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刘超;郑海芳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大血管等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鉴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存在除血压升高之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且血压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放大了其对总体预后的影响,故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并存有关。新近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各种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预后产生影响,本文就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及综述。
作者:金泽宇(综述);李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①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 P=0.032)。②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 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作者:林婕;沈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对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抽选医院收治的140例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不良反应少,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刘志刚;李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其发病率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PD是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的。遗传因素在PD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什么机制起作用?它们之间作用形式有何不同?这些基因改变的产物是如何导致发病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国际国内上对其遗传因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阐明其病因、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综述国外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国防;秦娇琴;吕泽平;杨泽;胡才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将硝酸银软膏和复方桐叶烧伤油(以下简称桐油)联合运用于压疮患者,观察用药后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3例压疮患者,62处压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外科常规消毒后给予局部外敷硝酸银软膏和桐油,每日换药2次;对照组外科常规消毒后给予百多邦换药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23.53%,疗效有差异(P<0.01)。两组患者疮面愈合时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硝酸银软膏和桐油的联合应用于压疮溃疡能够祛腐生肌,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促进创面的愈合。
作者:吴克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腹部超声( TUS)、超声内镜( EUS)以及核磁共振( MRCP)三种造影方式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120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别应用腹部超声、超声内镜及核磁共振方式进行确诊,同时对三种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阴/阳性预测值及其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造影法和超声内镜法与腹部超声法相比,在特异性、敏感性及阴/阳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性项目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隐形预测值、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三点上统计学意义更为明显(P<0.01)。在诊断准确性与敏感性上,超声内镜明显优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诊断胆总管结石这一作用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超声内镜两种方法明显优于腹部超声,而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超声内镜之间的比较中,超声内镜在造影方面更加优异,对胆道下段出现的微小结石的诊断更为精确。
作者:唐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志愿护理服务在社区高血压病居民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服务辖区社区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服药情况、生活方式等问卷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4年2月至10月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志愿服务对高血压病防控效果。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病知识了解程度等均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血压控制、防止并发症等具有明显效果,护理志愿者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晓莺;喻旺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时生活事件( LE )应激现况。方法连续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至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组)59例,对他们进行了LE应激现况评估,工具使用杨德森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LES)”,并与63例同期参加我院门诊体检结论健康的同龄老人(对照组,65例)相同工具调查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LES中的各项LE频度及强度应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就诊前常常遭遇频度及强度均较高的LE应激。
作者:李俊媛;崔雁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使用在临床上给很多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我科将第四期品管圈管理应用于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工作中,我们通过分析造成皮肤损伤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少患者皮肤损伤率,保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人心电监护电极处皮肤损伤率的应用中效果显著。
作者:张海娟;白柳;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多数生物是以24小时或近似24小时为周期而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控制着觉醒与睡眠的更替,即使在全天照明或黑暗的环境条件下也照常运行。尽管在无光照条件下,昼夜节律也能自由运行,但光照对于该节律的设置调整则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温度改变、人工光照或人工黑暗条件,监测生物的生理、生化等活动是否会随昼夜节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就纤细裸藻在温度或光照等条件的改变下,其细胞分裂周期、酶活性、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等生理生化活性变化进行了综述。
作者:何本进;梁庆华;胡才友;孙亮;朱小泉;原惠萍;杨帆;李星慧;秦娇琴;贾春媛;韩晶;杜建财;张翻弟;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2014年,随着理解涉及肺癌患者的抗靶向药物逃离信号通路的进展,导致了应对抗靶向药物治疗路径的改进。厄洛替尼治疗,新的联合用药疗法,药物基因组驱动的个性化铂类药物化疗,以及应用PET评估,这些方法的潜在价值代表了另一项关键的重大进展。
作者:鲍文华;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青年、中年、健康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中血清中含量改变,探讨其增龄性变化及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法收集太和医院干部病房健康青年、中年、无骨质疏松组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血清标本各20份(各组均以骨密度测定结果作为入组标准),收集所有标本电解质(主要为钙、磷值)、骨密度值,并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中所有标本中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青中年组电解质中钙、磷值均正常范围,老年组两组中钙、磷值波动较大,有正常范围亦有明显偏低者,与骨密度值无明显相关性。在Westernblot实验中,骨桥蛋白在健康老年组和患病老年组中呈阳性表达,而在青中年组呈阴性,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在老年组和骨质疏松老年组之间的表达亦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老年组较青中年组中骨桥蛋白量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存在增龄性变化。骨桥蛋白含量在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在人体老化后含量增高,并对骨质代谢造成影响,进而存在某种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进展。
作者:童雪影;唐祖胜;陈敏;潘庆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体位训练改善老年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胰腺甲状腺外科接受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155例,入选对象按接受手术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术前接受了体位训练(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高度20~30cm,2~3次/天,饭后进行,10~15分钟/次,后达到20~40分钟/次,持续1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接受了“老年肿瘤患者健康和QOL调查问卷( QLQ-C30中文版)”中症状子量表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的QLQ-C30中文版问卷各症状子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体位训练可明确改善老年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
作者:田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1]。国外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着眼于连续的、系统的社区服务,护士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的核心[2]。因此我们要做好护理工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2011年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5例,均符合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3],通过积极地治疗和悉心地护理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老年人跌倒是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神经感官功能减弱、多种慢性疾病[1]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华中地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针对老年人跌倒,我们制定了三级分层管理模式、不良事件反馈及上报系统、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等级危险护理模式、老年人跌倒警示单、跌倒警示标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及制度,但仍有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护理事件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机体功能的进一步伤害,同时对护士身心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如何深究完善的制度及护理措施下这种特殊事件的发生,同时能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进,这成了我们护理工作持续改进的重点。我们科运用座谈会模式[2]对1例老年人跌倒事件进行了分析,取得有效的成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刘云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糖尿病足的分级预防实践经验。方法通过对34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踝臂指数和感觉阈值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行风险级别划分,依据风险分级实施分级预防干预措施,并对患者首次筛查和近次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首次筛查和近次筛查风险结果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并实施分级预防护理措施,可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雁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的研究发现了端粒介导衰老的一些新机制“不同的通路…交叉和汇合到线粒体的模型”,即:端粒缩短和相关的DNA损伤反应,会促使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氧化损伤的防御,并破坏ATP的产能过程。这可以解释干细胞、祖细胞和有丝分裂后组织的能量生成,普遍下降的现象。
作者:陈福军;杨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文对2014年7~12月份在我科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2014年7~12月与2015年1~6月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给予护理干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3.31%下降到实施后的5.51%。结论针对老年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实施护理对策干预,可有效保证留置针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中的使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孙洪巧;张燕;孙媛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夜尿症状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2013年春季体检中检出的高龄BPH患者6例,入选对象均接受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问卷评估,并按夜尿症状程度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入选对象轻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0~7分)患者19例(28.79%);中及重度夜尿症状( IPSS总分8~35分)患者47例(71.21%)。中及重度BPH组PSQI量表中各维度分及PSQI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BPH患者( P<0.01)。结论中及重度夜尿症状严重影响着高龄BPH患者睡眠质量,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作者:李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作用。方法将60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按医嘱饮食、宣教、保暖、清洁、翻身、拍背、吸痰等护理。风险管理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自理能力、病情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风险管理护理。结果风险管理组的肺炎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已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体温和外周血细胞还偏高。结论预防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应充分重视风险因素的预防。
作者:陈素枝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