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高龄巨细胞动脉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郭硕;韩冰;宋颖

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火, 颞动脉炎, 心力衰竭, 高龄
摘要: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 tenporal arterit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1890年 Hutchison 首次描述了本病[1],19世纪30年代Horton进一步阐述了本病并命名为颞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风险管理在脑卒中患者预防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将60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按医嘱饮食、宣教、保暖、清洁、翻身、拍背、吸痰等护理。风险管理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自理能力、病情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风险管理护理。结果风险管理组的肺炎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已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体温和外周血细胞还偏高。结论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应充分重视风险因素的预防。

    作者:陈素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感觉对体内平衡和衰老的影响:分子信号通路机制

    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和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①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和转换;②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③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作者:秦娇琴;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付棉;周琴;梁庆华;何本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腰俞穴穴位滴注结合电针治疗糖尿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讨用腰俞穴穴位滴注结合经穴电针治疗糖尿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穴位滴注组30例行腰俞穴穴位滴注结合经穴电针治疗,经穴电针组30例单纯行经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穴位滴注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经穴电针组的70%。结论腰俞穴穴位滴注结合经穴电针治疗糖尿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

    作者:赵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贴镇痛的循证护理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学的方法探讨芬太尼贴皮在老年晚期癌性疼痛患者中的护理规范,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其经济负担。方法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得出证据并形成建议,制定芬太尼贴皮标准、用药规范、护理规范,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选取在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住院期间的符合要求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从患者疼痛的控制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用于止痛药物的经济耗费三方面,来对护士经行芬太尼贴皮规范操作的掌握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措施实施后芬太尼贴剂的疼痛控制率上升,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用于止痛药物的医疗费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循证实践规范护理操作,可以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叶珍妮;翁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时生活事件应激现况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时生活事件( LE )应激现况。方法连续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至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组)59例,对他们进行了LE应激现况评估,工具使用杨德森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LES)”,并与63例同期参加我院门诊体检结论健康的同龄老人(对照组,65例)相同工具调查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LES中的各项LE频度及强度应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前常常遭遇频度及强度均较高的LE应激。

    作者:李俊媛;崔雁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的可行性及疗效

    目的:分析对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进行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均优于照组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前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创伤小、疗效明显,安全性强,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成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品管圈管理降低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的损伤率

    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使用在临床上给很多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我科将第四期品管圈管理应用于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造成皮肤损伤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率,保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

    作者:张海娟;白柳;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7316例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情况。对象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测骨密度的健康体检人群7316例。分为青年组:30~45岁,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60岁以上。方法采用美国迈尔思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骨密度检测系统,应用数字式放射吸收测量法( RA)来估计非惯用手第二、第三、第四手指中节指骨的相对骨矿物质密度(BMD),计算出T值和Z值。技术参数一致性误差标准示值≤±0.05。结果①男性4010(54.8%)例,其中骨量正常、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分别占67.2%,24.1%,8.7%,女性3316(45.2%)例,其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65.2%,17.6%,17.2%。骨质异常在男女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明显高于男性。②青年838(11.4%)例,中年5676(77.6%)例,老年802(11.0%)例。青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71.6%,23.3%,5.1%,中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71.0%,19.8%,9.2%,老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27.3%,28.3%,44.4%,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骨质异常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③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男性,骨质疏松在女性老年组的比例是其在男性组的2.7倍。结论不同年龄段人群都有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

    作者:李玲;刘超;郑海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糖尿病足的分级预防实践

    目的:总结糖尿病足的分级预防实践经验。方法通过对34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踝臂指数和感觉阈值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行风险级别划分,依据风险分级实施分级预防干预措施,并对患者首次筛查和近次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首次筛查和近次筛查风险结果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并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措施,可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雁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再次骨折分析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①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 P=0.032)。②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 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作者:林婕;沈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高压氧辅助治疗足外伤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足外伤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足外伤患者,因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做高压氧治疗,压力0.2MPa,疗程1~2个。在高压氧治疗期间,做好患者的教育与指导。患者趾甲、末梢皮肤红润,皮温暖,毛细血管充盈、回流时间试验正常为末梢血液循环正常。患者趾甲、末梢皮肤紫绀,皮温冷,毛细血管充盈、回流时间试验延长或缩短为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结果57例患者末梢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伤口愈合。3例患者末梢循环改善,但局部皮肤坏死,经外科2期植皮或截趾术后,伤口愈合。结论对于严重足外伤的患者,建议早期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

    作者:丁海燕;陈娟;周慧芳;陈大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夜尿症状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夜尿症状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2013年春季体检中检出的高龄BPH患者6例,入选对象均接受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问卷评估,并按夜尿症状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入选对象轻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0~7分)患者19例(28.79%);中及重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8~35分)患者47例(71.21%)。中及重度BPH组PSQI量表中各维度分及PSQI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BPH患者( P<0.01)。结论中及重度夜尿症状严重影响着高龄BPH患者睡眠质量,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作者:李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伴随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在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政策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养老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趋势。产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养老服务业人才供需已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关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2004年开始陆续出现,截至2015年2月底,共有报纸、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献40余篇。通过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五多五少”的倾向。

    作者:刘效壮;吴美蓉;朱岱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分析老年乙肝( HBV)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前往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HBV肝硬化患者34例,对照组为同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老年人37例,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表达现况。结果老年HBV肝硬化患者组外周血IL-6,IL-8,IL-10,IFN-γ及TNF-α表达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老年HBV肝硬化患者存在明确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异常。

    作者:侯春阳;马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例高龄巨细胞动脉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 tenporal arterit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1890年 Hutchison 首次描述了本病[1],19世纪30年代Horton进一步阐述了本病并命名为颞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

    作者:郭硕;韩冰;宋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生物钟与衰老退行性变关系的研究

    在自然环境下,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接受外界光-暗和温度等周期信号,调整自身的时相,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生物钟控制着昼夜节律,使其具有内源性和自我维持运转的特点。通过裸藻野生型和突变株系在生理生化等方面节律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起决定性作用的生物钟成分,从而深入剖析生物钟与昼夜节律之间的机制,及生物钟与衰老退行性变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何本进;梁庆华;胡才友;孙亮;朱小泉;原惠萍;杨帆;李星慧;秦娇琴;贾春媛;韩晶;杜建财;张翻弟;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 PH)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3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AECOPD合并PH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4例,对照组患者64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解痉、祛痰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PGE1),静脉注射,10μg/次,1次/天。对比分析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同时超声检查评价肺动脉收缩压( SPAP)、肺动脉舒张压( DPAP)、平均肺动脉压( MPAP)、右室射血分数( R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右室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PAP、DPAP、MPAP显著低于对照组,R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AECOPD合并PH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是治疗AECOPD合并PH的理想药物。

    作者:赵淞;苏苹;何宇梅;付金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制漱口液防治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溃疡的疗效

    目的:探讨自制漱口液防治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将80例白血病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自制漱口液漱口防治口腔黏膜溃疡,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防治口腔黏膜溃疡。比较两组口腔黏膜溃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口腔黏膜溃疡分级为0级发生率明显升高、口腔黏膜溃疡分级为Ⅰ~Ⅳ级发生率则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自制漱口液可有效防治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溃疡。

    作者:徐文琴;杨莉丽;朱乐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志愿护理服务对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控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志愿护理服务在社区高血压病居民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服务辖区社区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4年2月至10月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志愿服务对高血压病防控效果。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病知识了解程度等均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血压控制、防止并发症等具有明显效果,护理志愿者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莺;喻旺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NA甲基化与健康长寿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调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疾病发生的相关基因在健康长寿的个体中可能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参与促进健康长寿的表型。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改变,涉及到老年个体中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增龄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于长寿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基于基因变异领域得到支持性的证据有限,但近年来DNA甲基化的增龄性变化模式已经得到多个人群证实贯穿于生命全程而存在,其改变受到性别和年龄阶段影响,这将是我们认识生命发生发展的重要科学突破口。但是对于DNA甲基化的发生原因和确切机制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未来对于认识衰老、延缓衰老,以及个体化“精准”监测衰老进程和干预疗效,将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亮;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