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ogstic 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哮喘临床护理路径变异相关因素研究

韩萍;陆琴;藏逗

关键词:儿童哮喘, 临床路径, 变异,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哮喘临床路径中的变异相关因素,研究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209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哮喘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变异发生情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生变异的病例达26.3%,正性变异发生率2.87%,负性变异发生率23.4%,其中与疾病转归因素变异发生率14.8%、医院系统变异发生1.91%、医护人员2.87%、病人需求3.83%。结论通过对变异结果的分析,可及早发现重要的变化趋势,不断修改、完善路径,使之形成一个良性的医疗过程。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规范化干预管理,让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治疗管理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在我院社康中心注册管理的120例慢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社区干预管理,研究组实行规范化综合干预管理,干预管理时间为1年。干预管理前、后对两组患者在自我治疗药品的不良反应知晓情况、治疗期间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日常自我规范管理情况进行问卷式调查,统计三项指标的优良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在干预管理时间内的平均复诊次数。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自我治疗药品的不良反应知晓、长期治疗期间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日常自我规范管理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干预管理,是实现社区慢性糖尿病患者全程、终身管理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慢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艳华;戴卫华;张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膀胱扫描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作者:杨凤翔;吴远鸿;李海峰;陈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眼科专用冷热敷眼罩的制作与应用

    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炎性渗出,降低受损组织感觉冲动的传入[1]。同时,局部受冷,血管立刻收缩,血流量减少,能达到减少渗血、瘀血及血肿形成的目的[2]。而热敷时,温热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强机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3]。临床眼科有很多冷敷和热敷的情况,现常用的工具是降温冰袋、热水袋或眼罩,但存在与眼部贴合不紧密、重量较大、遮盖健眼的弊端,临床应用不方便。我们经过总结分析,设计制作出一款适合单眼使用的冷、热敷眼罩,经60例患者(冷敷30例、热敷30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宋湘梅;许丹;姚楚容;古洵清;成洪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创建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探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改善社区居民家庭自我药疗的管理。方法随机选取湖州市某社区100位居民,对其家庭自我药疗进行强化管理,一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社区居民家庭安全用药认知情况和管理情况较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药物管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家庭自我药疗的安全性。

    作者:胡菊妹;戴丽学;叶家薇;沈旭慧;沈华英;刘新娣;周勤学;温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评价综合预防措施及早期干预对地震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21例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分级评估、综合康复措施后,1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 T )的患者没有发现新增DV T ;3例DV T 患者无一例发生肺栓塞,且原有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采取综合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地震致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光娣;唐志红;田永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我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共行18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于脐环上缘行1.5~2 cm 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置入腹腔镜单孔装置。该装置由弹性聚合物制成,内有三孔,通过操作孔道置入手术器械并完成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18例婴儿手术成功,时间15~25 min ,平均出血量5 ml ,术后5~7 d出院,复诊时间1~2个月,18例随访2~6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是新开展的微创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必须要有合适的腹腔镜器械、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保障单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顺利进行。

    作者:王爱春;费蕾蕾;万素莲;唐为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小沙袋在重症监护室患儿床边摄X 线平片肢体约束中的应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有发绀、呼吸困难患儿,需要摄X线平片了解心肺情况,有助于上呼吸道梗阻、胸肺及临近组织器官病变诊断和动态监测,判断气管插管位置和 PICC 位置,摄片通常采用床旁方式[1]。由于患儿肢体活动会影响摄X 线平片的效果,为保证摄片的效果,对患儿进行摄X线平片时使用肢体约束是十分必要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体重跨度大,使用布类或纱布约束尺寸不好掌握,容易松脱。为此,我科自制小沙袋应用于患儿摄X线平片时的肢体约束,并于2012年6月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丽兰;陈伟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雾化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不同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器直接与无创通气管路连接,雾化过程中不间断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雾化吸入治疗时暂停无创呼吸机治疗,分别记录每次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生理指标,评价疗效。结果雾化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困难分级、辅助呼吸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联合两种不同雾化治疗方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是雾化吸入器连接于无创通气管路中进行雾化吸入的舒适性更高,不良反应少,更加适合患者雾化治疗。

    作者:郄国玲;韩江玲;张换春;胡洁;高桂燕;刘志敏;王海英;刘海涛;何敬堂;董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综合护理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体会

    开胸术患者由于手术部位、方式及基础病变的特点,以及手术范围大、难度高和持续时间长,术后经常会发生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1-2]。因此,术后做好肺部情况的观察,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仅保证了手术效果,而且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为了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在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我们选取了在胸外科实施开胸术的患者120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医疗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是通过监控医疗仪器设备从购买、使用、维护到保养的过程,去除这些环节中可能造成或影响设备使用效果的因素,以达到佳的质量要求,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采用的各种作业技术的活动[1]。手术室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手术的终效果。由于手术量不断增多,各种设备使用及周转频率增加,在术中经常出现因操作不当或检修不及时而发生的故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原因分析,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降低了故障的发生,保障了手术的顺利开展。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延续护理在下肢延长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延续护理在下肢骨延长术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及康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10年3月~2013年7月,我科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患者21例。通过电话随访、网络信息化等手段指导和评估患者出院后骨延长家庭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重点关注延长过程中下肢力线有无偏离,指导内容有正确的针眼护理及针道感染后的处理;患者的康复训练,避免膝关节屈曲畸形、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鼓励患者下肢负重功能锻炼及安排合理的膳食营养,促进延长区域骨形成过程。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延续护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不间断的专业骨延长指导及积极的康复功能训练,各种并发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早期控制,获得了预期的骨延长效果。结论延续护理在下肢延长患者的术后康复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小金;刘翠青;陈鸿;张红;陈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夫西地酸是1962年由丹麦L eo公司首次从梭链孢酸脂球菌(Fusidium coccineum fungus )的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全新机理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由于其不溶于水而制成了钠盐,现国内已有生产。夫西地酸抗菌机理是干扰细菌延长因子EF-G对核糖体的作用,阻断细菌M RN A 在胞质内翻译蛋白质肽链时结合型核糖体沿着 M RN A 的易位,从而阻碍细菌蛋白肽链的延长,致使细菌蛋白合成枯竭。这种独特的抗菌机理避免了与其他抗菌素的交叉耐药性[1]。夫西地酸对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葡萄球菌,包括对青霉素、甲氧西林和其他抗菌素耐药的菌株,均对本品高度敏感。夫西地酸钠对葡萄球菌(含MRSA、MRSE)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无交叉耐药,抗 M RSA、M RSE感染表现出多方面的优越性[2]。但由于其在国内使用较少,关于夫西地酸钠的很多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注意[3]。为了解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笔者对本院43例注射夫西地酸钠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给药提供参考。

    作者:祁丽萍;李子安;何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康复新液治疗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致局部湿疹的疗效与护理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治疗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致局部湿疹的疗效。方法对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致局部湿疹的1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新液湿敷,1次/d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1例湿疹患者在治疗后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时间1~4周,治愈率100%。结论康复新液治疗中心静脉长期透析导管致局部湿疹安全、有效。

    作者:王新娜;吴利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跑道式”续点垫的制作与应用

    静脉输液一直是门急诊以及病房患者常用、有效的一种给药途径,因为涉及到的护理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管理和使用药物过程中极易发生一些护理差错,尤其是当静点或者续点量大时,护士因操作时忙乱或者疏忽导致张冠李戴,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2011年以来,我科自行设计和制作了静点续点垫(又称为“跑道式”续点垫),该垫有效地规避了静点及续点药品在不同患者间混淆的风险,规范了静点及续点的摆放环境,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瑞;孙荣丽;李冬梅;何欣;张劲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运动性失语症康复护理的进展

    脑卒中后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症状和程度的失语[1],其中运动性失语较为常见。其主要是由大脑左额下回后部、内囊前支、尾状核头部及基底核损伤而引起的语言交通能力障碍[2]。导致患者说话比较费力,言语失真,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在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受损,但依旧保留听懂别人说话、写字及阅读的能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运动性失语症的康复护理越加受重视,笔者就运动性失语症目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严友凤;冯灵;王颖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已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 )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各因子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求助、解决问题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培养患者使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减弱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应付方式,校正患者的认知模式,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

    作者:黎丽华;黄慈芬;陈汝兰;郭华贵;朱进才;何玉球;江连娣;张详霞;梁仕栋;伍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儿科血培养两种采集方法标本污染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发生率。方法对儿科病房2012年4月~2013年9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不同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发生的污染率。结果3016份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中,判断为污染菌的有67例,总污染率为2.2%。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594例,判断为污染12例,污染率为2.0%;直接静脉穿刺采血2422例,判断为污染54例,污染率2.2%。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儿科血培养的采集可以在新置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内采血。

    作者:徐钟秋;沈雪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护理心理学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是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程度不同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伴有病理学改变。对此类疾病的诊治和护理,需采用身心统一的观点,注重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作者:刘晓虹;李丽萍;杨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计划性锻炼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运动机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有计划的锻炼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改善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并能接受运动试验的62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5±7)岁。每次锻炼项目包括跑步机和健身自行车。每次运动时间为60 min ,每周2次(透析当天不进行运动),一共持续12周。整个计划开始时和结束时测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即大耗氧量和运动耐量。此外,在上述两个时间段使用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程度作出评估并比较。结果12周的锻炼计划结束后,患者的大耗氧量由(24.5±4.9) ml/(kg · min)上升到(30.1±5.9) ml/(kg · min),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运动耐量时间从开始时的(470±85) s上升到(592±110) s ,计划前运动耐量与计划后运动耐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完成运动计划前后测得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有所改善。此外,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有计划的锻炼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机能,消除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作者:黄筱燕;洪珍珍;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两种不同放尿方法对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病人的膀胱训练方法,以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将80例留置导尿的胃结肠癌根治术病人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化放尿,对照组采用常规定时放尿,观察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个体化放尿可明显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放尿可大大减少胃结肠癌根治术行留置导尿的病人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陶飞雪;周圆;潘留久;傅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