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卜国森;刘志强;何鹏义;木胡牙提;杨玉春;张雷

关键词:桡动脉, 股动脉,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Meta分析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 (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 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 (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 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作者:卜国森;刘志强;何鹏义;木胡牙提;杨玉春;张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Cochrane图书馆(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EMbase(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维普数据库(VIP)(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及PubMed(1995-2014年9月30日)中关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判断,结果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相关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偏低。共纳入92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患者397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患者527例。治疗组中有效430例,对照组424例。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者32例,对照组69例。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与胺碘酮单用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4~1.31,P<0.00001),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2,0.65,P<0.0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王慧;杨波;周三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 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Hg,<15 mmHg分为两组, Meta分析显示: IADSBP≥15 mmHg组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 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 mmHg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作者:朱伟;邹婷;孟凡华;袁清华;马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频发性室性早搏(FPVC)的疗效。方法选自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4)和观察组(n=84),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2/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1.6 g,3/日),观察疗程4周。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结局以及FPVC改善情况,结局包括患者症状改善和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FPVC则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次数的变化来评价;次要观察终点为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加明显(总体有效率:88.1%vs.75%,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更显著[(51.6±3.4)%vs.(47.4±4.2)%,P<0.05)],早搏次数明显下降[(427±89)次/24 hvs.(525±114)次/24 h,P<0.05)],HRV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包括SDNN [(133.5±28.4) msvs.(112.2±17.2)ms],Rmssd[(37.4±9.0)msvs.(26.8±5.8)ms)]、LF[(530.6±78.0) Hzvs.(445.3±88.0)Hz]、HF[(298.3±54.5)Hzvs.(241.4±36.4)Hz]均明显增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9% vs.10.71%,P=0.484)。结论与美托洛尔单独治疗相比,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采用脑心通联合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同时能够更好纠正HRV下降,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能够显著提高预后。

    作者:邵玲;熊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抑郁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作者:王丽娜;马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MAC)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5~2014.08.20)、PubMed(1966~2014.08.20)、EMBase(1974~2014.08.20)、中文(VIP)(1989~2014.08.20)、中文(CBM)(1978~2014.08.20)、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1994~2014.08.20),并手工检索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记录。纳入比较联合使用MAC和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应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合计2042例患者。其中,MAC+ACEI+常规治疗组1036例,ACEI+常规治疗组10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AC+ACEI+常规治疗组在降低B型利钠肽(SMD=-0.90,95%CI:-1.36~-0.44;P=0.0001)、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MD=-0.39,95%CI:-0.70~-0.08;P=0.01)、提高每搏输出量(SMD=0.86,95%CI:0.45~1.26;P<0.001)、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SMD=0.84,95%CI:0.61~1.08;P<0.0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SMD=0.78,95%CI:0.50~1.06;P<0.001)、心功能改善显效(RR=1.38,95%CI:1.25~1.54;P<0.001)、心功能改善无效(RR=0.38,95%CI:0.30~0.48;P<0.001)方面均优于ACEI+常规治疗组;而在降低心率(SMD=-0.06,95%CI:-1.62~0.29;P=0.17)、提高心输出量(SMD=0.50,95%CI:-0.03~1.03;P=0.07)、提高心脏指数(SMD=0.78,95%CI:-0.19~1.75;P=0.11)、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SMD=-0.15,95%CI:-0.35~0.05;P=0.14)、心功能改善有效(RR=0.99,95%CI:0.89~1.10;P=0.79)、不良反应(RR=0.88,95%CI:0.33~2.34;P=0.79)方面与ACEI+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 MAC联合ACEI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作者:唐立新;唐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伴长R-R间期心房颤动患者应用美托洛尔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伴有长R-R间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根据治疗前长R-R间期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44例)和睡眠无关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美托洛尔1月后,两组患者睡眠状态长R-R间期均较用药前延长[(睡眠相关组(2650±146.0)msvs.(2315±129.5)ms;睡眠无关组(2549±201.9)msvs.(2764±171.1)ms;P<0.05],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睡眠无关组长R-R间期明显延长[(2262±105.8) msvs.(2406±120.2)ms;P<0.05]且24 h长R-R间期阵数增加[(48.6±13.5)次vs.(63.8±10.9)次;P<0.05],而睡眠相关组患者长R-R间期及24 h长R-R间期阵数无明显变化(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发生黑朦、晕厥等症状,而在睡眠无关组患者中,2例(8.33%)患者发生黑朦,无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对与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进行心室率控制相对安全;但对与睡眠无关性长R-R间期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需谨慎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

    作者:陈东方;解鸣鸣;田军;席连英;戢运云;吴立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管理-《2014 ESC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带来的启示

    随着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患者正长期接受相关治疗。根据国外相关文献估计,每年有超25万的患者面临相关问题和决策[1]。对于正在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围术期的管理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的矛盾是外科出血与心血管血栓之间的矛盾。相关问题涉及到诸多学科,如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外科、口腔科等,加之临床问题复杂多变,所以相关处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都在其既往的相关指南做出抗栓治疗围术期管理的相关论述,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在2012年为这一内容单独撰文公布其指南[1-3]。ESC联合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正式刊文发表了《201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针对围术期抗栓治疗进行论述的新的正式刊文发表的临床指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收纳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对进行多学科合作的围术期抗栓管理颇具参考价值[4]。

    作者:孙欢;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炎症因子与心率变异性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炎性标志物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患者40例,女性26例,男性14例,年龄50~8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0组 mg/L(n=15),hs-CRP(1.0~3.0)mg/L组(n=16), hs-CRP>3.0 mg/L组(n=9)。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取心率变异性(HRV),计算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同时检测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分析hs-CRP、IL-6的自然对数与SDNN、RMSSD的关系。结果 hs-CRP(>3 mg/L)组较hs-CRP(1~3 mg/L)组SDNN和RMS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随hs-CRP的升高,其低频(LF)、高频(HF)、极低频(VLF)和总功率(TP)逐渐降低,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hs-CRP自然对数(Lnhs-CRP)与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365,P=0.022),而Lnhs-CRP与RMSSD之间无明显相关。IL-6自然对数(LnIL-6)与SDNN呈负相关(r=-0.700,P<0.001),与RMSSD呈负相关(r=-0.457,P=0.003)。结论 UA患者HRV的降低与体内炎性标记物hs-CRP、IL-6增加相关。

    作者:马度芳;姚晓东;庄欣;吴波;王燕;李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血管病循证医学在人群防治中的转化应用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人群发病率、死亡率是可显著降低的。促进、推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尽快应用到疾病防治的实践中,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体现社会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作者:王增武;李国菊;庞艳蕾;高润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合并脑栓塞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风湿性心脏病因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及心脏形态发生改变,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常见受累部位。血栓在肿胀增厚变硬的心脏瓣膜的细小赘生物上出现,在增厚、变形活动受限的瓣膜上也可产生附壁血栓,患者剧烈咳嗽、活动或者心率、血压突然变化时,这些血栓容易脱落通过左心进入脑内,导致脑栓塞。房颤时,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附壁血栓易脱落形成栓子[1]。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增多,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亦增高。由于该病发病急,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对此类患者进行围术期专项护理,有助于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常青;李轩;陈婷;赵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 h、24 h、36 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 h、24 h、36 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 CPB-CABG组术后12 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 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 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 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杨磊磊;张红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功能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60例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80)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依叶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SBP、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依叶组降血压效果更明显。②治疗后,依叶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依叶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明显。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依叶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更好的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改善左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

    作者:邹青;赵连友;李雪;徐希平;王滨燕;卫聪颖;王继鹏;鲁轩浩;张志敏;丁璐;王增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回顾与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CS患者543例。依据入院后手术日期分为急诊PCI组(n=236)和择期PCI组(n=307)。急诊PCI组中,老年组(≥60岁)124例,非老年组(42~59岁)112例;择期PCI组中,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42~59岁)1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急诊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吸烟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增加,总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组以及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造影剂量、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以及随访1年再次心梗、再次行血运重建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急诊PCI组,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增加,随访1年死亡、心力衰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治疗是ACS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徐桂冬;李渊;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 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vs.(234±43)ms(P>0.05),(268±44)ms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vs.(187±76)ms(P<0.05);(259±44)ms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作者:郑志涛;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尹晓盟;常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DK-mini Culotte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双对吻非对称裙裤术式(DK-mini culotte)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冠脉造影证实真性分叉病变23例,给予DK-mini culotte术式置入双支架治疗。选取同期接受常规culotte术式双支架治疗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12月复查冠脉造影,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复查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随访12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DK-mini culotte术式终球囊对吻扩张(FKB)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为100%,同culotte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两组相比,边支再狭窄率分别为4.3%vs.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边支小管腔直径[(2.44±0.39)mmvs.(2.19±0.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边支晚期管腔丢失[(0.35±0.23)mm vs.(0.51±0.32)mm],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期间、术后30 d以及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mini culotte术式其FKB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同时伴有较低边支再狭窄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作者:石宇杰;张健;李俊峡;孙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血脂和hs-CRP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秀梅;许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 mmol/L,n=102);Ⅱ组(7 mmol/L≤血糖<11 mmol/L,n=102),Ⅲ组(血糖≥11 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和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和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 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白玉蓉;靳志涛;鞠鹏;卢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白塞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性,26岁,主因“活动后胸痛3月,加重1周”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4年前因颅内静脉窦血栓行支架植入术。入院时:血压145/90 mmHg,心率102次/分,体温36.1℃,心肺腹无阳性体征。视力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数指/10 cm。入院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导联呈qR波,V1~V6T波低平。心脏彩超:心脏大小结构功能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急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0.6 ng/ml,肌钙蛋白-I 6.13 ng/ml,超敏C-反应蛋白61.3 mg/,血沉30 mm/h。初步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入院第3 d,患者出现发热,T 38.2℃,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0×109/L,中性粒细胞70.2%,加抗感染治疗。住院治疗期间胸痛症状仍有间断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V1~V6导联ST段压低0.1~0.4 mV,偶发室性早搏。于入院第四日患者体温升为39.4℃,并再次突发胸痛,伴气短、大汗、烦躁不安,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给予相应处理后转为窦率。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4.0×109/L,中性粒细胞89.8%,CK-MB279.1 IU/L,肌钙蛋白-I 65.34 ng/ml,B型脑钠肽(BNP)2308.00 pg/mL,心电图:V1~V4呈QS波,ST抬高0.1~0.3 mV,心脏超声:左心房(LA)38 mm,左心室(LV)59 mm,右心房(RA)33×28 mm,右心室(RV)20 mm,左室射血分数(EF)35%,胸部CT:双肺渗出影。

    作者:任洁;高宇平;李毅;白娜;李学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术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快速心律失常心电生理检查,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经心电生理学检查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儿102例,分析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行RFCA及效果,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治疗效果。结果①102例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8例(56.8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例(20.59%),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16例(15.6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5例(4.90%),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2例(1.96%)。②RFCA消融治疗98例(96.08%),消融成功94例(95.92%),消融失败4例(4.08%)。AVRT消融治疗56例,成功率98.21%,失败率1.79%,复发率7.25%;AVNRT消融治疗20例,成功率100.00%,复发率5.00%;VT/PVC消融治疗15例,成功率86.67%,失败率13.33%,复发率7.69%;FAT消融治疗5例,成功率80%,复发率25%;AF/IRAT消融治疗2例,成功率100.00%。③<3岁15例,消融治疗14例,成功13例(92.86%),消融失败1例(7.14%),复发1例(7.69%);3~7岁28例,消融治疗27例,成功26例(96.30%),消融失败1例(3.70%),复发2例(7.69%);>7岁59例,消融治疗57例消融成功55例(96.49%),消融失败2例(4.08%),复发4例(7.45%)。三组患儿消融成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患儿消融失败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可作为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

    作者:周建华;吴慧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