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美
目的:探讨研究观察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该文对自2000年4月—2014年7月住院的88例肝源性糖尿病诊断、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2例病人经抗病毒、保肝、对症、营养支持及生活方式管理等;血糖控制理想,死亡6例没有一例因糖尿病而发症死亡。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以高血糖和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经过治疗原发肝病及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作者:王拱辰;王贵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就诊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控制血糖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体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通过医务人员的积极干预,78例患者,血糖控制较好75例(96.15%),阴道分娩65例(83.33%),剖宫产13例(16.67%)。胎婴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23%,产妇发生产后大出2.56%,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分娩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
作者:曾国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胰岛素联合拜糖平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 h血糖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拜糖平,能够明显控制血糖,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郭宇;李淑芬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观察及研究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弹性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21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为A组,21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B组,21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C组,同期恶毒21名健康人员为D组,然后将四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动脉弹性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血脂水平及动脉弹性相关指标均明显差于B组、C组及D组,B组及C组则差于D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并发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弹性均处于较差的状态,因此尤其应重视两病并发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
作者:龙加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病程10年以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血糖控制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之上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ABI、TBI、PWV及SCV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后其ABI、TBI、PWV及SCV数值,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组症状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缓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进展,于临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实施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状态,提高患者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餐后2 h血糖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出现1例乏力、1例心悸以及1例饥饿感等低血糖反应,不良反应率为5.6%。结论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并降低不良反应率,可将其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作者:杨鸿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新药津力达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门诊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人有周围神经病变、愿意接受药物对比实验者180例,根据知情权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实验组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和甲钴胺片口服,3个月一个疗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津力达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二者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明显优于单项用药的疗效。
作者:朱晓飞;姚晓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现代护理模式,对照组未给予。结果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实施现代护理模式下的综合护理干预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仙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研究分析对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治疗的措施和效果。方法以在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接受治疗的骨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采用胰岛素为主的降糖方式控制血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创伤期,未见低血糖和死亡病例。结论骨科患者并发糖尿病症状复杂,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内科协助和指导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机率。
作者:姜杰;姜茗宸;闫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观察联用雷公藤多苷和丹红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肾内科48例E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在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方面相同。观察组联用丹红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雷公藤多苷1mg/(kg·d),分3次口服。连用4周。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压(BP)、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尿蛋白(UPro)。结果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雷公藤多苷和丹红注射液可快速降24 h 尿蛋白定量,使尿蛋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在较低水平、稳定肾功能,疗效明显。
作者:张可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数字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查,是定量感觉检查的一种方法,是糖尿病足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及神经病变感觉缺失筛查的重要指标,是及早发现存在严重并发症隐患的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检查手段,它能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使糖尿病神经病变高风险人群能得到及时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防治,减少糖尿病致残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开庆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后期跟踪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反馈,探究门诊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得到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结果。方法将2009年9月—2012年9月来该院诊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和护理;出院后,参照组接受正常的护理和治疗,观察对照组接受门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于1年后进行健康状况的反馈。结果1年后观察对照组的健康状况反馈明显优于参照组,不论从生理机能、情绪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均高于参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出院时,登记病患个人档案,并进行门诊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成效俱佳。
作者:陈尧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DN)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73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作为DN组,并随机选取75例同期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作为非DN组,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分析两组各项临床检验指标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DN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DN组,血糖值高于非DN组(P<0.05),两组其他临床检验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DN组GQLI评分高于非DN组(P<0.05);DN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DN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并积极防控并发症的发生,以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对20例小儿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例小儿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胰岛素、适量运动以及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血糖的检测,再根据其在尿糖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变化对胰岛素使用的剂量进行适当的改变。结果在这20例小儿患者中,一天恢复病情的人数是3人,一周恢复的是6人,半月恢复的也是6人,到一个月的时候,所有的患者都恢复了。结论糖尿病患者一般都需要依赖胰岛素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医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使用合适的方式来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值,患者的预后效果很好。
作者:刘金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CSII)和常规胰岛素多次注射(CI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8例患者采用CSII治疗,对比组18例患者采用CIT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为(6.5±1.2)m mol/L,对比组为(7.6±1.6)m 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腹血糖、HbA1c水平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相较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II治疗的效果优于采用CIT治疗的疗效,经CSII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坚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儿童糖尿病患者66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有家庭参与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经过干预后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对照组提高,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家庭参与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田淑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中药护理观察在0级糖尿病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92例0级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足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足浴方式对0级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作者:王殿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该文分析了5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后,41例患者症状好转,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器官功能恢复,救治成功率82.0%;6例自行出院或转他院治疗;3例死亡。临床实践中应及早作出诊断,及时降低血糖和有效控制感染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应兼顾其他辅助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3种不同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经济成本。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社区卫生中心治疗管理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施二甲双胍+阿卡波糖(A组)、二甲双胍+格列齐特(B组)、二甲双胍+吡咯列酮(C组)等三种用药方案治疗,12个月后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C 3组方案药物成本分别为1332.59元、1228.38元、1006.25元;对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8.0%、82.0%;对糖化血红蛋白总有效率分别为88.0%、86.0%、84.0%;空腹血糖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48、13.96、12.27;糖化血红蛋白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14、14.28、11.98;A、B 2组相对于C组对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32.63、37.02;A、B 2组相对于C 组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81.58、111.06。结论3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疗效均较好。从成本-效果比分析,二甲双胍+吡咯列酮(C组)方案在社区治疗2型糖尿病3种方案中更具临床和经济意义。
作者:朱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当前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探讨糖尿病的预防以及防治发展前景,提高大众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意识。方法对普通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并总结出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及对策。结果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结论有效的预防与合理的治疗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得病率和发病率。
作者:孙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