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庆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模式在老年干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名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干部作为同伴教育者共同参与病房管理,比较同伴教育者参与病房管理前、后3个月的病房陪护率、患者满意度、病房总体噪音水平和基础护理评分。结果同伴教育者参与病房管理后3个月的病房陪护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同伴教育者参与前,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参与后3个月内的昼间和夜间的病房总体噪音水平均优于参与前,均有统计学意义;参与后3个月基础护理评分均高于参与前。结论同伴教育模式可有效改进病房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病房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病房的陪护管理和控制噪音污染是病房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徐璐;尚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其发病率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PD是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的。遗传因素在PD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它们之间作用形式有何不同?这些基因改变的产物是如何导致发病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际国内上对其遗传因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阐明其病因、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综述国外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国防;秦娇琴;吕泽平;杨泽;胡才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对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进行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均优于照组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前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股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创伤小、疗效明显,安全性强,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成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2014年8月我科 RICU 成立,对于呼吸重症,特别是COPD、支气管哮喘等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等极为常见的疾病,心电监护仪的动态监测尤为重要。因为疾病的影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会牵拉、扭曲导线甚至将导线压在皮肤下面,或导线未妥善固定被压在床板下,不但影响心电监护仪的准确性,增加了材料消耗,还会给患者造成皮肤压疮,增加痛苦。自2015年1月,本科采用呼吸管路、布胶带,妥善固定导联线,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俊霞;杨爱春;王经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给予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部分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郑家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使用在临床上给很多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我科将第四期品管圈管理应用于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造成皮肤损伤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率,保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
作者:张海娟;白柳;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青年、中年、健康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中血清中含量改变,探讨其增龄性变化及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法收集太和医院干部病房健康青年、中年、无骨质疏松组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血清标本各20份(各组均以骨密度测定结果作为入组标准),收集所有标本电解质(主要为钙、磷值)、骨密度值,并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中所有标本中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青中年组电解质中钙、磷值均正常范围,老年组两组中钙、磷值波动较大,有正常范围亦有明显偏低者,与骨密度值无明显相关性。在Westernblot实验中,骨桥蛋白在健康老年组和患病老年组中呈阳性表达,而在青中年组呈阴性,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在老年组和骨质疏松老年组之间的表达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老年组较青中年组中骨桥蛋白量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存在增龄性变化。骨桥蛋白含量在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在人体老化后含量增高,并对骨质代谢造成影响,进而存在某种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进展。
作者:童雪影;唐祖胜;陈敏;潘庆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抽选医院收治的140例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不良反应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志刚;李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多数生物是以24小时或近似24小时为周期而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控制着觉醒与睡眠的更替,即使在全天照明或黑暗的环境条件下也照常运行。尽管在无光照条件下,昼夜节律也能自由运行,但光照对于该节律的设置调整则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温度改变、人工光照或人工黑暗条件,监测生物的生理、生化等活动是否会随昼夜节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就纤细裸藻在温度或光照等条件的改变下,其细胞分裂周期、酶活性、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等生理生化活性变化进行了综述。
作者:何本进;梁庆华;胡才友;孙亮;朱小泉;原惠萍;杨帆;李星慧;秦娇琴;贾春媛;韩晶;杜建财;张翻弟;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9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填塞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并对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后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45例,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有效的患者为36例,总有效率为76.60%,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51%,对照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5.5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25,P<0.01)。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预后也具有显著效果,其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宝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的研究发现了端粒介导衰老的一些新机制“不同的通路…交叉和汇合到线粒体的模型”,即:端粒缩短和相关的DNA损伤反应,会促使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氧化损伤的防御,并破坏ATP的产能过程。这可以解释干细胞、祖细胞和有丝分裂后组织的能量生成,普遍下降的现象。
作者:陈福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7316例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情况。对象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测骨密度的健康体检人群7316例。分为青年组:30~45岁,中年组:45~60岁,老年组:60岁以上。方法采用美国迈尔思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的骨密度检测系统,应用数字式放射吸收测量法( RA)来估计非惯用手第二、第三、第四手指中节指骨的相对骨矿物质密度(BMD),计算出T值和Z值。技术参数一致性误差标准示值≤±0.05。结果①男性4010(54.8%)例,其中骨量正常、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分别占67.2%,24.1%,8.7%,女性3316(45.2%)例,其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65.2%,17.6%,17.2%。骨质异常在男女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明显高于男性。②青年838(11.4%)例,中年5676(77.6%)例,老年802(11.0%)例。青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71.6%,23.3%,5.1%,中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71.0%,19.8%,9.2%,老年人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占27.3%,28.3%,44.4%,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骨质异常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③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男性,骨质疏松在女性老年组的比例是其在男性组的2.7倍。结论不同年龄段人群都有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率越高,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
作者:李玲;刘超;郑海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并发症可行的家庭护理干预模式。方法选取12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按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并通过家庭跟进来保证家庭康复计划的实施,对照组给予口头指导及告知患者家庭康复注意事项,并定期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持续1年的护理干预,干预组的压疮、尿路感染、肺炎三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长期老年卧床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能降低压疮、尿路感染、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许智红;李晓玉;谭云;林瑾颖;刘怡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将60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按医嘱饮食、宣教、保暖、清洁、翻身、拍背、吸痰等护理。风险管理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自理能力、病情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风险管理护理。结果风险管理组的肺炎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已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体温和外周血细胞还偏高。结论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应充分重视风险因素的预防。
作者:陈素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志愿护理服务在社区高血压病居民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服务辖区社区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4年2月至10月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志愿服务对高血压病防控效果。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病知识了解程度等均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血压控制、防止并发症等具有明显效果,护理志愿者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莺;喻旺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和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①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和转换;②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③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作者:秦娇琴;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付棉;周琴;梁庆华;何本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伴随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在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政策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养老服务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趋势。产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养老服务业人才供需已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关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2004年开始陆续出现,截至2015年2月底,共有报纸、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献40余篇。通过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五多五少”的倾向。
作者:刘效壮;吴美蓉;朱岱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同型半胱氨酸( Hcy)属于含硫氨基酸,多种原因导致其升高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目前多方面研究证实HHcy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诊断及危险评估的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旨在寻找一种能够早期、敏感、且简便易行的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方法。
作者:吴越;袁开芬;赵国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的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我院在2013年6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照组患者只进行采用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同时观察组舒张压与收缩压的血压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肺动脉高压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其中低氧相关性和慢性血栓栓塞是重要的两个原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故早期往往被漏诊,严重影响疾病的及时治疗和预后。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参与临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对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很受关注,COPD所致肺动脉高压也毫无例外的与Hcy有密切相关性。深入认识肺动脉高压与Hcy相关性研究,有助于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预防,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王佳丽;赵国厚;袁开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