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武;李国菊;庞艳蕾;高润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公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45万人死于高血压[1]。研究者于2010年在我国凋查了98548名18岁以上居民,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3746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38.0%,我国成年人平均收缩压(SBP)为130.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0.4 mmHg,远高于2002年(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0 mmHg和76.0 mmHg)和2004年水平(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9 mmHg和76.3 mmHg)[2]。研究结果提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作者:汪晓芬;和渝斌;张源波;金婧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探讨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及判断RCA是否为优势血管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CA近段病变的62例,RCA远段病变的22例。RCA近段病变患者中, STV4R抬高≥1 mm为56例,阳性率为90.3%,STV1-V2抬高≥2 mm的为52例,阳性率为83.9%。RCA远段病变的22例患者中,出现STV4R抬高≥1 mm的为0例,出现STV1-V2抬高≥2 mm的为1例,阳性率为4.5%。RCA优势型为56例,非RCA优势型为28例,RCA优势型的56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50例,阳性率为89.3%。非RCA优势型的28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0例。结论对于RCA病变所致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V4R抬高≥1 mm、STV1-V2抬高≥2 mm对RCA近段闭塞的识别有较大的价值,如同时合并有STV5-V6抬高≥1 mm,常提示患者为RCA优势型,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
作者:梅志亮;章志玲;周淑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危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09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8±9.8)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n=23)和对照组(n=29)。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泵入rhBNP3~5 d。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周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1周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入院1周后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以及心源性死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NT-proBNP水平升高,rhBNP组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升高,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rhBNP组NT-proBNP水平降低[(2204.94±830.90)pg/mlvs.(1498.29±707.33)pg/ml],LVEDd减少[(53.60±5.25)mmvs.(49.87±3.36)mm],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AMI早期高危患者及早应用rhBN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抑制早期左室重塑。
作者:乔慧斌;李莉;郭任维;李建国;王全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汤泽萍;杜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玉英;卫亚丽;丁超;齐书英;孙家安;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冠心舒通胶囊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双心疾病(心脏病及心理疾病)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门诊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7)和对照组(n=65),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3粒,tid)。随访观察4周,评价患者心绞痛和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定,同时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分别是83.6%vs.63.1%,P<0.05;89.6%vs.72.3%,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症状评分(SAS评分下降值:15.57±15.77vs.7.06±20.80,P<0.05;SDS评分下降值:13.58±14.76vs.6.46±16.65,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增多(17.9%vs.6.0%,P<0.05),两组均未发生胃肠道出血。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确切,亦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发挥双心治疗效应,并且较为安全可靠。
作者:赵康;孟康;葛长江;吕树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近年来,心力衰竭(心衰)的患病率逐年增高,日渐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其病因众多,常见的病因之一为急性心肌梗死[1]。临床上,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心衰,左心室壁瘤可改变左室壁曲度和厚度,导致整个心脏的扩张和变形。由于室壁瘤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室壁瘤部分的矛盾运动减少了左心室射血(LVEF)。加之心肌梗死后瘢痕形成、心肌和边缘组织固有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对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终导致心衰,严重时可发生猝死[2-4]。对于该类患者,即使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室壁张力增加仍可引起左心室的持续性扩张终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多年来,外科心室重建手术(SVR)通过开放手术方法切除室壁瘤、缩小左心室一直是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减轻室壁张力和心肌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但外科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大的前瞻性研究RESTORE项目结果显示外科心室重建术30 d死亡率为5.3%,而5年生存率仅为70%[5]。由于外科左心室重建术风险较高,国外有学者开始尝试通过经皮介入的方法通过置入心室隔离系统(VPD)进行左心室减容治疗及心室重建(PVR),并于2006年成功进行了首例手术[6]。随着该技术不断进展,多种隔离器械被研发,相关的临床试验也在同步进行。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是Parachute心室隔离系统,其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前景良好。本文就Parachute器械的相关内容作一介绍。
作者:魏毅东;刘宝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 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Hg,<15 mmHg分为两组, Meta分析显示: IADSBP≥15 mmHg组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 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 mmHg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作者:朱伟;邹婷;孟凡华;袁清华;马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8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绞痛2 h”入院。患者于2 h前因情绪激动突发心前区绞痛,呈压榨样,伴左肩及背部放射,持续2 h,服用“硝酸甘油”后无缓解就诊于解放军251医院。急诊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1~0.3 mV(图1),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收住心内科,无明显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精神、睡眠、饮食差,无大便,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吸烟史20年,约20支/日,否认糖尿病史。父亲患“急性心肌梗死”病逝。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kPa),痛苦面容,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1643.1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2.8 u/L,乳酸脱氢酶435.4 u/L,肌钙蛋白0.109 ng/ml(正常0~0.10 ng/ml),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室腔大小正常,右室后壁略变薄,运动幅度减弱。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镇静、止痛、扩冠、抗凝、溶栓治疗(尿激酶150 wu静脉点滴),溶栓后2 h抬高的ST段回落至基线,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消失。
作者:田福利;张二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可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肾脏起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各45例,均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治疗,黄芪注射液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黄芪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滴,1/日,疗程4周。监测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68.67±14.28)mg/24 hvs.(80.87±14.77)mg/24 h,P<0.05]、尿β2-微球蛋白(β2-MG)[(2.21±0.55) mg/Lvs.(3.42±0.67)mg/L,P<0.05]明显降低。黄芪注射液组治疗后总胆固醇[(4.69±0.62)mmol/Lvs.(5.23±0.61)mmol/L,P<0.05]、三酰甘油[(1.47±0.09)mmol/Lvs.(1.54±0.10)mmol/L,P<0.05]、LDL-C[(2.95±0.12)mmol/Lvs.(3.02±0.12)mmol/L,P<0.05]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组UAER、尿β2-MG较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下降,证明黄芪注射液结合常规降压治疗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提示黄芪在肾脏保护方面与常规西药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玉娟;景增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Cochrane图书馆(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EMbase(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维普数据库(VIP)(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及PubMed(1995-2014年9月30日)中关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判断,结果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相关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偏低。共纳入92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患者397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患者527例。治疗组中有效430例,对照组424例。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者32例,对照组69例。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与胺碘酮单用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4~1.31,P<0.00001),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2,0.65,P<0.0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王慧;杨波;周三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32例,其籍贯均为河北唐山地区,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判定其是否患有冠心病及其冠脉病变支数。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至少有一支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233例(稳定型心绞痛亚组1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亚组83例)和对照组99例(任一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包括II型(插入型纯合子)、ID型(插入与缺失型杂合子)、DD型(缺失型纯合子)三组,并分析不同组别间I/D多态性差异。结果冠心病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发生率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增高,但与冠脉病变支数无关。
作者:赵佩;赵红;曹新营;张文静;葛庆锋;李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性,26岁,主因“活动后胸痛3月,加重1周”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4年前因颅内静脉窦血栓行支架植入术。入院时:血压145/90 mmHg,心率102次/分,体温36.1℃,心肺腹无阳性体征。视力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数指/10 cm。入院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导联呈qR波,V1~V6T波低平。心脏彩超:心脏大小结构功能未见异常。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急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0.6 ng/ml,肌钙蛋白-I 6.13 ng/ml,超敏C-反应蛋白61.3 mg/,血沉30 mm/h。初步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入院第3 d,患者出现发热,T 38.2℃,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0×109/L,中性粒细胞70.2%,加抗感染治疗。住院治疗期间胸痛症状仍有间断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V1~V6导联ST段压低0.1~0.4 mV,偶发室性早搏。于入院第四日患者体温升为39.4℃,并再次突发胸痛,伴气短、大汗、烦躁不安,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给予相应处理后转为窦率。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4.0×109/L,中性粒细胞89.8%,CK-MB279.1 IU/L,肌钙蛋白-I 65.34 ng/ml,B型脑钠肽(BNP)2308.00 pg/mL,心电图:V1~V4呈QS波,ST抬高0.1~0.3 mV,心脏超声:左心房(LA)38 mm,左心室(LV)59 mm,右心房(RA)33×28 mm,右心室(RV)20 mm,左室射血分数(EF)35%,胸部CT:双肺渗出影。
作者:任洁;高宇平;李毅;白娜;李学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以及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连续收治的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54例,其中25例行CVVH治疗,29例行SLE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肌酐(Scr)以及尿素氮(BUN)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情况CVVH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SLED组总有效率(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CVVH组和SLED组患者治疗后Scr(361±46μmol/L、336±59μmol/L)和BUN[(19.4±4.8)mmol/L、(27.0±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CVVH组和SLED组MAP[(89.5±14.7)mmHg,(83.1±16.6)mmHg)]和LVEF[(59.5±7.2)%,(51.2±5.7)%]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VVH组治疗后的MAP和LVEF改善程度显著优于SL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发作顽固性心衰皆有效,CVVH疗效优于SLED。
作者:胡斌;姜小玉;陈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上、下肢体远端动脉,静脉和神经的节段性血管炎。其病理特征为受累血管全层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增生性及血栓闭塞性改变。多见于40~45岁以下的男性吸烟患者,女性少见。其病因与吸烟、寒冷、外伤、感染等有关,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终导致截肢。No YJ等[1]报道了一例29岁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的TAO男性患者的脑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其脑动脉血管病变与患肢血管病变极度相似,可能提示TAO亦可累及重要动脉。因此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前热门课题,其中免疫、遗传、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在TAO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不断研究深入,发现其在TAO发病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成为TAO发病机制中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VEC为靶点的TAO发病机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薛鹏;陈晓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由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IME)研究和建立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规定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应该达到的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包括美国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也明确提出核心胜任力应该作为医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它体现在以下六方面:患者照顾、临床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基于系统的实践。但我们目前对住院医师(包括七年制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仍以“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临床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和评价指标。这显然已不能与目前的卫生系统改革目标相匹配,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发展目标。尤其在告知病情和临终关怀等患者照顾和医患沟通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郑柳宁[2]曾采用沟通行为量表对191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测试,结果为20%左右的医学生觉得自己缺乏沟通行为的机会。如何将指导住院医师与患者沟通、交流并获得他们对治疗的理解与配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梁金锐;虞燕波;郑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作者:王丽娜;马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炎性标志物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患者40例,女性26例,男性14例,年龄50~8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0组 mg/L(n=15),hs-CRP(1.0~3.0)mg/L组(n=16), hs-CRP>3.0 mg/L组(n=9)。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取心率变异性(HRV),计算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同时检测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分析hs-CRP、IL-6的自然对数与SDNN、RMSSD的关系。结果 hs-CRP(>3 mg/L)组较hs-CRP(1~3 mg/L)组SDNN和RMS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随hs-CRP的升高,其低频(LF)、高频(HF)、极低频(VLF)和总功率(TP)逐渐降低,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hs-CRP自然对数(Lnhs-CRP)与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365,P=0.022),而Lnhs-CRP与RMSSD之间无明显相关。IL-6自然对数(LnIL-6)与SDNN呈负相关(r=-0.700,P<0.001),与RMSSD呈负相关(r=-0.457,P=0.003)。结论 UA患者HRV的降低与体内炎性标记物hs-CRP、IL-6增加相关。
作者:马度芳;姚晓东;庄欣;吴波;王燕;李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秀梅;许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就诊并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338例,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30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LOF+组和LOF-组,LOF+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LOF-组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随访9~12个月内主要出血事件和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多支病变、支架植入数目、辅助检查(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安全终点(主要出血事件)和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根据基因多态性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未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作者:吴龙梅;徐威;田新利;衣桂燕;李俊峡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