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心肌缺血再灌产生的氧自由基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

郭来敬;张志仁;陈东辉;王璞

关键词:电子顺磁共振, 氧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丹参注射液
摘要:为了更直接地证明心肌缺血再灌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并找出较好的心肌保护药物.本实验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波谱仪直接检测家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时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同时观察丹参注射液在心肌缺血再灌中的作用.结果再灌组氧自由基的含量显著高于缺血及保护组.缺血区心肌中的LPO的含量明显增加,内源性抗氧化系统SOD、GSH-Px及CAT的活性呈普遍下降趋势.SOD和丹参对缺血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LPO生成呈抑制作用,而对SOD、CAT及GSH-Px的活性却有提高作用.缺血心肌再灌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加重心肌缺血的损伤,丹参对心肌再灌产生的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使缺血心肌得到保护,其作用与SOD相似.
心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用于小儿气管肿物切除隆突成型术1例报告

    患者,男,2岁6个月,体重13kg,因间断喘憋8个月入院.患儿左侧卧位明显,呼吸时三凹征明显,扣诊右肺呈鼓音,左肺呈清音,双肺呼吸音均增粗,呼气相明显延长,且有哮鸣音,右肺呼吸音比左肺明显降低.

    作者:龚庆成;刘新;柳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哮喘豚鼠肺气管LPO含量变化的研究

    探讨自由基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采用卵蛋白致敏和吸入激发复制哮喘豚鼠模型,检测血清、肺组织、气管条中的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变化,发现哮喘豚鼠血清、肺组织、气管条中LPO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气管条前1/6区域LPO含量高于其他区域.提示自由基是导致哮喘气道高反应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别晓东;楼兰花;陈悦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乏氏窦瘤形成或破裂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自1990年11月至1999年2月,进行了6例室间隔缺损并乏氏窦瘤形成或破裂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平;万于华;饶华庚;王勤;吴起才;黄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9例类型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体会

    对40例冠心病患者的41支冠状动脉42处病变植入51枚冠脉内支架.植入的支架类型包括:Bestent支架,Bard XT支架,Angio支架,AVE支架,Devon支架,Multi-link支架,Wiktor支架,CVD支架及Gianturco-Roubin Ⅱ支架等9种.支架选择按靶病变长度、近端血管内径大小及病变特点进行.支架释放压力为6~14个atm,时间为30~60秒,之后经2个以上的相互垂直平面造影证实支架充分扩展,远端血流达TIMI Ⅲ级为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6.1%.其中5例病人拔除动脉鞘管后压迫股动脉时出现窦缓伴血压下降,经静脉推注阿托品后好转,2例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术后随访1~29个月,有4例再发心绞痛,其中3例经造影证实植入支架血管血流正常,其它支发生再狭窄导致.我们认为冠状动脉支架术是安全而有效的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根据靶血管病变特征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支架是保证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喻卓;周兰清;潘家华;叶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原发性右心室横纹肌瘤超声心动图诊断(附1例报告)

    本文报道1例成人右室横纹肌瘤,肿瘤向心腔内突入阻塞右室流出道,临床貌似肺动脉瓣狭窄,由超声心动图诊断,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女,37岁.主诉活动后心悸气短伴胸部憋闷进行性加重4个月,经门诊2DE检查发现右心占位性病变而入院.

    作者:高东梅;伊莲花;王欣;王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欢迎订阅2000年<心肺血管病杂志>

    作者:<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的声明

    作者:<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了解循环内皮细胞对于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近期预后的可能意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溶栓及非溶栓组,分别检测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应的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1.经溶栓治疗者心肌酶峰提前,心功能受损较轻,且循环内皮细胞较治疗前及非溶栓治疗者明显减少.2.经溶栓治疗冠脉未通者循环内皮细胞无明显变化,心功能受损严重,近期死亡率高.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对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源源;徐成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10例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科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永恒;罗昭全;汪翼;杨绪全;许斌兵;吴光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颈内静脉穿刺并发锁骨下动脉出血4例报告

    临床资料经颈内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测压管在体外循环手术时常被采用,锁骨下动脉出血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4年1月以来,我院共发生急性锁骨下动脉出血4例,经及时诊治均康复,报告如下.

    作者:冯光兴;王建明;何荣海;王会恩;景吉林;兰风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性别因素对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影响作用的研究

    男女两性在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上的差别是许多研究观察到的客观现象,但性别因素对此差别是否具有独立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以北京地区70万自然人群心血管病监测区1985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发生的763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研究样本,对性别因素对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心梗病人急性期病死率(35.6%)明显高于男性(21.8%).在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调整了年龄、心功能不全等多个预后影响因素的作用后,女性急性期死亡的危险近5倍于男性(RR=4.99).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价不同性别心梗病人的预后,同时也为今后从生理、病理角度探索性别因素与心梗急性期预后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作者:赵冬;吴兆苏;姚丽;周美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肌肌钙蛋白T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我们观察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同心肌酶CK-MB相比较,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钟星;林辉;蒋杰球;周明阳;何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能无创地检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但高血压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认识.采用高分辨力超声仪,检测37名无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3名对照者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高血压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82±0.03mm VS 0.60±0.02mm,P<0.001),其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亦明显增加(P<0.001),而2组间的血管内径并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IMT增厚,且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支持超声能在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之前发现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改变.

    作者:许竹梅;赵水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运动试验在高血压病人中的诊断意义

    研究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高血压病人平板运动试验特点.对71例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高血压病人(HP)与64例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非高血压病人(NHP)均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HP、NHP组运动试验阳性分别为51例、41例,阴性者为20例、23例.结果发现冠脉有病变者37例、46例,无病变者34例、18例.2组病人敏感性(86.5%,82.6%)、阴性预测值(75.0%,65.2%)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特异性(83.3%,44.19%)、阳性预测值(92.6%,62.7%)、准确性(82.8%,66.2%)NHP组高于HP组(P<0.05).HP组病人平板运动试验发生心电图ST段下移时间比NHP组延迟出现(P<0.01),其冠脉造影阳性组大ST段下移幅度大于冠脉造影阴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运动试验假阳性率增加,这部分病人心电图ST段下移延迟出现,且大ST段下移幅度小.

    作者:卢燕玲;余振球;张晓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与超声心动图诊断变迁

    分析我院1987~1997年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177例,并与1976~1986年确诊为IE患者142例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近10年来1.IE的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瓣膜病比较过去明显减少,而原发性二尖瓣脱垂病例明显增多; 2.超声心动图发现感染性赘生物的检出率比过去明显提高;3.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使得IE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

    作者:阙绪光;陆堃;庞家传;林红;吴妙玲;陈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脏刃器伤7例诊治体会

    心脏刃器伤是直接导致伤员死亡的严重损伤之一,62%~84%患者死于运送途中.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及时手术.我科自1991年5月至1999年6月收治心脏刃器伤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万君;王金玲;赵德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分析

    我院10年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共发生CAVB 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8岁.心内膜垫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律,同时伴有心内传导阻滞,其中合并I°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束支不全阻滞2例,左束支不全阻滞2例.全组患者均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正术.

    作者:杨杰;姚松朝;贝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少见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析少见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超声心动图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利用Acuson128XP10彩色电脑声像仪分析了38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有关资料,采取二维超声心动图多切面、多角度观测室间隔、游离壁厚度和活动幅度以及二尖瓣活动特点;M型超声心动图Ⅱa区、Ⅳ区测量房室腔内径及室壁厚度;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二尖瓣频谱形态及二尖瓣返流速度.3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以Ⅲ型为多见,占45%.少见类型中心尖肥厚型2例,心尖厚达33 mm;后下壁及下间隔肥厚型各1例;对称型肥厚者2例;高血压合并肥厚型心肌病者2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肥厚心肌分布比较复杂,少见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更应注意多切面、多角度进行探查,避免漏诊及误诊.

    作者:袁丽君;段云友;曹铁生;杨炳昂;李群;张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肥厚性心肌病的研究新进展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具有家族性心脏异常倾向、独特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过程的特发性心肌病.本文目的在于总结、探讨并阐明当前国外对HCM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晓明;金景澍;王树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肺移植发展史及近况

    很久以前器官移植就已经成为人类渴望实现的美好愿望,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作者:张志泰;陈玉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