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腮腺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道

王春艳;聂志;崔进

关键词:腮腺, 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病理检查
摘要: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嗜酸细胞类癌,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但主要发生在唾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肾脏.自Sklar于1980年首例报道肺内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以来,据文献报道共有18例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发生在腮腺的只有1例.作为一种生物学行为尚不明确的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仍不清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周期性内斜视1例报道

    周期性内斜视是一种特殊类型斜视,临床中较为少见,现将工作中遇到的一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戴红梅;李兰;李云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EC-SOD肝素结合区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关系(摘要)

    目的 探讨西南汉族人群中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肝素结合区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这种多态性对COPD患者肺功能和临床表型的影响.

    作者:魏明霞;戴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GF-β1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在膀胱癌Ⅳ级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膀胱癌Ⅰ、Ⅱ、Ⅲ级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P<0.05).表浅性膀胱癌(Ta~T1期)与浸润性膀胱癌(T2~T4期)中TGF-β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的高水平表达是高度恶性表型膀胱癌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的关系不大.

    作者:刘立伟;李泽惠;王芳;郭萍;张华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75例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体会

    心脏瓣膜病在心脏疾患中的发病率较高,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除心功能的恢复外,抗凝治疗是应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之一.以下总结了我科75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经验.

    作者:龚丽明;王忠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鉴别免疫筛选噬菌体克隆真、假阳性的方法

    目的 探讨及早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的方法.方法 将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宿主菌按一定的比例诱导培养后,取沉淀做SDS-PAGE后行Western blot;同时取出一个阳性克隆进行亚克隆,直至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结果 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的噬菌体克隆,在Western blot鉴定中也呈阳性反应.结论 可用Western blot方法来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

    作者:马丽菊;李海红;李晓进;王秦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晚期非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4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单纯化疗组.观察患者疗效、生存质量、毒性反应、TH1/TH2免疫指标的变化,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是40%和2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总提高率分别为82.0%,45.5%(P<0.05).TH1/TH2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较单纯化疗组有明显回升(P<0.05).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比较,CD4+和CD4+/CD8+比值、NK细胞改善(P<0.05),且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使其完全缓解率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免疫情况有所改善.

    作者:李高峰;蒋永新;王巍炜;巫正伟;郭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腮腺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道

    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嗜酸细胞类癌,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但主要发生在唾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肾脏.自Sklar于1980年首例报道肺内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以来,据文献报道共有18例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发生在腮腺的只有1例.作为一种生物学行为尚不明确的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预后仍不清楚.

    作者:王春艳;聂志;崔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OC曲线评价IL-6对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研究发现正常人血中IL-6水平很低,然而重症病人感染时其水平急剧升高.方法 为了给该类病人预后的正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对此类病人IL-6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40例重症合并感染的病人血清IL-6水平均数为(152.02±55.77)pg/mL,重症非合并感染病人的血清IL-6水平均数为(130.98±50.72)pg/mL,二者均升高,但该两组的血清IL-6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它们与正常对照组IL-6(85.79±30.96)pg/m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L-6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885;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的面积值为0.766.结论 血清IL-6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相比,对于重症合并感染病人预后的预测,血清IL-6水平是较好的预测因子.

    作者:杨兰辉;魏宏建;韩林;段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探讨

    目的 对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相关并发症进行探讨,总结相关经验并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74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Ⅰ型10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Ⅴ型12例,Ⅵ型16例.Ⅰ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7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 a,平均3.2 a,功能评价采用Hohl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临床结果优良率达90%,术后各种并发症18例,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0例,关节强直2例,关节不稳4例,感染2例.结论 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方法,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术前正确处理并发症及早期正确适当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赵刚;胡侦明;郭立民;马梦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昆明山海棠治疗耳胆脂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昆明山海棠对耳胆脂瘤动物模型治疗后,进行TGF-β1、C-FOS在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的研究,探讨昆明山海棠在局部治疗耳胆脂瘤方面的价值及应用原理.方法 制作耳胆脂瘤动物模型,以氯霉素、昆明山海棠、生理盐水制剂,进行局部对照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TGF-β1、C-FOS分别在以上3组动物模型胆脂瘤上皮中、17例对照健康耳中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应用昆明山海棠、氯霉素局部治疗后的动物模型,其耳胆脂瘤C-FOS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外耳道上皮组织(F=7.293,P<0.05),而仅有昆明山海棠制剂使其TGF-β1表达增强(F=5.789,P<0.05),同时也发现生理盐水对TGF-β1、C-FOS的表达无影响.结论 即刻早期基因C-FOS在胆脂瘤中表达显著增强,并与胆脂瘤侵袭能力的高低相关.而TGF-β1名为生长抑制多态因子,当在胆脂瘤中高表达使其抑制细胞生长,使胆脂瘤的高增殖处于可控制状态.提示应用昆明山海棠制剂通过细胞因子作用于耳胆脂瘤动物模型,可达到治疗胆脂瘤的目的.

    作者:汤勇;展鸿谋;卿晨;张林;金树珍;杨一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

    目的 观察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F内固定器治疗,通过1~7 a的随访,观察了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在随访期间,5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和医源性神经损伤.椎体前高度完全恢复21例,其余恢复在89%以上,椎体后高度恢复达92%以上,Cobb角均在9°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转率为86.5%.结论 SF内固定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脊柱内固定器,适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作者:雷大林;钟洪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联合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或称顽固性高血压,指在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三种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措施持续3个月以上,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本文将10例联合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ICR小鼠经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6 d剖杀,观察减虫率、粪卵减少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肝表面虫卵结节数、肝脏各期虫卵数及各期虫卵构成比.结果 经SIEA免疫后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小鼠粪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3.25%,34.75%(P<50.05);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下降47.76%(P<0.05);肝组织内虫卵总数下降,每雌肝卵减少率为41.83%(P<0.05);每雌成熟虫卵减少率为54.37%(P<0.05);肝组织内成熟虫卵比例下降,未成熟卵比例增加(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抗原性较强,诱导小鼠产生了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免疫力,可望作为血吸虫抗病疫苗候选抗原.

    作者:李翠英;李飞;贾雪梅;王红;陈连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石榴皮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石榴皮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H.pylori甲硝唑耐药株和敏感株对石榴皮水煎剂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MIC50、MIC75、MIC90.结果 石榴皮对H.pylori的MIC值范围为7.8125~500 mg/mL;石榴皮对H.pylori甲硝唑耐药株和敏感株的MIC50分别为29.9 mg/mL和28.0 mg/mL,MIC75分别为65.1 mg/mL和59.1 mg/mL,MIC90分别为131.1 mg/mL和115.9 mg/mL;H.pylori甲硝唑耐药株和敏感株对石榴皮水煎剂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中位数潜力1.072,95%的可信区间为0.763~1.513).结论 石榴皮有良好的抑菌效果,H.pylori甲硝唑耐药株及敏感株都对其敏感.

    作者:胡伟;代薇;杨宇梅;周曾芬;李晓燕;段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方法.方法 40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选取图像质量1级的22例患者的左冠脉主干(left main,LM),左冠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左冠脉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右冠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共计88支冠状动脉血管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者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的88支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显示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86.20%,阳性预测率为76.47%,阴性预测率92.59%,假阳性率13.7%,假阴性率13.3%.对诊断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0%,阳性预测率为60%,阴性预测率93.3%,假阳性率30%,假阴性率10%.与选择性冠状动脉相比,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及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局部中度以上或弥漫中度以上狭窄)的诊断差异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χ2=2.85,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项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狭窄的评价,尤其是有临床意义的病变(冠状动脉腔径狭窄≥50%),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为一项非创伤性检查技术,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筛选手段.

    作者:杨晓;柴汝昌;苏云杉;牛云;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输卵管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42例输卵管妊娠随机分为观察组(n=24)肌注MTX(甲氨蝶呤)和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n=18)肌注MTX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观察组包块缩小,症状消失,血β-HCG下降率及尿HCG转阴时间、第二疗程治疗数及治愈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MTX和米非司酮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黄志辉;张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22phox基因C242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基因C242T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Taqman PCR(Three-star)法在中国昆明汉族人群中,对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即DN0组7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即DN1组57例,临床白蛋白尿组即DN2组65例)的P22phox基因C242T多态性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各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DN组(DN1+DN2)的CT+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N0组(P<0.05),DN1和DN2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舒张压、p22phox基因C242T多态性与DN相关.结论 在昆明地区汉族人中,p22phox基因242T阳性基因型可能与DN相关.

    作者:杨斯韬;刘华;王玉明;宋滇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洛因依赖与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和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13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14名正常对照μ阿片受体基因.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的上述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无关联.

    作者:杜舟;徐振波;刘佳;张杰;林勇;陈晓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洛因依赖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 I A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和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9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09名正常对照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 A多态性.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的上述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 I 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无关联.

    作者:徐振波;徐丹;张杰;林勇;陈晓刚;陈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兔部分胰腺移植早期TNF-α、ICAM-1的表达及乌司他丁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摘要)

    目的 研究家兔部分胰腺移植早期TNF-α,ICAM-1的表达及意义并探讨乌司他丁保护性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糖尿病模型,成模后进行家兔同种异体原位部分胰腺移植手术建立家兔部分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胰腺移植组、移植+乌司他丁干预组,分别检测受体移植术后3 h,6 h血清淀粉酶含量,血清TNF-α浓度,测定移植物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分析移植物组织中ICAM-lmRNA的表达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廖陈;谭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云南省教委

主办:昆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