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玲;朱晓飞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护理服务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2月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按奇、偶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法,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护理服务中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值得推广。
作者:郭丽霞;张莉;刘晓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主要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甘舒霖30R治疗时血糖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该院内分泌科7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人,治疗组患者给予甘舒霖30R注射治疗,而对照组应用诺和灵30R注射治疗,仔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在治疗15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FPG、2hPG 均较治疗前低(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舒霖30R和诺和灵30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甘舒霖30R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广侠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血糖指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血糖管理,根据血糖管理程度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每组30例,对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血糖达标组孕妇出现2例并发症,未达标组孕妇出现11例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糖达标组围生儿出现1例并发症,未达标组围生儿出现8例并发症,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孕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和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8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HbAlc和FPG、2 hPG、TC、TG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的HbAlc和FPG、2 hPG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和TC、TG具有平行升高的趋势。以上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HbAlc和2 hPG具有平行升高的趋势,和FPG、TC、TG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血脂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指标,能够为病情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付连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血糖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状态因子评分、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新芳;王明芬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低血糖昏迷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3年7月诊治的42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对其采取常规的有氧治疗后,取适量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注射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结果4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空腹血糖达到5.4~7.6 m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所有患者的意识均得到恢复,并且四肢能够正常的活动,但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脑梗死,且有1例由于昏迷时间太长而致其脑细胞受损严重,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应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其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方法对症治疗,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血糖值并减少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作者:赵巧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基层社区中对糖尿病病人实施管理、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任意抽选2013年12月—2014年6月当地街道社区的糖尿病病人84例,将这些病人平均分入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接受社区疾病管理及用药治疗,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和治疗。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病人接受管理及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及管理有效性。结果采取管理方案和治疗措施后,观察组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好于对照组,且管理有效性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广大基层街道社区应对糖尿病病人进行人性化管理与治疗,帮助病人提高生活水平。
作者:卢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糖尿病发生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逐渐成为死亡率、致残率高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DM)作为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长期患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为患者提供精确的实验室检查手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加强对血糖的控制,有效保持代谢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该文将糖尿病检验方法及应注意事项,作综述如下。
作者:孙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并发症多,为保证手术成功率,术前积极控制血糖,做好健康教育,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以确保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谷美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于该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2 h餐后血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心理、饮食、运动、用药多方面的指导,从而促进患者对血糖的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张金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和皮质醇分泌状况存在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4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6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和皮质醇分泌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质醇分泌过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糖尿病患者8 h、16 h的尿游离皮质醇、血皮质醇以及平均血皮质醇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分泌过高的患者的2hPPG、FPG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分泌率较高,且其血糖水平高于皮质醇分泌正常的患者,因此,可将皮质醇水平作为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主要评价标准。
作者:柳沙利;赵瑛;刘洋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该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收集妊娠期糖尿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妊娠期糖尿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所分娩新生儿的结局。结果GDM组分娩的新生儿剖宫产娩出率、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RDS、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妊娠糖尿病对于新生儿有较大危害。结论应注意孕早期血糖筛查及控制妊娠期糖尿病非常重要,以力争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作者:贺铮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该文主要是针对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的研究,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选取该院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7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47例非糖尿病脑血栓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的并发症高于非糖尿病的患者,非糖尿病组的患者中,有40例患者能够正常自理或者病愈,占85%;而糖尿病组的患者中,仅仅有28人恢复了基本生活自理或病愈,占60%,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科学统计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非糖尿病脑血栓形成组的相比较差,预后效果也比非糖尿病脑血栓的患者差,可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血糖情况有直接的联系,医生一定要分析患者的发病机制,及时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志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是目前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同时也视为社区卫生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糖尿病为一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性自主治疗,多数患者通过医院门诊在社区治疗为主,社区治疗具有减少患者因疾病的治疗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低医疗费用等优势,故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将成为该疾病护理的重要环节。该院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医院护理、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洪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观察康复过程中结合运动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的8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正常临床治疗康复方案,同时观察组配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症状包括四肢麻木、疼痛、皮肤温度和体征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前患者症状和体征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运动后症状积分(5.84±1.61)分,体征积分(17.26±4.03)分,对照组运动后症状积分(10.9±2.01)分,体征积分(29.2±4.7)分,观察组运动后康复情况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患者疼痛症状,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崔玉斌;有慧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护理方法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的老年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对比两组在住院情况、护患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护患满意率明显较高,住院费用较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护理中实施细节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能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商向红;王延利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研究分析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给予对照组胰岛素治疗,以便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给予观察组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饮食控制治疗,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并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妊娠糖尿病的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数,确保母婴的安全,减少巨大儿或新生儿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红梅;陈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S-AI评分、T-A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张清爱;宋荣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糖尿病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内分泌科的住院病人,共计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硝苯地平组40例,平均年龄(64.2±11.3)岁,中位年龄44.5岁,其中男性32人,女性8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40例,年龄(65.6±8.5)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10人。硝苯地平组服用硝苯地平(拜新同),规格:30 mg/片,1片/d。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5mg/片,1片/d。所有研究对象均规则服用药物1月。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及1月后对两组人员测量血压,仪器为动态血压检测仪,专业内科医生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硝苯地平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54±12、93±8;156±13、94±9),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硝苯地平组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9±8、89±6;125±6、82±3),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效果好于硝苯地平,是理想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作者:郭皖豫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脑梗死易发病人群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方式。方法脑梗死并糖尿病因其病情复杂,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3年8月,30例老年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对其进行跟踪护理与详细观察,对护理效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对比与分析。结果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有效率为87.3%,并发症率15.1%。结论老年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者运用综合护理模式可行,且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秀;丛秀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