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的新认识

汪晓芬;和渝斌;张源波;金婧茹

关键词: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患病率, 成年人, 高血压患者, 中国, 显示, 控制中心, 疾病预防, 患病人数, 防治工作, 断面研究, 调查对象, 舒张压, 收缩压, 居民, 凋查
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公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45万人死于高血压[1]。研究者于2010年在我国凋查了98548名18岁以上居民,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3746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38.0%,我国成年人平均收缩压(SBP)为130.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0.4 mmHg,远高于2002年(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0 mmHg和76.0 mmHg)和2004年水平(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9 mmHg和76.3 mmHg)[2]。研究结果提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汕头地区在职人员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调查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大学第二医院对汕头市的在职人员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年龄为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问卷、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获取汕头地区7个行政区的在职人员临床数据资料。完成调查共计6895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4453例)和女性组(2442例)。根据年龄分为<20岁(43例)、21~30岁(1267例)、31~40岁(2272例)、41~50岁(2056例)以及51~60岁(1257例)共5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当地在职人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21~30岁(7.49%vs.2.38%)、31~40岁(10.84%vs.4.40%)、总体(17.43%vs.12.94%)高血压患病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男性组41~50岁较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男性(OR=1.59,95%CI:1.256~2.022)、年龄(OR=1.061,95%CI:1.051~1.071)、尿蛋白(OR=4.403,2.813~6.892)、血尿酸(OR=1.007,1.006~1.008)、血糖(OR=1.427,1.323~1.5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94,1.073~1.811)。结论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84%。年龄、男性、蛋白尿、血尿酸、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当地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谢伟基;林智郡;张夏兰;杨镇胜;张益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并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组,56例)。另选同期56例拟诊为CHD而CAG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对入选者行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ACS组、SAP组与NC组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示,CHD患者Hcy、Lp(a)水平无相关性(r=0.240,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Hcy、Lp(a)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78、0.75,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287,95%CI:1.027~1.791)及Lp(a)(OR=3.038,95%CI:2.984~3.431)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及高Lp(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赵伟林;杨帆;员丽培;赵洛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 mmol/L,n=102);Ⅱ组(7 mmol/L≤血糖<11 mmol/L,n=102),Ⅲ组(血糖≥11 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和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和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 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白玉蓉;靳志涛;鞠鹏;卢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死亡与临终关怀在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思考

    由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IME)研究和建立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规定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应该达到的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包括美国毕业后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也明确提出核心胜任力应该作为医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它体现在以下六方面:患者照顾、临床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精神、基于系统的实践。但我们目前对住院医师(包括七年制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仍以“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临床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和评价指标。这显然已不能与目前的卫生系统改革目标相匹配,不能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发展目标。尤其在告知病情和临终关怀等患者照顾和医患沟通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郑柳宁[2]曾采用沟通行为量表对191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测试,结果为20%左右的医学生觉得自己缺乏沟通行为的机会。如何将指导住院医师与患者沟通、交流并获得他们对治疗的理解与配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梁金锐;虞燕波;郑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管理-《2014 ESC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带来的启示

    随着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患者正长期接受相关治疗。根据国外相关文献估计,每年有超25万的患者面临相关问题和决策[1]。对于正在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围术期的管理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的矛盾是外科出血与心血管血栓之间的矛盾。相关问题涉及到诸多学科,如心血管内科、麻醉科、外科、口腔科等,加之临床问题复杂多变,所以相关处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都在其既往的相关指南做出抗栓治疗围术期管理的相关论述,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在2012年为这一内容单独撰文公布其指南[1-3]。ESC联合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正式刊文发表了《201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评估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针对围术期抗栓治疗进行论述的新的正式刊文发表的临床指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收纳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对进行多学科合作的围术期抗栓管理颇具参考价值[4]。

    作者:孙欢;杨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血管内皮细胞靶点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上、下肢体远端动脉,静脉和神经的节段性血管炎。其病理特征为受累血管全层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增生性及血栓闭塞性改变。多见于40~45岁以下的男性吸烟患者,女性少见。其病因与吸烟、寒冷、外伤、感染等有关,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终导致截肢。No YJ等[1]报道了一例29岁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的TAO男性患者的脑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其脑动脉血管病变与患肢血管病变极度相似,可能提示TAO亦可累及重要动脉。因此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当前热门课题,其中免疫、遗传、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在TAO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的不断研究深入,发现其在TAO发病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成为TAO发病机制中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VEC为靶点的TAO发病机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薛鹏;陈晓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血脂和hs-CRP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秀梅;许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断的评价

    目的: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8月到2013年9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诊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0~80岁。同期选择本院检查的非慢性闭塞病变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组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出闭塞疾病82例,未检出8例;而对照组中心肌灌注显像正常87例,显示闭塞病变3例(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闭塞疾病的敏感性为91.1%,而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为91.6%。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小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玉英;卫亚丽;丁超;齐书英;孙家安;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炎症因子与心率变异性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炎性标志物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患者40例,女性26例,男性14例,年龄50~8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0组 mg/L(n=15),hs-CRP(1.0~3.0)mg/L组(n=16), hs-CRP>3.0 mg/L组(n=9)。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取心率变异性(HRV),计算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同时检测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分析hs-CRP、IL-6的自然对数与SDNN、RMSSD的关系。结果 hs-CRP(>3 mg/L)组较hs-CRP(1~3 mg/L)组SDNN和RMS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随hs-CRP的升高,其低频(LF)、高频(HF)、极低频(VLF)和总功率(TP)逐渐降低,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hs-CRP自然对数(Lnhs-CRP)与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365,P=0.022),而Lnhs-CRP与RMSSD之间无明显相关。IL-6自然对数(LnIL-6)与SDNN呈负相关(r=-0.700,P<0.001),与RMSSD呈负相关(r=-0.457,P=0.003)。结论 UA患者HRV的降低与体内炎性标记物hs-CRP、IL-6增加相关。

    作者:马度芳;姚晓东;庄欣;吴波;王燕;李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功能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60例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80)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依叶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SBP、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依叶组降血压效果更明显。②治疗后,依叶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依叶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明显。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依叶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更好的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改善左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

    作者:邹青;赵连友;李雪;徐希平;王滨燕;卫聪颖;王继鹏;鲁轩浩;张志敏;丁璐;王增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 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vs.(234±43)ms(P>0.05),(268±44)ms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vs.(187±76)ms(P<0.05);(259±44)ms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作者:郑志涛;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尹晓盟;常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钠钾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引起60%的卒中和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据估计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人,而控制率只有6.1%[2]。减少钠摄入和增加钾摄入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将钠钾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了解钠钾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吴宁;张红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频发性室性早搏(FPVC)的疗效。方法选自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4)和观察组(n=84),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2/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1.6 g,3/日),观察疗程4周。主要观察终点为患者结局以及FPVC改善情况,结局包括患者症状改善和心脏功能指标的变化,FPVC则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搏次数的变化来评价;次要观察终点为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和高频功率(HF),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加明显(总体有效率:88.1%vs.75%,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更显著[(51.6±3.4)%vs.(47.4±4.2)%,P<0.05)],早搏次数明显下降[(427±89)次/24 hvs.(525±114)次/24 h,P<0.05)],HRV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包括SDNN [(133.5±28.4) msvs.(112.2±17.2)ms],Rmssd[(37.4±9.0)msvs.(26.8±5.8)ms)]、LF[(530.6±78.0) Hzvs.(445.3±88.0)Hz]、HF[(298.3±54.5)Hzvs.(241.4±36.4)Hz]均明显增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9% vs.10.71%,P=0.484)。结论与美托洛尔单独治疗相比,冠心病合并FPVC患者采用脑心通联合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同时能够更好纠正HRV下降,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能够显著提高预后。

    作者:邵玲;熊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煤炭总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体检的患者。高血压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54±11.72)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36±9.27)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载脂蛋白A1(ApoAI)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ABCA1mRNA表达降低[(2.38±0.82)vs.(0.47±0.20)],ApoAI表达也降低[(2.19±0.86)vs.(0.1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BCG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基因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仝其广;吴长燕;岳志刚;徐慧;刘娅;毛雯;张苗苗;吴迪;刘鹏;胡大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 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Hg,<15 mmHg分为两组, Meta分析显示: IADSBP≥15 mmHg组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 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 mmHg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作者:朱伟;邹婷;孟凡华;袁清华;马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陈水龙;郑剑涛;江宏飞;王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解读

    自196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开展以来,心肌血运重建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此重要时刻,迎来了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的发布。在对指南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思考和概括总结后,解读本版指南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本版指南有4个重要的新内容:①指南基于大量高质量RCT的系统回顾;②强调危险分层;③强调根据患者临床状态确定血运重建时机;④推荐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CABG。

    作者: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血管病循证医学在人群防治中的转化应用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人群发病率、死亡率是可显著降低的。促进、推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尽快应用到疾病防治的实践中,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体现社会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作者:王增武;李国菊;庞艳蕾;高润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7)、维普数据库(1999~2014.07)、万方数据库(1990~2014.07)、PubMed(1990~2014.07)、Cochrane Library(2014第07期)。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总共1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胺碘酮(试验组)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RR=1.46,95%CI:1.36~1.57,P<0.00001),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89~1.50,P=0.27)。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首次给药时间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无明显影响,与总有效性一致。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丹;黄鹤;王志强;贺王伟;刘万里;梅阳;童随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