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补钙是门学问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缺钙, 骨质疏松, 肾功能受损, 钙的吸收, 肠胃功能, 钙摄取, 年龄, 骨头
摘要:为什么说糖尿病患者容易缺钙呢?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尿多,钙会通过尿流失,而且糖尿病患者肠胃功能易紊乱,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钙摄取不足,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会因为肾功能受损,导致钙的缺失.我们平时说的缺钙,既和肠胃有关系,也和骨头有关系.比如年龄大了,又有糖尿病,缺钙易使骨质疏松,但是缺钙并不等于骨质疏松.
糖尿病文摘杂志相关文献
  • 血唐失控的10个信号

    尿频口渴.血液中糖太多,会导致极度口渴和尿频.这是因为,肾脏在过滤糖分的同时,会带出更多的体液,增加小便量,从而发出需要及时补水的信号.疲劳乏力.这是血糖失控的另一大信号.当糖分堆积在血液中时,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很容易出现疲劳、昏昏欲睡等表现,在饱餐之后尤其明显.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出现这些症状或是患上2型糖尿病

    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一般都是指2型糖尿病,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的95%左右,不少人对2型糖尿病的症状并不了解,错过了佳的治疗时间!那么,2型糖尿病的症状都有哪些:1.三多一少:食量明显增加,而体重下降.伴多饮多尿的.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哪些因素会导致血糖仪监测不准确

    快速血糖仪作为糖尿病监测不可缺少的仪器,已在我市的糖尿病人群中普及开来,凭借监测血糖来调整治疗方案,是使治疗达标,防止心、脑、肾、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的有力举措,能使慢性并发症减少60%之多.但在广大患者甚至在一些缺少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中,也存在着检测不准确,使血糖达不到理想控制水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下面我们谈谈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晚饭=肠癌+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来自晚上不良的饮食习惯.晚餐吃错了,小心疾病上身哦.一、晚餐与肥胖90%的胖子缘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上晚上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天气炎热女性糖尿病患者要防阴道炎

    血糖控制不佳女性糖人易惹阴道炎导致阴道内念珠菌大量繁殖的诱因很多,除了肥胖、妊娠以及近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外,糖尿病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低下,且尿里的葡萄糖为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的养分,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再加上夏天炎热出汗多,外阴局部较为潮湿,就更容易发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补钙是门学问

    为什么说糖尿病患者容易缺钙呢?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尿多,钙会通过尿流失,而且糖尿病患者肠胃功能易紊乱,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钙摄取不足,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会因为肾功能受损,导致钙的缺失.我们平时说的缺钙,既和肠胃有关系,也和骨头有关系.比如年龄大了,又有糖尿病,缺钙易使骨质疏松,但是缺钙并不等于骨质疏松.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友治病 不可“偏心”

    长期以来,很多糖友认为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对中药更加偏爱.一些糖友甚至希望用中药完全替代西药来治病,这种偏见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血糖控制不好,还延误了治疗时机.目前治疗糖尿病还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在适当的时期用合适的药,不存在谁替代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美国哈佛大学新发现:每天3杯咖啡防糖尿病

    咖啡对健康是好是坏,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美国哈佛大学新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3杯咖啡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这项新研究中,公共卫生博士希尔帕·布帕瑟拉朱及其同事对12.4万名受试者的咖啡饮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中包括7300名糖尿病患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炎夏控血糖应多吃蔬菜 苦瓜洋葱有利控制糖尿病

    酷夏人们容易食欲不振,但糖尿病患者切不可不注意合理饮食,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严重的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吃一些应季蔬菜,可帮助糖友稳住血糖.苦瓜:肉质柔嫩,性寒味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而且含有苦瓜甙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效,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生吃苦瓜,凉拌苦瓜,打鲜汁吃,达到药食同疗,体寒的人宜短期或间断食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排尿不畅或糖尿病惹的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胡肇

    发生糖尿病时,可因神经病变,造成膀胱的收缩功能出现问题,使得膀胱中的尿液潴留不能完全排出,因此患者有尿不尽的感觉,总想去厕所.尿不尽看似泌尿系统的疾病,有可能是血糖在“捣乱”.有些人患了糖尿病后,并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而是首先表现为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其他症状,而排尿不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哪些糖尿病患者忌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现已广泛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它适用于多数糖尿病患者,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糖尿病患者.专家指出,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一、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等可与胰岛素联合运用.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免疫攻击而破坏,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而所有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胰岛β细胞尚有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有效下降,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适合的运动有什么?误区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必须考虑到个人的具体条件和性格特点,包括糖尿病的类型、病程、药物治疗方式、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平时活动量的大小,以及锻炼场所的条件等.但对任何一位患者来说,都以选择适量的、全身性的、有节奏的锻炼项目为宜.很多人患上了糖尿病,就不喜欢运动了,一方面是由因为患病使人身体变得更疲乏,另一方面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运动有误区,认为多运动会对病情不好,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浙江2岁小男孩越长越瘦送医竟查出糖尿病

    如果不了解内情,谁也不会想到,2岁的乐清男孩小谷(化名)是名糖尿病患者,每天都需要接受四针胰岛素注射.这也是目前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爱鸣治疗过的年龄小的糖尿病患儿.孩子越长越瘦,竟然是得了糖尿病小谷的家人介绍,从去年起,小谷一直觉得口渴,非常爱喝水,每天的饮水量至少在1500毫升以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体检仅查空腹血糖近半数糖尿病患者易被漏诊

    “空腹血糖正常≠安然无忧”.“在我国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仅不足20%.如果单纯使用空腹血糖对人群进行筛查,将使46.6%的糖尿病患者及70.7%的糖尿病前期漏诊”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郭启煜教授称.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吸入式胰岛素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近批准吸入式胰岛素—Afrezza(MannKind公司生产)进入临床,这种胰岛素起效快,可于餐前或者进食不久后使用,不需注射,但不能取代长效胰岛素注射剂型.在糖尿病领域激起了千层浪,就吸入式胰岛素Afrezza我们向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咨询了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人要注意选择心理医生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可以快速地帮助糖尿病患者脱离心理阴影,可以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积极地接受治疗,因此,对于一些刚被确诊的患者,在选择心理医生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正规的医生才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影.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但是选择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则是更重要的,一个好的医生可以迅速抓住患者心理脆弱的点,并且引导您,让您有一种想要倾诉自己想法的欲望,因此,好的心理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首选葡萄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许岭翎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低血糖的经历,但低血糖时该如何选择食物,吃多少量才能保证既能够纠正低血糖,又不至于引起血糖升高太多,是一门学问.下面让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岭翎来告诉大家.首先,说说低血糖时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简而言之,低血糖时要选择那些能够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如糖水、果汁、蜂蜜、糖块、饼干、米饭或馒头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患者化糖与降糖的区别

    中医化糖专家认为:糖尿病主要矛盾表现为血糖升高,临床给予降糖治疗.实际上这个所谓降糖治疗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血糖的高低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身体不断在消耗血糖,血糖由高向低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所谓的血糖升高并不是血糖本身增多了,而是血糖转化为能量,变成身体的动力,这个能源转化成能量的过程延缓造成的.也就是身体的热能不能及时将血糖转化为动力所致.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袜套”型异常如何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陈宏教授

    张大爷,70岁了,患2型糖尿病多年.近年来,他的双脚出现“袜套”型麻木、发胀、发硬、知觉异常,连走路都有些缺乏方向感,有否穿鞋袜感觉也不太明显,日夜如此,十分难受.虽经多方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什么好办法能缓解、治疗这种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陈宏教授指出上述情况在医学专业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降糖药万不可与这七类药同服

    大多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靠口服降糖药治疗.临床上糖尿病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膳食调节剂五类,目前仍以西药为主.但是专家提醒,降糖药与某些药物同服,很可能减弱或增强降糖药的药效,造成血糖不稳定,所以应谨慎使用.不能与降糖药同时使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七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糖尿病文摘杂志

糖尿病文摘杂志

主管:糖尿病天地·文摘(中旬)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