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转移与微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刘丽江;镇鸿燕;舒细记;邱晓东;王翠兰;张应天

关键词:胃癌转移, 转移淋巴结, 临床
摘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二鸡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西药吗西啉疗效确著,然副作用不容勿视中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积累了丰富经验.辨证精当,效方颇多,而胃动力之药效强度尚嫌不足.无付作用之中药方剂.方法:病例选择:证见上腹饱胀、纳呆、嗳气、隐痛、烧心、吞酸、恶心、呕吐.经胃镜检查排除黏膜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经实验、B超、CT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器质性病变.凡诊断为本病者,上腹胞胀、纳呆、嗳气为主症状,余项为或然症.方药:鸡眼草、鸡矢藤等,上药晒干,经加工成粉剂,分装为每包1.5g.服法,3次/d,每次1包,饭前15min,开水冲服.4wk为-个疗程.结果:疗效判断标准:(1)上腹饱胀、纳呆、嗳气三项主症完全消失为痊愈.(2)上腹饱胀减轻,食欲改善,嗳气减少为有效.(3)上述三项主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按上述标准判断,痊愈55例,有效44例,无效5例.结论:有效病例均有腹鸣、矢气等效应,服药1wk三项主症改善,疗效满意,未发现副作用.二鸡散中,鸡眼草健脾利湿,鸡矢藤疏肝理气,加之配伍方药,共起平调脾胃升降,消食化积,利湿和中.本方有较强的胃动力作用.

    作者:顾玉龙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变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目的:利用临床资料和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阐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脂肪肝的比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为了解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脂肪变病理特征,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和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对于经过肝脏活检的15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阐明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肝脏脂肪变的比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根据病理改变的类型和程度,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脂肪肝的流行率、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汁量资料应用SAS统汁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131例患者合并肝脏脂肪变,占82.39%(131/159).对其中112例患者进行了病理改变的程度分析,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为29.46%(33/112)、60.71%(68/112)和9.82%(11/112);对其中131例患者进行病理类型分类,小泡型、大泡型和混合型分别为47.33%(62/131)、3.82%(5/131)和48.85%(64/131).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脂肪肝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与是否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HCV RNA是否阳性、是否有输血史及年龄等因素无关,但与性别有关.男性与女性患者相比,合并肝脏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女性患者以小泡型为主.而男性患者以混合型为主;女性患者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没有重度患者,而男性患者则以中度和重度为主,总的来说,男性患者病理改变较女性患者为重.性别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82.39%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脏脂肪变,肝脏脂肪变的病理分型和病理改变程度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脂肪肝病变较轻,男性较重.

    作者:李莉;成军;李梵;王建军;张健;吴勤;韩萍;陈国凤;纪冬;李克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西沙必利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ss)组、失血性休克复苏(Hs)组和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西沙必利治疗(HSC)组,染料法测定肠道传输,同位素标记生物微球法测量肠道血流量,应用荧光素异硫氢酸葡聚糖(FITC-D)和辣根过氧化酶(HRP)Ⅱ型两种分子探针测定小肠通透性,同时观察肠腔内细菌繁殖和腹腔内脏器细菌移位.结果:HSC组与HS组相比,肠道传输增快,肠道血流量增加,肠腔中细菌量减少,空肠和回肠通透性降低,2h肠系膜淋巴结、4h肝中细菌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早期应用西沙必利,可促进肠道传输,有助于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肠屏障功能.

    作者:张连阳;王正国;朱佩芳;秦红军;唐苏雅拉图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审证求因论施治

    作者:冯成华;于文才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肝小叶适应性代偿的B型超声60例

    作者:王玉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36例

    作者:王和平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产生、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作者:韩冬梅;韩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急性过敏性腹痛37例

    作者:孙继华;常占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肝醒灵治疗原发性肝癌100例

    作者:王素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载脂蛋白AⅠ及AⅡ水平的研究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与健康人血清载脂蛋白AI(apoA I)及AⅡ(apoAⅡ)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取健康人及HcV感染者的血清各75份,其男女比例及各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同.平均年龄健康人为44.2岁,HcV感染者为42.6岁.检测血清中的apoAI及apoAⅡ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差异.结果:HCV感染者血清中的apoAI的均数测定值为113.0mg/dl,apoAⅡ的均数测定值为22.5 mg/dl,其含量均低于健康人血清中的apoA I(均数为124.2 mg/dl)及apoAⅡ(均数为24.9 mg/d1),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HcV RNA及抗-HCV均阳性的患者血清中的apoA I(均数为109.2 mg/d1)及apoAⅡ(均数为21.1mg/dl)含量均低于抗-HCV阳性,但HCVRNA阴性的患者(其apoA I及apoAⅡ的均数测定值分别为116.8 mg/cn及233 mg/d1),P值>.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HcV后,患者血清中apoA I及apoAⅡ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HcV RNA阳性的血清中,apoA I及apoAⅡ的含量也有减少的趋势.因标本量较小,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健;成军;李莉;刘爱兵;吴勤;李克;董菁;王琳;陆荫英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机制的研究

    0引言目前全世界有近1.7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其中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还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1-3],且缺乏有效治疗[4],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由于没有适当的体外细胞培养病毒复制系统和小动物模型,使HCV致病性的研究更为艰难.病毒黏附、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第一步,HcV进入肝细胞机制也一直是众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作者:陆荫英;成军;李克;刘妍;王琳;张玲霞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胆总管囊肿16例

    作者:张书民;李祥兵;俞磊;胡宗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0 引言我国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已高达23.34%.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变性、坏死和再生,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脂肪肝患者大约有8 000多万人[1].

    作者:吴勤;成军;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载脂蛋白A1结合的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ore)蛋白在肝脂肪变性中起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了核心蛋白是否与脂肪代谢相关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l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30个克隆,对能在涂有X-α-gal的四缺营养缺陷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生长并变蓝的菌落,提取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个与载脂蛋白Al(apoAl)同源序列,同源性99%.结论:载脂蛋白Al在酵母双杂交中能与HCV核心蛋白相互作用,推测此蛋白参与了脂质代谢紊乱,部分解释了HCV感染后普遍引起肝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琳;李克;成军;陆荫英;张健;洪源;刘妍;王刚;钟彦伟;段惠娟;芮莉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应用支链氨基酸和能量合剂治疗肝硬化腹水17例

    目的:观察支链氨基酸和能量合剂联合应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7例患者,给以支链氨基酸、能量合剂、对症治疗2-3wk.结果:显效率71%,总有效率100%.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支链氨基酸和能量合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

    作者:陈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老年人慢性胃黏膜病变和早期胃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目的:观察老年人慢性胃黏膜病变与早期胃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经病理确诊的106例慢性胃黏膜病变(出血性胃炎30例,糜烂性胃炎45例,胃浅表性溃疡3l例)和43例早期胃癌病理切片,重新评价,分别观察黏膜炎症、肠化、增生和血管数量四种组织形态学变量.结果:149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117例(78.5%),浅表性胃炎32例(21.5%).三组慢性胃黏膜病变和早期胃癌均呈慢性炎症反应,各组间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四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率均在80%以上,各组肠化程度相近.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的腺体增生反应相同,浅表性溃疡组的增生反应稍明显,但以轻度增生为主(61.3%),早期胃癌组的腺体增生明显,中-重度增生占60.5%,其中大部分存在异型增生(62.8%).血管数量在早期胃癌组为中-重度增加,占72.1%,浅表性溃疡组为中度增加,占67.7%,其他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老年人慢性胃黏膜病变和早期胃癌的病变基础,因此,各组的炎症及肠化程度接近.四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腺体增生及血管数量变化,早期胃癌组的腺体增生和血管数量增加显著.

    作者:宫桂花;纪小龙;吴本俨;张子其;万军;邵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普鲁卡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普鲁卡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给予普鲁卡因和善得定治疗2wk.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尿淀粉酶及血Ca2+,WBC,胰腺CT及TNF-α,IL-2,IL-8,IL-10.结果:腹痛消失及腹胀缓解时间,AEP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ANP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普鲁卡因与善得定治疗前后AEP及ANP的Balthazar CT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血尿淀粉酶及血Ca2+,WBC,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wk外周血细胞因子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普鲁卡因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比较理想的方案.

    作者:武卫国;贾道全;张正;罗成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改变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抗原CA125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132例,男108例,女24例,年龄51±n岁.肝炎后肝硬化132例中合并酒精性肝硬化26例,child-pugh A级69例,B级38例,C级25例,设立健康对照组35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显著高于对照组(r=0.513,P<0.01),并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进行性增加,经过治疗后A、B级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下降,而C级血清CA125水平无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总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与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CA125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洪光;刘维新;傅宝玉;史常山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的机制及其意义

    全世界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肝脏疾病、B细胞淋巴瘤和冷球蛋白血症等.肝脏脂肪变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突出的病理学表现,一半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同时表现肝脏脂肪变.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为重,HcV 3a型患者合并肝脏脂肪变更为明显.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发生显著改变,且与血清中HCV RNA是否阳性有关.HcV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与脂蛋白、载脂蛋白之间的直接结合,导致肝细胞脂类代谢障碍是肝脏脂肪变发生的主要机制.甚至HcV RNA本身也具有结合脂蛋白、载脂蛋白的作用,是肝脏脂肪变形成的重要机制.临床上去脂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HcV病毒载量,是否合并肝脏脂肪变显著影响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应答,因此,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脏脂肪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作者:成军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复方参七胶囊治疗肝功异常性脂肪肝62例

    目的:观察复方参七胶囊对肝功能异常性脂肪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肝功能异常性脂肪肝患者62例,口服复方参七胶囊1.8g,2次/d;对照组37例,口服藻酸双脂钠150mg,3次/d,疗程均为3mo,观察治疗前后脂肪肝、肝酶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复方参七胶囊组的脂肪肝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83.3%/72.7%),肝酶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血脂变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mo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8.4%,明显高于对照组8l%.结论:提示复方参七胶囊不仅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且有较强的护肝降酶、清除脂肪肝作用,可逆转肝脂肪变性,对肝功能异常的脂肪肝患者尤为适用,且无消化道不适反应和肝酶升高的副作用.

    作者:肖湘君;肖强;明西林;张振海;徐丹生;胡家全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