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杨泽
目的:比较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腹部超声( TUS)、超声内镜( EUS)以及核磁共振( MRCP)三种造影方式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120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别应用腹部超声、超声内镜及核磁共振方式进行确诊,同时对三种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阴/阳性预测值及其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造影法和超声内镜法与腹部超声法相比,在特异性、敏感性及阴/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性项目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隐形预测值、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三点上统计学意义更为明显(P<0.01)。在诊断准确性与敏感性上,超声内镜明显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诊断胆总管结石这一作用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超声内镜两种方法明显优于腹部超声,而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超声内镜之间的比较中,超声内镜在造影方面更加优异,对胆道下段出现的微小结石的诊断更为精确。
作者:唐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 HHcy)血症和多种临床疾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高Hcy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高Hcy血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发生和发展亦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Hcy血症,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文就近几年Hcy与COPD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杨雪娇(综述);赵国厚;袁开芬(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本文就目前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以“教材为中心”灌压式培养现行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体系,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以“用”为主,融“教、学、用”为一体逐步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老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黄东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发现会阴包块并逐渐增大5年”入院。患者5年前发现左侧大阴唇中上1/3处一黄豆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未行特殊诊治,后包块逐渐增大,无痛经,无发热及尿频等不适,行走不受限。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G3P1A2,24年前自然分娩1次,药流2次,否认会阴侧切及外伤史,结扎避孕,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妇科检查:外阴左侧大阴唇内见7×3×1 cm松弛囊袋状包块,囊底部较厚,有蒂,质软,表面光滑,无触痛;阴道畅,宫颈光滑,无举痛;子宫前位、常大,无压痛,双附件未见异常。术前超声提示:盆腔未见明显异常,左侧大阴唇包块内回声不均匀,无血流信号。术前查CA125为4.35U/ml,余肿瘤标志物阴性。后在局麻下行外阴肿物切除术,术后剖视标本见囊底部少量咖啡渣样浓稠液体。术后病检提示: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第5天拆线出院,随诊无不适。
作者:刘芳芳;张冬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其发病率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PD是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的。遗传因素在PD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它们之间作用形式有何不同?这些基因改变的产物是如何导致发病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际国内上对其遗传因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阐明其病因、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综述国外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国防;秦娇琴;吕泽平;杨泽;胡才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使用在临床上给很多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我科将第四期品管圈管理应用于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造成皮肤损伤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率,保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
作者:张海娟;白柳;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分别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4位[1]。鉴于其早期症状的隐蔽性和非特异性,临床上得不到早期诊治。而早期食管癌与中、晚期食管癌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差别。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是目前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2]。
作者:张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照分析老年乙肝( HBV)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前往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HBV肝硬化患者34例,对照组为同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老年人37例,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表达现况。结果老年HBV肝硬化患者组外周血IL-6,IL-8,IL-10,IFN-γ及TNF-α表达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老年HBV肝硬化患者存在明确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异常。
作者:侯春阳;马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调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疾病发生的相关基因在健康长寿的个体中可能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参与促进健康长寿的表型。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改变,涉及到老年个体中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增龄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于长寿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基于基因变异领域得到支持性的证据有限,但近年来DNA甲基化的增龄性变化模式已经得到多个人群证实贯穿于生命全程而存在,其改变受到性别和年龄阶段影响,这将是我们认识生命发生发展的重要科学突破口。但是对于DNA甲基化的发生原因和确切机制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未来对于认识衰老、延缓衰老,以及个体化“精准”监测衰老进程和干预疗效,将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亮;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志愿护理服务在社区高血压病居民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服务辖区社区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4年2月至10月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志愿服务对高血压病防控效果。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病知识了解程度等均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血压控制、防止并发症等具有明显效果,护理志愿者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莺;喻旺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与血管性痴呆( VD)的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对比分析104例AD患者,85例VD患者及1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管危险因子和载脂蛋白E( ApoE)基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①VD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发生率高于AD组(P<0.05);AD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VD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LDL、高Hcy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AD组、VD组与对照组ApoE基因型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AD组、VD组与对照组MTHFR基因型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Hcy与VD发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糖尿病与AD发病也相关;ApoEε4基因型不仅是AD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VD发生的危险因素;MTHFR的基因多态与AD、VD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大血管等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鉴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存在除血压升高之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且血压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放大了其对总体预后的影响,故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并存有关。新近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各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预后产生影响,本文就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及综述。
作者:金泽宇(综述);李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和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①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和转换;②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③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作者:秦娇琴;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付棉;周琴;梁庆华;何本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 tenporal arterit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1890年 Hutchison 首次描述了本病[1],19世纪30年代Horton进一步阐述了本病并命名为颞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
作者:郭硕;韩冰;宋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夜尿症状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2013年春季体检中检出的高龄BPH患者6例,入选对象均接受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问卷评估,并按夜尿症状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入选对象轻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0~7分)患者19例(28.79%);中及重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8~35分)患者47例(71.21%)。中及重度BPH组PSQI量表中各维度分及PSQI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BPH患者( P<0.01)。结论中及重度夜尿症状严重影响着高龄BPH患者睡眠质量,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作者:李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自然环境下,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接受外界光-暗和温度等周期信号,调整自身的时相,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生物钟控制着昼夜节律,使其具有内源性和自我维持运转的特点。通过裸藻野生型和突变株系在生理生化等方面节律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起决定性作用的生物钟成分,从而深入剖析生物钟与昼夜节律之间的机制,及生物钟与衰老退行性变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作者:何本进;梁庆华;胡才友;孙亮;朱小泉;原惠萍;杨帆;李星慧;秦娇琴;贾春媛;韩晶;杜建财;张翻弟;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研究SWI对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患者采用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以及SWI进行扫描诊断,所有图像分析均由我院2名放射学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共同分析,根据患者的各个序列表现,记录出血的数目、形态、分布、信号特点等项目,并对出血面积给予诊断评价。结果68例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SWI、MRI、CT检出率分别为100%,60.29%,69.12%,SWI序列的检出率跟其他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P<0.05;χ2=11.41,P<0.05)。结论 SWI相对CT、MRI对H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SWI对于HT的检出率很高,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且SWI对于心脑血管类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卢景海;付雪峰;马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9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填塞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并对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后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45例,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36例,总有效率为76.60%,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51%,对照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5.5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25,P<0.01)。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预后也具有显著效果,其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宝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郑家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检测在老年急性呼吸困难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各35例,入院后立即检测患者血浆NT-proBNP,30分钟出结果,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时再次抽血化验NT-proBNP。结果治疗前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呼吸困难缓解、心功能改善,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治疗后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对老年急性呼吸困难快速、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心力衰竭的治疗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左楠楠;王翀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