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挺
目的:观察分析志愿护理服务在社区高血压病居民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服务辖区社区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4年2月至10月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志愿服务对高血压病防控效果。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病知识了解程度等均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血压控制、防止并发症等具有明显效果,护理志愿者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莺;喻旺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栓塞( PE)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PE的患者68例,年龄≥60岁者44例(老年组),<60岁者24例(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临床休征、血气指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①老年组前5位的危险因素依次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非老年组前5位的危险因素依次是:DVT、手术史、COPD、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老年组在COPD(54.55%)、脑血管疾病(52.27%)、糖尿病(34.09%)、冠心病(31.82%)、卧床制动(29.55%)方面高于非老年组(25.00%,20.83%,4.17%,8.33%,4.17%),P<0.05。②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其次是胸痛、晕厥、咯血,主要临床体征为心动过速、肺部湿性啰音、下肢水肿。老年组出现呼吸困难(79.55%)、晕厥(34.09%)和肺部湿啰音(52.27%)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54.17%,12.50%,25.00%),P<0.05。③老年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 PaO2)为65.62±9.08mmHg,非老年组为70.10±12.54mmHg,t=3.419,P=0.001。④老年组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25.00%,非老年组为4.17%,χ2=4.638, P=0.031。结论老年PE患者危险因素复杂,有更多的伴随症状和体征,病情相对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苏晴;柳士勋;胡锴;郑玉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研究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采用同期与我院的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的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于当日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的Hcy值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Hcy值要高于对照组(t=26.637,P=0.005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Hcy值均高于正常Hcy的标准值,而观察组健康体检者的Hcy值均为正常Hcy值。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跟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相对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要高,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广辉;姚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 PH)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2013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AECOPD合并PH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4例,对照组患者64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解痉、祛痰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PGE1),静脉注射,10μg/次,1次/天。对比分析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同时超声检查评价肺动脉收缩压( SPAP)、肺动脉舒张压( DPAP)、平均肺动脉压( MPAP)、右室射血分数( R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右室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PAP、DPAP、MPAP显著低于对照组,R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AECOPD合并PH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是治疗AECOPD合并PH的理想药物。
作者:赵淞;苏苹;何宇梅;付金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硝普钠接续口服氨氯地平强化降压治疗,两组均治疗1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结果两组间入院时血肿体积、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优( P<0.05)。结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减少血肿扩大,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作者:沈福玉;黎宏斐;刘佳佳;吴丽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将硝酸银软膏和复方桐叶烧伤油(以下简称桐油)联合运用于压疮患者,观察用药后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3例压疮患者,62处压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外科常规消毒后给予局部外敷硝酸银软膏和桐油,每日换药2次;对照组外科常规消毒后给予百多邦换药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23.53%,疗效有差异(P<0.01)。两组患者疮面愈合时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硝酸银软膏和桐油的联合应用于压疮溃疡能够祛腐生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促进创面的愈合。
作者:吴克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时生活事件( LE )应激现况。方法连续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至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组)59例,对他们进行了LE应激现况评估,工具使用杨德森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LES)”,并与63例同期参加我院门诊体检结论健康的同龄老人(对照组,65例)相同工具调查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LES中的各项LE频度及强度应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前常常遭遇频度及强度均较高的LE应激。
作者:李俊媛;崔雁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聋伴耳鸣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性聋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9例患者,其中耳鸣51例;对照组69例患者,其中耳鸣46例。两组均口服耳聋左慈丸,耳后注射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声频共振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即精神心理护理疗法。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0天患者心理状态、听力变化及耳鸣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天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状态和耳鸣症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聋伴耳鸣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有较好作用。
作者:杜娟;熊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研究SWI对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患者采用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以及SWI进行扫描诊断,所有图像分析均由我院2名放射学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共同分析,根据患者的各个序列表现,记录出血的数目、形态、分布、信号特点等项目,并对出血面积给予诊断评价。结果68例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SWI、MRI、CT检出率分别为100%,60.29%,69.12%,SWI序列的检出率跟其他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P<0.05;χ2=11.41,P<0.05)。结论 SWI相对CT、MRI对H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SWI对于HT的检出率很高,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且SWI对于心脑血管类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卢景海;付雪峰;马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大血管等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鉴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存在除血压升高之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且血压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放大了其对总体预后的影响,故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并存有关。新近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各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预后产生影响,本文就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及综述。
作者:金泽宇(综述);李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照分析老年乙肝( HBV)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前往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HBV肝硬化患者34例,对照组为同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老年人37例,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表达现况。结果老年HBV肝硬化患者组外周血IL-6,IL-8,IL-10,IFN-γ及TNF-α表达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老年HBV肝硬化患者存在明确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指标表达异常。
作者:侯春阳;马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同型半胱氨酸( Hcy)属于含硫氨基酸,多种原因导致其升高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目前多方面研究证实HHcy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诊断及危险评估的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旨在寻找一种能够早期、敏感、且简便易行的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越;袁开芬;赵国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体位训练改善老年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胰腺甲状腺外科接受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155例,入选对象按接受手术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术前接受了体位训练(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高度20~30cm,2~3次/天,饭后进行,10~15分钟/次,后达到20~40分钟/次,持续1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接受了“老年肿瘤患者健康和QOL调查问卷( QLQ-C30中文版)”中症状子量表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的QLQ-C30中文版问卷各症状子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体位训练可明确改善老年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
作者:田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和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①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和转换;②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③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作者:秦娇琴;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付棉;周琴;梁庆华;何本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抽选医院收治的140例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不良反应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志刚;李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乳腺癌患者行CDFI诊断,分析其超声特性及血流特性。结果 CDFI诊断结果显示163例为乳腺癌,准确率为90.56%,误诊率为9.44%。超声图像显示,边界模糊165例(91.67%),形态不规则159例(88.33%),病灶处于外上象限141例(78.33%),不均匀回声154例(85.56%),纵横比>1有82例(45.56%)。直径小于10mm的肿块诊断准确率、大血流速度( PSV)、阻力指数( RI)均低于直径大于30mm肿块(P<0.05)。结论采用CDFI诊断乳腺癌,操作简单,准确率高,为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李学广;郑利会;葛继帮;杨淑利;魏少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肺动脉高压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其中低氧相关性和慢性血栓栓塞是重要的两个原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故早期往往被漏诊,严重影响疾病的及时治疗和预后。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参与临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对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很受关注,COPD所致肺动脉高压也毫无例外的与Hcy有密切相关性。深入认识肺动脉高压与Hcy相关性研究,有助于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预防,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王佳丽;赵国厚;袁开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骨骼是其常见的转移靶器官,癌的骨转移无疑会严重损害骨的原有功能,包括骨的结构性承重功能和造血功能。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约90%的患者出现骨痛,1% ~10%的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表现出剧烈疼痛、虚弱、自主功能障碍、共济失调,严重者可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截瘫是由胸腰段脊髓损伤造成的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多由创伤性损伤引起,也可因脊柱结核、肿瘤椎管狭窄或畸形压迫脊髓引起。前列腺癌骨转移致下肢截瘫的患者,不仅下肢功能丧失而且伴有剧烈骨痛的折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出现一系列护理问题。2012 年5 月~2015 年2 月我科共收治前列腺癌骨转移致下肢截瘫患者9 例,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英;张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 tenporal arteriti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1890年 Hutchison 首次描述了本病[1],19世纪30年代Horton进一步阐述了本病并命名为颞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多见于老年人。
作者:郭硕;韩冰;宋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调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疾病发生的相关基因在健康长寿的个体中可能也受到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参与促进健康长寿的表型。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改变,涉及到老年个体中的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增龄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于长寿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基于基因变异领域得到支持性的证据有限,但近年来DNA甲基化的增龄性变化模式已经得到多个人群证实贯穿于生命全程而存在,其改变受到性别和年龄阶段影响,这将是我们认识生命发生发展的重要科学突破口。但是对于DNA甲基化的发生原因和确切机制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未来对于认识衰老、延缓衰老,以及个体化“精准”监测衰老进程和干预疗效,将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作者:孙亮;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