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生物瓣与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和中期预后的对比研究

于振坤;樊红光;郑哲;张桂敏;王珽;王蓓蓓;费俊杰;罗康;胡盛寿

关键词: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 倾向分值匹配
摘要:目的:比较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生物瓣与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对2007-01-09至2010-12-22期间在阜外医院因瓣膜性心脏病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的559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生物瓣组319例,机械瓣组24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倾向性比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后,两组患者均192例,分析术后早期(30天)及中期平均随访时间(65.97±15.49)个月的心功能、生存率、再次住院率以及血栓与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率均为2.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全因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 vs 13.7%,P=0.98);两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5.5% vs 35.9%,P=0.17).两组患者中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无血栓与出血(脑、内脏及外周血管缺血或出血,不包括皮下出血)生存率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8).结论: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置入生物瓣和机械瓣的术后早、中期的生存率和再入院率无差异.
中国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CHA2DS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56例,按照CHA2DS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CHA2DS2-VASc评分≥3分组(n=153)与CHA2DS2-VASc评分≤2分组(n=203).比较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及对比剂肾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HA2DS2-VASc评分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效果.结果:CHA2DS2-VASc评分≥3分组与CHA2DS2-VASc评分≤2分组相比,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多,左心室射血分数偏低,基线血肌酐水平偏高,冠脉多支病变比例较高,对比剂用量较大,对比剂肾病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3分是对比剂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OR=2.152,95% CI:1.261~3.987,P=0.0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CHA2DS2-VASc评分≥3分预测对比剂肾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敏感度76.9%,特异度73.0%.结论:CHA2DS2-VASc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我们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陈飞;鲁静朝;杨秀春;肖冰;靳亚琼;刘凡;崔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尿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赖氨酰氧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尿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赖安酰氧化酶(LO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工传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尿酸组(20、40、60 mg/L尿酸干预48 h;40 mg/L尿酸干预24、48、72 h)、β氨基丙腈组(40 mg/L尿酸干预48 h后加入LOX的特异性抑制剂β氨基丙腈10 mg/ml孵育 24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活性氧情况.提取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NA和蛋白,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测定LOX及MMP-2 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尿酸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量、细胞内活性氧、LOX及MMP-2 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尿酸组相比,β氨基丙腈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LOX及MMP-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尿酸可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LOX及MMP-2表达.

    作者:刘会;张曙影;袁国军;荣季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生物瓣与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和中期预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生物瓣与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对2007-01-09至2010-12-22期间在阜外医院因瓣膜性心脏病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的559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生物瓣组319例,机械瓣组24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倾向性比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后,两组患者均192例,分析术后早期(30天)及中期平均随访时间(65.97±15.49)个月的心功能、生存率、再次住院率以及血栓与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率均为2.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全因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 vs 13.7%,P=0.98);两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5.5% vs 35.9%,P=0.17).两组患者中期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无血栓与出血(脑、内脏及外周血管缺血或出血,不包括皮下出血)生存率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8).结论: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置入生物瓣和机械瓣的术后早、中期的生存率和再入院率无差异.

    作者:于振坤;樊红光;郑哲;张桂敏;王珽;王蓓蓓;费俊杰;罗康;胡盛寿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09至2017-08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600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无狭窄)1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狭窄<50%)150例,冠心病组(狭窄≥50%)30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冠状动脉容积及压力.对比三组心脏舒张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时间常数均较高(P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值(E/A)、左心室压力上升大速度、左心室压力下降大速度、舒张期前1/3充盈分数、舒张期后1/3充盈分数均较降低(P均<0.05),冠心病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E/A<1.2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显著(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ensini评分是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 95%CI:1.31~2.68,P=0.01).与对照组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舒张末期容积(CEDV)、冠状动脉收缩末期容积(CESV)、冠状动脉压力下降大速度(C-dp/dtmax)、冠状动脉压力上升大速度(C+dp/dtmax)均较低(P均<0.05);与冠状动脉硬化组比,冠心病组的CEDV、CESV、C-dp/dtmax、C+dp/dtmax均较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Gensini评分与C-dp/dtmax呈负相关(r=-0.43,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没有心脏收缩功能改变时,心脏舒张功能就已明显减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舒张功能减低明显相关.

    作者:张琼;马江伟;王昌华;乔增勇;刘化进;王宏伟;龚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不同姑息性手术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肺血管发育促进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体肺分流术和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RV-PA)连接术两种不同姑息手术方式在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患者分期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至2012-08连续在我院行分期手术治疗的92例合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患者,以比较行体肺分流术(n=47)和姑息性RV-PA连接术(n=45)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术后肺血管发育情况以及终根治率等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2.01±1.02)年时,两组肺血管发育指标Nakata指数、McGoon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01),但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终获得解剖学根治的比例明显高于体肺分流术组(62.2% vs 31.9%,P<0.01).根治手术时姑息性RV-PA连接术组紫绀情况较体肺分流术组改善明显,手术时间也明显减少(P均<0.001);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虽有缩短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体肺分流术,姑息性RV-PA连接术作为促进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分期手术的姑息手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根治率,可能有利于二次根治手术时患者恢复.

    作者:张永辉;花中东;王旭;闫军;王强;李守军;马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长期预后评价

    目的:评价吸烟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PANDA Ⅲ临床试验.PANDA Ⅲ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自2013-12至2014-08期间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平均年龄(61.2±10.6)岁,男性1 658例(70.6%).所有受试者均接受PCI,均置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根据入院时吸烟状态将2 348例患者分为非吸烟组(n=1 169),已戒烟组(n=300例)和吸烟组(n=879).随访2年,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定义为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吸烟组和戒烟组均以男性患者为主,与非吸烟组和已戒烟组相比,吸烟组患者的年龄更小(P<0.0001),合并高血压(P=0.0002)、糖尿病(P=0.0052)、既往PCI史(P<0.0001)比例更低.吸烟组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达41.3%(363/879),较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明显增高(P<0.0001).非吸烟组、已戒烟组和吸烟组中分别有1 130例(96.7%)、286例(95.3%)和846例(96.2%)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吸烟组、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1.23%、13.64% 和12.21% (P=0.5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全因死亡和TLF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吸烟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PCI后,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长期MACE无差异.

    作者:王娟;许浩博;乔树宾;管常东;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郭超;段欣;高润霖;徐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的:评估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 的可行性.方法:对2016-10至2017-10间在本中心以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PBMV治疗风湿性重度二尖瓣狭窄的24例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于术后1、3、6及12个月门诊随访,行X线胸片、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4例患者均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施行了PBMV.术后经导管测二尖瓣跨瓣压差由(15.0±5.1)mmHg (1 mmHg=0.133 kPa) 降到了(6.7±2.9)mmHg(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瓣口面积由(0.8±0.1)cm2增加到了(1.7±0.1) cm2(P<0.01).平均球囊直径为(26.7±1.2)mm.其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平均随访时间为(7.4±3.1)个月.后一次随访时,二尖瓣瓣口面积仍高达(1.6±0.1) cm2,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为(9.0±4.3) mmHg.本组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心包积液或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可以成功施行PBMV,其在避免了X线辐射及对比剂使用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城;欧阳文斌;张凤文;郭改丽;刘垚;赵广智;谢涌泉;潘湘斌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是心肌纤维的重要成分.cMyBP-C磷酸化水平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相关,也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本综述简述了cMyBP-C的结构和功能,总结cMyBP-C在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cMyBP-C与心力衰竭、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

    作者:寇晓庆;常鹏;孙润民;车千秋;梁宇博;陈刚;王琼英;余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植入式心电监测仪的应用与进展

    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ICM)为皮下植入的心脏电子器械,手术简单安全,心电图的传输无明显技术难题,研究表明可有效用于晕厥查因、筛查隐源性脑卒中病因及心房颤动的检出和监测,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临床诊疗证据.

    作者:井然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3-01至2013-12在阜外医院择期PCI患者8 271例,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组,以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界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7 617)及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平均随访30个月的远期预后情况,并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8 271例患者中,PCI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共654例(7.91%),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 ~150×109/L)共634例(7.67%),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20例(0.24%).平均随访30个月,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的全因死亡率(2.3% vs 1.0% 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 vs 0.5% P=0.0261)均明显增加.其中,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13倍(HR=13.578,95%CI: 1.812~101.75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7倍(HR=7.765,95%CI: 1.064~56.679)、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倍(HR=11.309,95%CI: 2.749~46.530).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预后相关.

    作者:刘帅;赵延延;伏蕊;丰雷;朱成刚;尹栋;窦克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慢性盐负荷对血压正常个体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血压正常个体进行低盐和高盐饮食干预,探索盐负荷对血压正常个体体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年龄在18~60岁的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天,低盐饮食、高盐饮食各7天.根据其平均动脉压(MAP)于高盐期较低盐期升高幅度≥10 %为标准分为盐敏感者(10例)和盐不敏感者(20例),分别于基线及各期末抽取空腹静脉血标本.血浆TNF-α和MCP-1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hs-CRP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测定.结果:3O例受试者中盐敏感检出率占33%(10例).盐敏感者和盐不敏感者干预各期血浆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而TNF-α水平[盐敏感者:(168.4±67.8) pg/ml vs( 42.1±26.7) pg/ml,P<0.01 ; 盐不敏感者: (129.8±24.1) pg/ml vs(37.7±15.8) pg/ml,P<0.01)]和MCP-1水平[盐敏感者: (205.2±64.2 vs 166.3±48.5) pg/ml,P<0.01;盐不敏感者:(212.3±52.2 vs 143.6±55.9) pg/ml,P<0.01],两者均为高盐期较低盐期显著增高.盐敏感者和盐不敏感者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盐饮食可诱发一种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可能独立于血压的盐敏感性之外.

    作者:吴冠吉;牟建军;刘富强;郑树慧;蒋伟;张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右位心合并永存左上腔经右侧上腔静脉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乏力、头晕半年入院,门诊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收入院. 入院时查体:血压160/90 mmHg (1mmHg=0.133 kPa),心率75次/min,心浊音界位于右侧胸腔,未闻及杂音.超声心脏图示右位心,左心室增大,二尖瓣少量反流.Holter检查示窦性停搏、长RR间期3 972 ms,大于2 s停搏232次,平均心率49次/min.诊断为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右位心.

    作者:丁立刚;金汉;潘国忠;华伟;姚焰;张澍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干预炎症反应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研究进展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之一,是独立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重大心脏瓣膜疾病的以早期舒张功能损害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的疾病,其发病虽与高血糖明确相关,但近些年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心脏即出现慢性、低度的炎症反应,后者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炎症反应干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庄儒麟;周晓慧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将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的无明显心外原因的意外死亡定义为心脏性猝死(SCD).随着血运重建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实施,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冠心病患者在血运重建后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终发生SCD.本文旨在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预防策略三方面就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SCD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史博群;刘德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环状核糖核酸的生物功能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广泛且稳定存在于生物界,具有进化保守性及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据报道发现,环状RNA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癌症中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环状RNA的形成机制、生物学功能以及目前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莲茹;王宝;罗南;侯秀伟;陈庆宇;廉瑞;赵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300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单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0±15.7)岁.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高,106例(35.3%),其次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22.3%)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31例(10.3%),风湿性心脏病仅13例(4.3%).临床表现常见为心脏杂音280例(93.3%)和发热253例(84.3%).并发症常见的是心力衰竭226例(75.3%),其次为栓塞并发症50例(16.7%).血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为52.4%,其中链球菌仍然是常见的致病菌,90例(76.3%),其次为葡萄球菌, 13例(11.0%).300例患者中有274例(91.3%)有阳性发现(赘生物、瓣膜穿孔、脓肿、人工瓣瓣周漏等),237例手术或病理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符合.住院病死率为3.0%.外科治疗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 (96.6%vs 48.6%,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心脏病因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有效、规律的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星伟;刘亚欣;于欢;丁征;王莹;郑英丽;谭慧琼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17β-雌二醇/微小核糖核酸-21信号通路抑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下调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 (miR-21)表达进而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而实现.方法:(1)动物水平:32只健康雌性SD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后随机分入常氧组、常氧+E2组、低氧组、低氧+E2组,每组8只.两个E2干预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E2 20 μg/kg,余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个低氧组大鼠在低氧环境下饲养,两个常氧组大鼠呼吸正常空气,连续饲养8周建立HPH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血管形态、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变化,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印迹法测定肺动脉中miR-21、增殖细胞核抗体(PCNA)表达变化.(2)细胞水平:将体外培养的人PASMC随机分为3组:常氧组、低氧组、低氧+E2组,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用实时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miR-21和PCNA表达变化.结果:(1)动物水平:低氧组较常氧组肺小动脉厚度和RVHI均明显增加,mPAP升高,肺动脉中miR-21及PCNA表达明显上升(P均<0.01);常氧+E2组上述指标较常氧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低氧+E2组上述三项指标明显低于低氧组(P均<0.01).(2)细胞水平: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增殖明显,miR-21和PCNA表达明显上升(P均<0.01);与低氧组相比,低氧+E2组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减轻,miR-21和PCNA表达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E2能够改善HPH大鼠肺血管重构、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厚程度,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miR-21和PCNA表达从而抑制PASMC增殖而实现的.

    作者:沈丽晓;袁博云;王丽;袁雅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能量消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能量消耗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2014-09至2015-12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疑似冠心病或已确诊冠心病需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 检查的成人住院患者152例,运用64排CT测量受试者心周脂肪体积,利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计算能量消耗.分析心周脂肪体积与一般测量学、实验室指标及能量消耗的关系.结果:(1)心周脂肪体积与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HMOA-IR)、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总静坐能量消耗相关(P<0.05或P<0.001);(2)有胰岛素抵抗人群的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无胰岛素抵抗的人群(P=0.001);(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心周脂肪体积独立关联.结论:心周脂肪体积与年龄、性别、收缩压、BMI、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有关.

    作者:李佳凝;孔维敏;高昕;杨婷婷;冯纪涛;王九荣;楼青青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电图有无N波对左回旋支罪犯血管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电图有无N波对左回旋支罪犯血管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01至2016-12就诊于我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左回旋支罪犯血管导致的AMI患者416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156例,有N波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08例,无N波NSTEMI组152例.比较三组的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入院到手术时间、病变血管部位及狭窄程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无N波NSTEMI组患者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有N波NSTEMI组及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N波NSTEMI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高于STEMI组及无N波N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心原性休克、心室颤动、室壁瘤、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TEMI组和有N波NSTEMI组比较,无N波NSTEMI组左回旋支病变在近段及中段发生率低,在远段及钝缘支发生率高,平均血管狭窄程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出现N波的左回旋支罪犯血管导致的NSTEMI梗死部位发生在左回旋支近中段比例高,梗死面积大,无复流发生率高.

    作者:付鹏;陈洁;张琳;杨天贵;刘晓霞;许长禄;牛铁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心力衰竭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糖代谢紊乱,且血糖控制不佳及不适当的降糖治疗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使临床结局恶化.因此,优化血糖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这类患者特殊的糖代谢特点,血糖控制目标及药物选择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患者糖代谢水平及预后相关研究的深入, 血糖管理已成为新的干预靶点.并且随着指南的更新及新型降糖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也给此类患者的血糖管理中药物选择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优化血糖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特别是新型降糖药物的出现也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管理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琦;张荣成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