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主要不良反应探讨

李冬海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 药物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作用机制对药物使用中的主要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探讨.方法 结合2015年12月-2017年5月国内公布的1 500例在服用糖尿病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1 500例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资料960例,占总病例数的64%;而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有730例存在不良用药现象,而占总例数的48.67%,770例存在联合用药现象;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中发现,有820例主要为低血糖症状,290例出现变态反应,而350例为乳酸中毒反应;经过治疗后大多病例有了明显的好转或治愈,而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了致残和致死现象;1 500例患者中服用糖尿病药物的类型为胰岛素、格列本脲、消渴丸、二甲双胍以及苯乙双胍等,而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中占绝大部分的服用了格列本脲,而出现致残致死病例的主要服用了苯乙双胍,其次为格列本脲或消渴丸.结论 糖尿病药物在服用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酌情服用,同时也需要根据患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糖尿病药物,多方面控制以及科学服用药物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体检中心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探讨

    目的 探讨体检中心予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该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检查并确诊为糖尿病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63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63例).随访观察患者健康体检自觉情况及血糖控制水平.结果 实验组自觉体检率93.65%,末次随访FPG(6.4 ±0.9) mmol/L,2 hPG(10.7±1.4)mmol/L,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检中心系统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养成健康行为,对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涂锡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高频超声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索高频超声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价值.方法 在2015年6月-2017年4月期间选取100例疑似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探索人员,均进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 观察组发生重构率(84.00%)、斑块检出率(90.00%)、斑块面积(1.84±0.31)cm2、IMT(1.95±0.62) mm均高于对照组发生重构率(12.00%)、斑块检出率(5.00%)、斑块面积(0.52±0.26)cm2、IMT (0.61 ±0.31)mm,观察组AD (7.15 ±0.21)mm、S(0.42±0.02)m/s、D(0.1 1±0.01)m/s、RI(71.32±5.49)%、PI(172.31±8.42)%均低于对照组AD(8.62±0.34)mm、S(0.92±0.42)m/s、D(0.86±0.42)m/s、RI(61.21±4.85)%、PI(198.53±9.13)% (P<0.05).同时高频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78%、90.00%、2.22%、10.00%.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了解颈动脉血管重构情况.

    作者:姚玉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平糖抗衰餐降糖和治愈糖尿病

    上品中药和药食二用物为主,组成平糖抗衰餐;作为三餐的主食,先降糖,血糖正常后;以营养(调脂)平衡餐,为早中餐.五色菜为充,五果为助,荷叶绿茶等消喝茶,适量增加运动,约5年胰岛功能恢复,治愈糖尿病.

    作者:陈寅初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浅谈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

    目的:浅谈在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 选取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糖尿病高危人群110例进行为期5个月的预防性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饮食教育、生活指导、运动指导等.将健康教育前设为对照组,健康教育后设为观察组.对比教育前后,1 1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 对该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性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与教育前相比,11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而且合理饮食、规范运动、定期血糖检测等情况均优于健康教育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深刻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并从而提高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自护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通过改善其自我能动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荐.

    作者:惠宇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探讨糖尿病皮肤慢性溃疡伤口湿性疗法的临床护理

    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慢性溃疡使用湿性疗法(即:应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换药并湿敷)的护理效果.方法 根据该院接收的60例糖尿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30例患者,治疗组使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换药并湿敷,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外科换药以及护理方式.1个疗程为30 d,两组都接受了2个疗程的治疗和护理,对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秀,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慢性溃疡伤口使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换药并湿敷治疗,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伤口的症状,促进愈合,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海静;庞文君;刘冰;郭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的护理干预方式,给予研究组患者传统护理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等.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式之后,实验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72%,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7%,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控制血糖变化,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作者:高美香;杨聪艳;丁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中老年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和视力

    目的 研究并分析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经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与视力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诊的40例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该院就诊的非糖尿病眼底病变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措施.术后都采用泼尼松龙滴眼液,3次/d,剂量为5.0g/(L·次),连续用药≥3周;联合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3次/d,剂量1.0 g/(L·次),连续用药3周.术后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视力变化状况、术后渗漏状况、黄斑水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3h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治疗1周、6周、6个月是视力矫正情况都显著次于对照组,白内障术后对照组患者渗漏状况显著优于观察组,并且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小于观察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采用白内障手术治疗以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很高,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术后对采用患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与泼尼松龙滴眼液或联合方法,对术后治疗效果起到正效作用,能够缓解黄斑水肿症状,以防患者视功能紊乱与病情发展,并强化患眼康复质量与视力恢复效果.

    作者:史柏青;贾润华;孙馨馨;孙莎;邹蕴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住院的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5.2±05)mmol/L,餐后2h血糖(7.0±1.0)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8±0.7),(9.2±2.1)mmol/L(P<0.05),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量(30.2±5.2) U/d,低于对照组的(47.9±5.1) U/d (P<0.05);实验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84%,低于对照组的14.28%,(P<0.05).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能够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保持血糖水平稳定,避免发生低血糖,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卓礼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利拉鲁肽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采用利拉鲁肽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2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则应用利拉鲁肽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每日胰岛素应用剂量、体质量、BMI水平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治疗明显提高了血糖的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何丽芳;郭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126例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肾功能影响

    目的 分析126例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肾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26例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口服化疗药物进行治疗,用药6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肾功能.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CD4+、CD8+治疗前后以及肾功能(HbA1c、NAG、CysC和RB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应严格控制血糖,纠正患者的糖代谢紊乱,采用胸腺肽α1治疗有助于提高质量效果,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肾功能,确保抗结核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方祎;黎秋芬;刘亚南;杨红丽;徐力超;徐智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该文主要通过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的措施进行临床效果分析,从而得出更好的护理结论.方法 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接受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中随机挑选80例,并平均分为为常规组(A组)和研究组(B组),其中A组的40例患者只采取常规护理方法,B组的40例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还采取了相应的整体护理干预,后通过观察记录,记录糖尿病患者血糖等数值,从而得出结论.结果 通过观察记录,从而可以发现,B组在整体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上均存在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B组患者的疗效明显要高于A组的疗效.结论 通过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叶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1月纳入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50例,高剂量组用160 mg/d,低剂量组用80 mg/d,8周为一疗程.结果 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空腹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剂量组下降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压、改善血糖状况,适合基层推广.

    作者:白华秀;白树美;易敏春;苏治合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研究中纳入了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治疗药物分组为:对照组用二甲双胍,观察组用格列吡嗪;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详细整理后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近期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比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时均可选择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但格列吡嗪治疗时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更为稳定,值得临床上推荐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王友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脑梗死CT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特点,为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同期12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资料(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脑病灶数、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及梗死面积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梗死灶数目为(1.37±0.4),对照组梗死灶数目为(1.16±0.2),研究组梗死灶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梗死面积为(5.16±1.24)cm2,对照组梗死面积为(2.91±0.52)cm2,研究组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为18.5%,对照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为7.5%,研究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多发梗死及大面积梗死较为多见,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往往病情更为严重.

    作者:刘建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比

    目的 探讨对比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期间采用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2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的相关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措施,不赘述,两组患者治疗区别在于对照组采用的是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组采用的是胰岛素泵的治疗.治疗两组后对比两组降糖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1例,占1%,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16例,占16%,对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在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方面,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的临床对比,胰岛素泵的降糖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少.

    作者:宋现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PBL+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分析基于问题式学习方法(PBL)+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法(LBL)结合教学与单纯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36名护士,随机分成两组,各组18名,对照组运用LBL教学法,观察组采用LBL+PBL联合教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各项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相比对照组,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效果中,观察组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的其他内容相比对照组,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采用PBL+LBL结合教学法,可达到预期培训目的与效果.

    作者:徐艳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卡维地洛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1例,观察组给予卡维地洛,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1%,明显优于对照组74.6%(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 (6.02±0.54) mmol/L、LVEF(57.62±6.01)%、LVEDD(48.77±0.98) mm,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值得应用.

    作者:刘大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的影响

    目的 探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该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糖尿病患者100例,经过1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服务前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能力及饮食达标情况.结果 服务后患者的饮食管理能力(30.7±5.3)分比服务前(16.4±4.6)分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服务后患者各项类别饮食达标情况明显优于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改善饮食习惯.

    作者:刘晶晶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药学服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影响

    目的 评价药学服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药学干预组患者由专业药师提供的全程化药学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用药服务.考察患者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及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结果 药学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之间总的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严重ADE的发生率比较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必要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与依从性,降低发生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肖淋;陈肖虹;翁淑琴;吴梅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肥胖性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在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腹腔镜胃旁路术组(n=45)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组(n=45),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措施.结果 腹腔镜胃旁路术组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组相比,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实施腹腔镜胃旁路术,在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临床价值较高,在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夏连丽;陈晓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