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李翠英;李飞;贾雪梅;王红;陈连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病, 卵, 抗卵胚发育, 抗生殖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ICR小鼠经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6 d剖杀,观察减虫率、粪卵减少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肝表面虫卵结节数、肝脏各期虫卵数及各期虫卵构成比.结果 经SIEA免疫后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小鼠粪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3.25%,34.75%(P<50.05);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下降47.76%(P<0.05);肝组织内虫卵总数下降,每雌肝卵减少率为41.83%(P<0.05);每雌成熟虫卵减少率为54.37%(P<0.05);肝组织内成熟虫卵比例下降,未成熟卵比例增加(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抗原性较强,诱导小鼠产生了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免疫力,可望作为血吸虫抗病疫苗候选抗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评价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 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病人10例,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10例,共计20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化疗前后Ki-67和细胞凋亡的表达情况,计算出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结果 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口腔癌中Ki-67蛋白表达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其凋亡细胞、凋亡指数较诱导化疗前明显增加.结论 术前诱导化疗对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谢春;武斌;温玉明;王晓毅;李龙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洛因依赖与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和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13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14名正常对照μ阿片受体基因.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的上述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无关联.

    作者:杜舟;徐振波;刘佳;张杰;林勇;陈晓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晚期非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4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单纯化疗组.观察患者疗效、生存质量、毒性反应、TH1/TH2免疫指标的变化,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是40%和2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总提高率分别为82.0%,45.5%(P<0.05).TH1/TH2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较单纯化疗组有明显回升(P<0.05).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比较,CD4+和CD4+/CD8+比值、NK细胞改善(P<0.05),且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使其完全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免疫情况有所改善.

    作者:李高峰;蒋永新;王巍炜;巫正伟;郭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Bcl-2和P5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P53和bcl-2蛋白在前列腺癌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前列腺癌患者bcl-2及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cl-2及P53蛋白在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3.8%及28.1%,均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阳性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列腺癌中,低分化组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及中分化组(P<0.05).P53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列腺癌bcl-2蛋白的表达异常增高,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赵川;韩丹;杨友;金树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鉴别免疫筛选噬菌体克隆真、假阳性的方法

    目的 探讨及早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的方法.方法 将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宿主菌按一定的比例诱导培养后,取沉淀做SDS-PAGE后行Western blot;同时取出一个阳性克隆进行亚克隆,直至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结果 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的噬菌体克隆,在Western blot鉴定中也呈阳性反应.结论 可用Western blot方法来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

    作者:马丽菊;李海红;李晓进;王秦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质类固醇治疗婴幼儿眼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婴幼儿型眼部血管瘤不仅影响美容,更可造成严重的眼部多种并发症,如上睑下垂、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等,因此,我们主张积极治疗.过去曾用冷冻、激光、放射、注射硬化剂或手术等多种方法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并发症,如眼睑皮肤萎缩、瘢痕形成、泪腺萎缩及放射性白内障等,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自从发现皮质类固醇治疗本病有效以来,不断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1].我院近几年来对10例婴幼儿型眼部血管瘤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病变局部内注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茶雪平;马嘉;张艳飞;常李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弓形虫三种不同毒株pMD-18-T/GRA1重组质粒的构建

    目的 构建弓形虫三种不同毒株TMD-18-T/GRA1重组质粒.方法 从接种了弓形虫三种不同毒株RH株、桂弓株、B36株的小鼠腹水中收集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出三个不同虫株的致密颗粒蛋白1(GRA1)目的基因片段.将此目的基因片段插入PCR产物克隆专用载体pMD-18-T中,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PCR鉴定其准确性.结果 获得弓形虫三种不同毒株GRA1目的基因片段为785 bp.构建了pMD-18-T/GRA1重组质粒,经鉴定与预期理论值相符.结论 成功构建了弓形虫三种不同毒株pMD-18-T/GRA1重组质粒.进行弓形虫不同毒株的GRA1基因测序,为研究其同源性及进一步应用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者:贾雪梅;李飞;王红;曾瑾;李翠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壁浅动脉轴型皮瓣修复前臂电击伤组织缺损1例报道

    我院于2005年10月,采用腹壁浅动脉轴型皮瓣修复前臂电击伤组织缺损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殿武;谢先远;权兴烨;闭彬林;任环森;苏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联合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或称顽固性高血压,指在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措施持续3个月以上,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本文将10例联合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42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n=24)肌注MTX(甲氨蝶呤)和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n=18)肌注MTX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观察组包块缩小,症状消失,血β-HCG下降率及尿HCG转阴时间、第二疗程治疗数及治愈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MTX和米非司酮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志辉;张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创伤性脑损伤认知障碍烟碱型胆碱受体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是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发生率高、后遗症多,其中学习记忆(认知)能力的损害是持久和严重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然而认知障碍与烟碱型胆碱能受体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烟碱型胆碱能受体的研究进展及与脑创伤和学习记忆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坪;郭泽云;于建云;吴春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长育儿知识水平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家长育儿知识水平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方法 将42 d足龄体检婴幼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44例)与对照组(150例),对婴幼儿进行定期体检和使用中国版贝利智力量表进行智力测验(CDCC量表),实验组定期对家长进行婴幼儿育儿知识辅导讲座.结果 实验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发育等级、智力发育指数(MD1)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1)比对照组高(P<0.05);常见疾病患病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水平,可促进婴幼儿健康.

    作者:王美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

    目的 观察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F内固定器治疗,通过1~7 a的随访,观察了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在随访期间,5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和医源性神经损伤.椎体前高度完全恢复21例,其余恢复在89%以上,椎体后高度恢复达92%以上,Cobb角均在9°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为86.5%.结论 SF内固定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脊柱内固定器,适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作者:雷大林;钟洪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华眼镜蛇细胞毒素体外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研究4种细胞毒素(CTX-10、CTX-11、CTX-12和CTX-13)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和EJ)的抑制增殖作用.方法 用结晶紫法检测CTX对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增殖作用.结果 4种CTX对BIU-87和EJ细胞株均有抑制增殖的活性,并有良好的量效依赖关系,CTX-10、CTX-11、CTX-12和CTX-13对BIU-87细胞作用6 h的IC50分别是6.03,6.27,2.25和2.89 mg/L;对EJ细胞作用6 h的IC50分别是8.02,7.89,3.05和2.76 mg/L.结论 4种CTX对膀胱癌细胞株均有抑制增殖的活性,都有潜力成为新的抗膀胱癌药物.

    作者:丁明霞;王剑松;王婉瑜;李翀;谢蜀生;徐鸿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甲硝唑诱导耐药的研究

    目的 通过甲硝唑诱导耐药这一方法来分析rdxA基因突变情况的可行性.方法 用非混合感染、敏感的H.pylori菌株进行甲硝唑诱导实验,使其由敏感型转变为耐药型;再提取DNA,PCR扩增诱导前后rdxA基因并测序.结果 甲硝唑诱导菌株12株,4株获得成功,诱导前后的MIC值增加了16~64倍;连续传代3次后,MIC值保持不变.诱导前后敏感型与耐药型菌株rdxA基因序列仅有0.2%~0.8%的差异,而不相关菌株间则有2.2%~2.7%的差异.结论 甲硝唑诱导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稳定的甲硝唑耐药性,并能排外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的影响,有望成为一种研究甲硝唑耐药机制的好方法.

    作者:虎月燕;周曾芬;张永生;南琼;蒋海燕;张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膀胱混合癌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990年6月至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 膀胱混合癌占同期230例膀胱恶性肿瘤的6.9%,移行、腺细胞混合癌3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4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1例,鳞状、腺细胞混合癌2例.以膀胱刺激症和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和部分切除为主,其1、3和5 a的生存率分别为81.3%、56.3%和12.5%.结论 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颜汝平;杨德林;王剑松;左毅刚;刘靖宇;石永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蒿甲醚体外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实验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蒿甲醚体外诱导胃腺癌SGC-7901细胞株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用改良四甲基偶氮哗盐(简称改良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蒿甲醚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从细胞水平直接观察蒿甲醚对体外培养的胃腺癌SGC-7901细胞诱导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蒿甲醚诱导胃腺癌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DNA倍体检测和TUNEL检测,分析蒿甲醚对SCC-790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早期凋亡的情况.

    作者:晁宏图;王熙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状况评价

    目的 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状况,为有关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收费、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参合农民首选村卫生室就诊,医务人员选择县医院就诊.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参合农民选择村卫生室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村卫生室医生服务态度好、可信度高、收费低、交通方便、离家近、就医方便、随时都可以看病,总体满意度高等;医务人员选择县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高、随时都可以看病、医疗设备先进、药品配备齐全、总体满意度高等.结论 有关卫生主管部门应增加农村卫生资源总量,改善县级医疗机构服务态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罗家洪;李晓梅;毛勇;何利平;喻箴;张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120例临床观察

    翼状胬肉(以下简称胬肉)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结膜变性疾病,对进行期及复发性胬肉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我院2004年初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林红;皇甫昌涛;杨瑛;陈萍;赵祝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瘢痕治疗现状

    伤口愈合后瘢痕的形成与增生,一直困扰着人们,是整形美容外科急需解决的难题.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在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产生的内因,形成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多和胶原纤维沉积,但缺乏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未从根本上解决防治瘢痕的问题.现对瘢痕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云南省教委

主办:昆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