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袁平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 糖尿病性脑梗死, 偏瘫, 肢体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护理前,而实验组患者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运功功能与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注射胰岛素方式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剖析妊娠糖尿病用不同注射胰岛素方式的疗效.方法 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门诊接收的妊娠糖尿病病例,共计40例.采用数字抽签原理,将40例病例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多次皮下注射法.观察两组血糖变化,比较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胰岛素使用量与血糖达标时间.结果 试验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为45.0%.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胰岛素使用量为(26.27±0.64)U、血糖达标时间为(3.71±0.36)d,对照组分别为(33.45±0.81)U、(6.75±0.42)d.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胰岛素泵对妊娠糖尿病者进行治疗,可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加快血糖指标改善的速度.

    作者:偶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护理前,而实验组患者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运功功能与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

    作者:袁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佳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该院近期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的治疗环节.结论治疗15 d后,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F-36量表测试结果 、神经传导速度和治疗效果3个方面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结果均更为理想,以上各方面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63.89%和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彬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CSII)治疗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分为初诊糖尿病组(N组)和糖尿病组(T组),均给于持续性皮下胰岛素泵(CSII)治疗1周,观察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达标情况、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提示短期CSII治疗后,N组和T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能良好控制,两组的均有较高血糖达标率、但N组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小于T组(P<0.05).结论 短期CSII治疗能够迅速控制各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提高血糖的达标率,缩减治疗时间,但N组患者安全性及血糖达标率更高(P<0.05).

    作者:曹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CCM)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院的80例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临床指标、低血糖发生率、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CCM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作者:陈玮;周贵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情况、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白城市某二级医院2014—2015年治疗50例糖尿病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具有可比性的40例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脉病变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心功能不全、多支病变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未见差异.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症多,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严重,应根据接诊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院前急救措施,就近送至医院,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水平.

    作者:于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 探讨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高危因素与DF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7月该院治疗的119例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1例DF患者作为DF组,将58例无DF的DM患者作为单纯DM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以找出诱发DF的高危因素.结果 DF组、单纯DM组的DM病程、HbAlc值及UA值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应用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等护理措施后DF组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结论 DM病程延长、神经及血管病变等可诱发DF,做好护理干预工作可控制DF患者的病情.

    作者:张蔓菁;郑旋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HBA1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该公司合作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HBA1c水平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60,HBA1c水平<6.5%)及观察组(n=60,HBA1c水平≥6.5%);比较两组出院时心功能分级情况、心脏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心功能I级、II级、III级、IV级例数分别为13例、13例、23例、11例,对照组分别24例、18例、16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11.67%(P<0.05).入院时及出院时,两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A1c水平升高可导致疾病恶化、增加心脏事件发生率、影响患者预后,推荐临床在AMI患者PCI术前常规测定HBA1c水平,并给以针对性干预.

    作者:孔婷婷;陶家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48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48例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8例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48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均无重大并发症出现,仅有2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治疗后也已痊愈,随访发现无骨折未痊愈现象.结论 针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调节心理状态,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以取得效果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愈合速度,促进患者身心都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卢文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人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目的 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人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老年人糖尿病肾病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福辛普利钠治疗,观察组采用福辛普利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蛋白量、血清肌酐、尿素氨都有所降低,观察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蛋白量,同时对患者的糖尿病肾病情况有所缓解.具有医学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作者:谢成云;何丽萍;林芳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双胍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效果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中心全科门诊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将所选取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所选择的患者均为75例.对照组利用瑞格列奈片治疗,观察组经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与不良反应率.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的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67%,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接受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能够促使其血糖指标及时改善,缓解病情,取得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红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1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89.4±32.3)min、出血量(132.3±23.2)mL、排气时间(29.4±4.2)h、下床时间(3.6±0.4)d、住院时间(10.7±2.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 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

    作者:张龙;傅继宁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及效果探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该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83例患者分为组a和组b.组a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b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结果 .结果(1)组b对比组a遵医行为更高(P<0.05);(2)组b对比组a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组a出血、高血压、低血压分别有4例、2例和3例,发生率为21.95%;组b出血、高血压、低血压分别有1例、0例和1例,发生率为4.76%(P<0.05);(3)干预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和生存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组b对比组a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和生存质量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李晓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价值评价

    目的 研究和评价针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外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空白对照,设为对照组.结果 结果显示,经过血液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可知,试验组血液中的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可知,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后,患者的阳性率高达86.9%.结论 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衡量2型糖尿病肾病的指标,临床在患者早期及时的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状况,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俊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手术室干预对胆石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 对同时患有糖尿病的胆石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探究手术室干预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3月—2015年7月入诊该院的胆石症合并糖尿病的154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77例,其中A组行手术室对于胆石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B组对患者进行手术室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护理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比A、B两组护理效果,A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34、30、13,B组上述例数为30、42、5,B组总有效率93.51%高于A组8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A、B两组不良反应情况,A组低血糖、电解质紊乱、伤口感染的例数分别为2、1、3,B组仅发生1例电解质紊乱,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0%低于A组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16±3.57)低于B组(9.34±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胆石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已取得较好的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

    作者:许燕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探究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8%,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秦成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价值评析

    目的 研究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纳入对象来源于2014年4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3例.将上述83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E组41例和E+R组42例.E组单纯用二甲双胍治疗,E+R组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①血糖控制效果;②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作用;③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①E+R组较之E组血糖控制效果更高(P<0.05);②两组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作用均比较少,症状较轻(P>0.05);③干预前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E+R组较之E组血糖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价值高,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血糖指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叶太明;陈闽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吉林地区糖尿病患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情况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吉林地区糖尿病患者金黄色葡萄球均的携带情况,并分析耐药谱.方法 在吉林市的昌邑区等地区,随机选择40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信息,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拭子对其鼻前庭采样,对是否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并通过K-B纸片扩散法,分析吉林地区糖尿病患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结果 在401例糖尿病患者中,总计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8珠,其中MRSA为20珠,MSSA为18珠.在已检出的38例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糖尿病患者中,在性别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分组方面,即糖尿病患者年龄≥65岁组,与年龄<65岁组比较,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携带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敏实验方面,MSSA组和MRSA组对苯唑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胯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吉林地区糖尿病患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几率较高,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注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预防和治疗.在预防工作方面,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等药物,以尽量避免MRSA的产生.

    作者:郑娣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效果与优越性分析

    目的 研究并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效果与优越性.方法 收集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将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肾功能及炎症介质指标、1年生存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肾功能及炎症介质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消除炎症介质,并改善患者肾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率,使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慈永丰;宝莉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观察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9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回顾分析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研究可能成为有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使用SPSS软件和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对比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发现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血清钙水平、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不同的患者发生骨密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这些因素带入Logistic方程中分析可得,这些因素均为糖尿病患者发生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临床特征和具体病情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齐晨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