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590例完成多学科协作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患者饮食依从性差、一般、良好为标准,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总体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情况。结果依从性一般组和依从性良好组患者体重指数、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代谢指标控制均好于依从性差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与代谢控制达标密切相关,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应成为糖尿病患者治疗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连鑫;王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观察联用雷公藤多苷和丹红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肾内科48例E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在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方面相同。观察组联用丹红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雷公藤多苷1mg/(kg·d),分3次口服。连用4周。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压(BP)、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尿蛋白(UPro)。结果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17%;,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雷公藤多苷和丹红注射液可快速降24 h 尿蛋白定量,使尿蛋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在较低水平、稳定肾功能,疗效明显。
作者:张可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不同病变时期辩证护理。对其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经辩证施护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但要辩证施治还要在不同病变时期采取不同的辩证施护,才能更加有效地阻止病变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淑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预防保健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预防保健对策,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保健对策有利于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病情以及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万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现代护理模式,对照组未给予。结果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实施现代护理模式下的综合护理干预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陈仙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后的遵医率、血糖水平改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治疗中接受同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效果显著。
作者:文杏珠;杜美芳;温丽梅;张娜雯;沈娇;余淑芳;佘莉;万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家庭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抽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由家庭参与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3、6个月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含量。结果实验组血糖控制情况相对对照组来说较为理想,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且能够更好的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裴艳霞;秦凤英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病程10年以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血糖控制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之上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ABI、TBI、PWV及SCV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后其ABI、TBI、PWV及SCV数值,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组症状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缓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进展,于临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西洛他唑实施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状态,提高患者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3种不同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经济成本。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社区卫生中心治疗管理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施二甲双胍+阿卡波糖(A组)、二甲双胍+格列齐特(B组)、二甲双胍+吡咯列酮(C组)等三种用药方案治疗,12个月后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C 3组方案药物成本分别为1332.59元、1228.38元、1006.25元;对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8.0%、82.0%;对糖化血红蛋白总有效率分别为88.0%、86.0%、84.0%;空腹血糖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48、13.96、12.27;糖化血红蛋白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14、14.28、11.98;A、B 2组相对于C组对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32.63、37.02;A、B 2组相对于C 组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量成本比分别为81.58、111.06。结论3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疗效均较好。从成本-效果比分析,二甲双胍+吡咯列酮(C组)方案在社区治疗2型糖尿病3种方案中更具临床和经济意义。
作者:朱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9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痰菌转阴率和病灶缩小率和平均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PG)含量。结果实验组痰菌转阴率和病灶缩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BG和2 hP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逐项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痰菌转阴率,使病灶缩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遵医行为,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糖尿病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糖尿病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干预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母乳喂养率、婴儿沐浴掌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干预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保证了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对糖尿病产妇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期间的10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仅根据医生提供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社区管理措施。记录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社区管理后空腹血糖含量均较之前显著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9.80%,显著低于对照组21.57%;研究组对社区管理满意度及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社区管理措施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郑宏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研究分析对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治疗的措施和效果。方法以在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接受治疗的骨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采用胰岛素为主的降糖方式控制血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创伤期,未见低血糖和死亡病例。结论骨科患者并发糖尿病症状复杂,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内科协助和指导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机率。
作者:姜杰;姜茗宸;闫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该文分析了5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后,41例患者症状好转,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器官功能恢复,救治成功率82.0%;6例自行出院或转他院治疗;3例死亡。临床实践中应及早作出诊断,及时降低血糖和有效控制感染是治疗的基础和关键,同时应兼顾其他辅助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临床实证研究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应用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中诊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资料,然后将这98例患者主要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健康教育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在采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后再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在糖尿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明显优于普通护理方法,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患者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长期临床实证对照研究证实,在糖尿病诊治中给予健康教育临床护理配合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丁桂桃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集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组的80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进行相关治疗,对照组80例患者则采用硝苯地平进行相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体的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通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较为显著,对患者的血糖影响尚不明显,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郑应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胱抑素C(Cys 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联合检测在早期肾损害中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将该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临床确证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与9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血清CysC、RBP水平,并同时采新鲜晨尿进行尿mAlb检测。结果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血清CysC、RBP及尿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组中CysC、RBP及尿mAl阳性率分别为为55.8%、69.8%、79.1%,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2%。结论血清CysC、RBP及尿mAlb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l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作者:焦晓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CSII)和三餐前注射胰岛素合并临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MSII)两种方法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三餐前注射胰岛素合并临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运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24 h血糖浮动和低血糖发生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血糖降低更加显著,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更短;24 h内血糖浮动幅度和低血糖发生事件,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血糖,而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更能突显儿童1型糖尿病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韩爱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胆总管取石术的护理配合和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来该院手术取石的结石性胆囊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术前进行护理干预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内镜下行胰胆管造影(ERCP)成功后,行十二指肠大乳头切开取石。结果62例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7例患者经过二次取净结石,1例失败,术中监测未出现低血糖或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糖尿病病人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感染风险,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香萍;孟相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对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7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做回顾式的比较分析。采用试卷调查法了解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认知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74例住院患者经过降糖、抗结核治疗和综合干预护理后,69例患者在治疗3周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占93.24%;65例结核患者在治疗一月内痰培养由阳转阴,占87.84%。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其疾病认知率、治疗依从性都较过去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高达94.59%。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率,改善了治疗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荣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