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霍乱监测的新问题

阚飙

关键词:霍乱, 国家报告, 病例报告, 东南亚, 非洲, 波及范围, 暴发流行, 突然性, 大流行, 传染病, 亚洲, 特征, 收集, 历史, 发病, 传播
摘要:霍乱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在历史上曾引起7次全球大流行,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目前霍乱流行主要存在于非洲和东南亚,2000年以来WHO收集的全球霍乱病例报告数在101 383(2004年,56个国家报告)~184 311例(2001年,58个国家报告)之间,86.8%(2000年)~96.9%(2002和2003年)的病例报告来自非洲,在亚洲则以东南亚为主.但霍乱暴发流行的突然性依然存在.
传染病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气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把以往被归类为弧菌科的气单胞菌属划为一个独立的科,即气单胞菌科[1].到目前已扩展到包括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维隆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嗜矿泉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鳗鱼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尺骨气单胞菌、气单胞菌群501、异常嗜糖气单胞菌和庖氏气单胞菌共14个气单胞菌表型种和16个基因种.

    作者:曲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千百年来,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严重疾病.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传染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成为一个与政治、经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安全.

    作者:周先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苦参素治疗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伴合并症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苦参素治疗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白细胞减少及65岁以上患者的效果.方法治疗组给予苦参素600mg,每日静点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药,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复常率94.9%,对照组36.8%,2组显著差异(P<0.05),HCV RNA治疗组转阴55.6%,对照组5.3%,2组显著差异(P<0.01).结论苦参素是老年性慢性丙型肝炎伴合并症状患者的新希望.

    作者:李玲;王淑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治疗进展

    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主要发生在免疫受损人群,如急性白血病、骨髓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等患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IA患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在尸解病例中超过了念珠菌感染.本病的病死率很高,在56%~88.1%之间.早期诊断后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余进;李若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痰结核杆菌阴性L型菌阳性肺结核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痰结核杆菌(-)L型菌(+)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4例痰抗酸染色涂片及结核杆菌培养均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做痰标本结核杆菌L型菌分离培养,比较分析60例L型菌(+)组及144例L型菌(-)的肺结核组的主要症状、X线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痰结核杆菌阴性肺结核L型菌检出率为29.4%,L型菌(+)组患者的干酪病灶和干酪空洞多于L型菌(-)组,L型菌(-)组患者的病灶显吸率高于L型菌(+)组.结论结核杆菌L型菌的存在,提示病变有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必须坚持合理的全程化疗,直至痰中消灭结核杆菌L型菌.

    作者:林明贵;金关甫;王巍;王金河;梁建琴;陈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5例报告

    目的探讨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5例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治疗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均消失,淋巴结缩小,肝脾缩小.结论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CD4+值均低于50/mm3,本病好发于免疫功能极其低下者,而且累及全身组织器官,尤为肝和肺.

    作者:邓小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含α-干扰素方案治疗7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含有α-干扰素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4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2组接受治疗.结果2组总有效率均高,但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含α-干扰素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好,有实用价值.

    作者:邓志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河北省麻疹病毒分离结果分析

    目的更好地开展麻疹病原学监测,分离麻疹病毒(MV).方法对1994年和2003~2005年在我省分离的MV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94年我省采集了5份咽拭子送国家麻疹实验室分离到2株MV,分别为China94-2和China94-3;2003年仅从采集的36份咽拭子中分离到1株MV;2004年和2005年采用vero-slam细胞从采集的142份咽拭子中分离到23株MV,出疹后3 d内采集的合格标本分离率为20.91%(23/110),而在尿液标本和眼分泌物标本中未分离到病毒.来自不同的市采集的咽拭子标本分离比例差别较大.所有分离到的MV(26株)全部经中和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再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我省已经掌握了MV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分离比例较高;我省多年来流行的麻疹毒株均为H1基因型,与国内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

    作者:梁勇;张富斌;孙印旗;张振国;张俊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5N1人禽流感的临床诊治

    1现状与挑战1959年首次分离到A群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1997年5月中国香港首次发生人禽流感流行,发病18例、死亡6例,说明A群H5N1亚型病毒是强致病性,并证明其为致禽、兽及人共患的病毒[1].

    作者:姜素椿;王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轮状病毒疫苗的种类及安全性问题

    1概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于197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Bishop首先在胃肠炎患者的十二指肠超薄切片中发现,从而确定了人轮状病毒与胃肠炎的关系,其重要性受到生物界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原因,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各国,90%以上的婴幼儿在3岁之前均受到了RV的感染,在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RV感染病例占20%~70%,5岁以上的儿童几乎全都感染过RV.

    作者:聂青和;罗新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霍乱监测的新问题

    霍乱这一古老的传染病、在历史上曾引起7次全球大流行,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目前霍乱流行主要存在于非洲和东南亚,2000年以来WHO收集的全球霍乱病例报告数在101 383(2004年,56个国家报告)~184 311例(2001年,58个国家报告)之间,86.8%(2000年)~96.9%(2002和2003年)的病例报告来自非洲,在亚洲则以东南亚为主.但霍乱暴发流行的突然性依然存在.

    作者:阚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麻疹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成人麻疹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成人麻疹的麻疹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未患过麻疹或体内麻疹抗体量不足是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成人麻疹占麻疹患者的82.7%(43/52);成人麻疹有如下特点:症状重;皮疹多;出疹、退疹迟缓;麻疹黏膜斑多见且持续时间较长;消化道症状相对明显;少数有关节、肌肉痛.结论应重视成人麻疹的预防和临床诊治.

    作者:高峰;詹美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正确面对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为禽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简称,它不仅会给养禽、畜牧业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对公共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自2003年以来,国内外媒体不断报道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有些学者推测:高致病性禽H5N1流感病毒即将会造成世界性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人类将面临1918年西班牙流感悲剧的重演.

    作者:郭元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麻疹患儿心肌酶谱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各型麻疹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2例年龄0~5岁麻疹患儿外周血的心肌酶谱.结果麻疹患儿外周血心肌酶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麻疹患儿大多存在心肌酶谱的改变,但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心肌酶谱的改变程度无一定的联系,麻疹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多因严重支气管肺炎引起.

    作者:王淑梅;陈家鸰;陈宏义;张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起L型伤寒局部暴发的临床分析

    2003、2004年夏季我市先后于安源区某村、上栗县某村由水源污染引发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类似的2起局部暴发伤寒流行.该2起局部暴发的伤寒的病原分别由萍乡矿业集团总医院及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为L型伤寒杆菌[1],本文特对该2年2起所有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

    作者:欧书强;黄水根;陈虎;邱自辉;黎学翔;赖道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矽肺结核病耐喹诺酮(gyrA)基因情况分析

    目的研究矽肺结核耐喹诺酮药敏试验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通过药敏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31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分析gyrA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30株临床分离株的16S rDNA SSCP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相同.16株耐喹诺酮类药临床分离株中,11株异常,占68.75%.结论gyrA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有关,且gyrA基因突变在药敏实验高、低浓度区均可发生.

    作者:李洪敏;姜平;王巍;王国洋;吴雪琼;冯柏;安慧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005年传染病回顾及防治研究动态

    2005年我国法定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多的前10位疾病依次是:肺结核(1 467 873例)、病毒性肝炎(1 353 666例)、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461 523例)、梅毒+淋病(320 225例)、麻疹(130 979例)、疟疾(40 197例)、伤寒+副伤寒(35 744例)、猩红热(25 569例)、出血热(22 005例)、布氏杆菌病(19 964例)、AIDS(6 507例)、流行性乙型脑炎(5 208例).

    作者:张玲霞;王永怡;董时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部队2000-2004年结核病报告发病分析

    目的为检验结核病防制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改进部队结核病防制策略,从而降低部队结核发病率.方法统计2000-2004年度结核病发病数据,依据病例发病时间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为逐例核查后的新发病例.结果2003、2004年度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分别比2002年度下降了25.89%、33.84%.结论部队结核综合防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周青阳;刘贤政;年春志;贺顺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汉族.主因脾脏肿大5年,乏力、纳差、腹胀,3月入院.患者2000年体检时B超显示脾脏肿大,因无任何不适,未行进一步诊治.2004年12月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纳差,每日进食减至病前3/4量,并感餐后腹胀明显.外院实验室检查显示:ALT110 U/L,AST 81 U/L,GGT 62 U/L,IgG32.4 g/L,IgA4.51 g/L,全血细胞减少,抗核抗体阳性;B超显示:肝硬化,脾肿大,门脾静脉增宽;胃镜检查:食管静脉轻度曲张.

    作者:孙艳玲;赵景民;张玲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体会--附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积极控制体温、脑水肿和抽搐等对症治疗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救治效果.方法对症治疗,观察2组重型、极重型乙型脑炎的发生几率以及并发症和恢复期症状.结果A组重型、极重型病例及并发症较B组少,P<0.05,恢复期症状较B组轻.结论早期进行系统、积极的对症治疗能减少重型、极重型乙型脑炎发生几率,减轻并发症和恢复期症状,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庆;胡日辉;黄星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主办: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