前1 d开始练习,从5 min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时间,直到手术中所需要的时间,每天数次;D组未进行体位训练。术后采用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观察病人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均低于D组,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前一天采取每次30~60 min、每日4次的体位训练,病人易接受,也便于医护人员督导,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术后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