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双心疗效

赵康;孟康;葛长江;吕树铮

关键词:冠心舒通胶囊, 稳定型心绞痛, 双心疾病
摘要:目的:评价冠心舒通胶囊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双心疾病(心脏病及心理疾病)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门诊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7)和对照组(n=65),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3粒,tid)。随访观察4周,评价患者心绞痛和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定,同时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分别是83.6%vs.63.1%,P<0.05;89.6%vs.72.3%,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症状评分(SAS评分下降值:15.57±15.77vs.7.06±20.80,P<0.05;SDS评分下降值:13.58±14.76vs.6.46±16.65,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增多(17.9%vs.6.0%,P<0.05),两组均未发生胃肠道出血。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确切,亦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发挥双心治疗效应,并且较为安全可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上肢收缩压差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双上肢收缩压差值( IADSBP)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30日,查找包含双上肢血压差值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阅读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提取数据,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8个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5263例患者,所纳入研究根据IADSBP≥15 mmHg,<15 mmHg分为两组, Meta分析显示: IADSBP≥15 mmHg组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3,95%CI:0.67~1.58,P=0.88)。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0.87,95%CI:0.59~1.30, P=0.51)及非同步测量亚组分析(RR=1.13,95%CI:0.55~2.31,P=0.73),其结果亦提示IADSBP≥15 mmHg与<15 mmHg组冠心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ADSBP≥15 mmHg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暂不能较好的作为冠心病的危险预测因素。

    作者:朱伟;邹婷;孟凡华;袁清华;马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Ⅳ型心肾综合征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以及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连续收治的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54例,其中25例行CVVH治疗,29例行SLE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肌酐(Scr)以及尿素氮(BUN)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情况CVVH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SLED组总有效率(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CVVH组和SLED组患者治疗后Scr(361±46μmol/L、336±59μmol/L)和BUN[(19.4±4.8)mmol/L、(27.0±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CVVH组和SLED组MAP[(89.5±14.7)mmHg,(83.1±16.6)mmHg)]和LVEF[(59.5±7.2)%,(51.2±5.7)%]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VVH组治疗后的MAP和LVEF改善程度显著优于SL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发作顽固性心衰皆有效,CVVH疗效优于SLED。

    作者:胡斌;姜小玉;陈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回顾与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CS患者543例。依据入院后手术日期分为急诊PCI组(n=236)和择期PCI组(n=307)。急诊PCI组中,老年组(≥60岁)124例,非老年组(42~59岁)112例;择期PCI组中,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42~59岁)1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急诊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吸烟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增加,总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组以及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造影剂量、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以及随访1年再次心梗、再次行血运重建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急诊PCI组,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增加,随访1年死亡、心力衰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治疗是ACS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徐桂冬;李渊;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 h、24 h、36 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 h、24 h、36 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 CPB-CABG组术后12 h[(138.0±42.6)pg/mLvs.(266.0±52.1)pg/mL]、24 h[(258.0±38.3)pg/mLvs.(488.0±56.7)pg/mL]以及36 h[(186.0±43.6)pg/mLvs.(356.0±47.1)pg/mL] 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杨磊磊;张红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 (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 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作者:卜国森;刘志强;何鹏义;木胡牙提;杨玉春;张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血脂和hs-CRP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秀梅;许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功能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改善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60例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n=80)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依叶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SBP、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依叶组降血压效果更明显。②治疗后,依叶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依那普利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依叶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明显。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间E/A值、LVEF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依叶组升高效果更明显。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更好的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压及血浆Hcy水平,改善左室的舒张及收缩功能。

    作者:邹青;赵连友;李雪;徐希平;王滨燕;卫聪颖;王继鹏;鲁轩浩;张志敏;丁璐;王增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并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组,56例)。另选同期56例拟诊为CHD而CAG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对入选者行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ACS组、SAP组与NC组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示,CHD患者Hcy、Lp(a)水平无相关性(r=0.240,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Hcy、Lp(a)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78、0.75,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287,95%CI:1.027~1.791)及Lp(a)(OR=3.038,95%CI:2.984~3.431)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及高Lp(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赵伟林;杨帆;员丽培;赵洛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伴脾梗死1例

    患者男性,48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绞痛2 h”入院。患者于2 h前因情绪激动突发心前区绞痛,呈压榨样,伴左肩及背部放射,持续2 h,服用“硝酸甘油”后无缓解就诊于解放军251医院。急诊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1~0.3 mV(图1),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收住心内科,无明显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精神、睡眠、饮食差,无大便,小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吸烟史20年,约20支/日,否认糖尿病史。父亲患“急性心肌梗死”病逝。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80 mmHg,(1 mmHg=0.133kPa),痛苦面容,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稍大,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1643.1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2.8 u/L,乳酸脱氢酶435.4 u/L,肌钙蛋白0.109 ng/ml(正常0~0.10 ng/ml),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室腔大小正常,右室后壁略变薄,运动幅度减弱。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镇静、止痛、扩冠、抗凝、溶栓治疗(尿激酶150 wu静脉点滴),溶栓后2 h抬高的ST段回落至基线,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消失。

    作者:田福利;张二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幸洲;吴龙梅;石宇杰;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相关基因表达的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煤炭总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体检的患者。高血压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54±11.72)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36±9.27)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载脂蛋白A1(ApoAI)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ABCA1mRNA表达降低[(2.38±0.82)vs.(0.47±0.20)],ApoAI表达也降低[(2.19±0.86)vs.(0.1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BCG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胆固醇流出基因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仝其广;吴长燕;岳志刚;徐慧;刘娅;毛雯;张苗苗;吴迪;刘鹏;胡大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钠钾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引起60%的卒中和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据估计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人,而控制率只有6.1%[2]。减少钠摄入和增加钾摄入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将钠钾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进一步了解钠钾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吴宁;张红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危患者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危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09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8±9.8)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n=23)和对照组(n=29)。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泵入rhBNP3~5 d。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周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1周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入院1周后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以及心源性死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NT-proBNP水平升高,rhBNP组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升高,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rhBNP组NT-proBNP水平降低[(2204.94±830.90)pg/mlvs.(1498.29±707.33)pg/ml],LVEDd减少[(53.60±5.25)mmvs.(49.87±3.36)mm],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AMI早期高危患者及早应用rhBN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抑制早期左室重塑。

    作者:乔慧斌;李莉;郭任维;李建国;王全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陈水龙;郑剑涛;江宏飞;王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的新认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近期公布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3.3亿,45万人死于高血压[1]。研究者于2010年在我国凋查了98548名18岁以上居民,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3746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38.0%,我国成年人平均收缩压(SBP)为130.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0.4 mmHg,远高于2002年(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0 mmHg和76.0 mmHg)和2004年水平(平均SBP和DBP分别为120.9 mmHg和76.3 mmHg)[2]。研究结果提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作者:汪晓芬;和渝斌;张源波;金婧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心功能不全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STEMI住院的患者244例,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根据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分为3组:Ⅰ组(血糖<7 mmol/L,n=102);Ⅱ组(7 mmol/L≤血糖<11 mmol/L,n=102),Ⅲ组(血糖≥11 mmol/L,n=40)。分析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和心功能不全、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患者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女性患者(5.9%vs.17.6%vs.25.0%,P<0.05)及糖尿病患者(8.9%vs.33.3%vs.95.0%,P<0.05)比例增加。Ⅰ组患者心功能不全比例少于Ⅱ组及Ⅲ组(15.7%vs.23.5%vs.25.0%,P<0.05);GRACE评分值低于Ⅱ组及Ⅲ组及Ⅱ组[(148.7±33.1)vs.(160.0±37.6)vs.(171.5±41.2),P<0.05],而Ⅱ组及Ⅲ组心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GRACE危险性评分(r=0.77,P=0.009)和心功能不全(tau_b=0.248,P<0.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STEMI患者入院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与住院心力衰竭和GRACE评分密切相关。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大于7 mmol/L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白玉蓉;靳志涛;鞠鹏;卢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评价

    目的:探讨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近期(90 d)心血管事件(CVEs)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住院的稳定性sCAD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随访两组近期阶段的7 d(D7)、30 d(D30)、90 d(D90)发生CVEs及全因死亡情况。结果共有426例老年sCAD患者纳入终分析。其中,感染组257例,非感染组169例,平均年龄88±5岁。随访阶段的D7、D30、D90期间,整个队列的CVEs发生率分别为7.5%、15.0%和24.6%,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7%,2.6%和8.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发病后三个不同阶段的CVEs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比较,CVEs发生率在D7(10.9%vs.2.4%,P=0.001)、D30(20.6%vs.6.5%,P<0.001)和D90(31.9%vs.13.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全因死亡发生率在D7(1.2%vs.0%,P=0.28)、D30(3.9%vs.0.6%%,P=0.021)和D90(13.2%vs.1.8%,P<0.001)阶段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的CVEs多集中在感染后的30 d之内,其中冠脉事件则集中在2周内,非感染组的事件无时间规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OR=2.162,95%CI:1.023~4.569,P=0.043)、慢性肾脏病(OR=2.086,95%CI:1.085~4.013, P=0.028)、入院时呼吸≥24次/min(OR=1.093,95%CI:1.006~1.187,P=0.036)和入院时心率≥125次/分(OR=1.018,95%CI:1.000~1.037,P=0.045)与90 dCVEs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发生CVEs的患者,近期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发生CVEs者(P=0.004)。结论老年sCAD患者,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显著增加近期多种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有望可能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作者:赵晓茜;骆雷鸣;叶平;杜瑞雪;肖铁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汤泽萍;杜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32例,其籍贯均为河北唐山地区,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判定其是否患有冠心病及其冠脉病变支数。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至少有一支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233例(稳定型心绞痛亚组1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亚组83例)和对照组99例(任一冠脉主支血管狭窄<50%)。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包括II型(插入型纯合子)、ID型(插入与缺失型杂合子)、DD型(缺失型纯合子)三组,并分析不同组别间I/D多态性差异。结果冠心病组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在ACE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中DD型和D等位基因发生率冠心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增高,但与冠脉病变支数无关。

    作者:赵佩;赵红;曹新营;张文静;葛庆锋;李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7)、维普数据库(1999~2014.07)、万方数据库(1990~2014.07)、PubMed(1990~2014.07)、Cochrane Library(2014第07期)。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总共1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胺碘酮(试验组)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RR=1.46,95%CI:1.36~1.57,P<0.00001),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89~1.50,P=0.27)。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首次给药时间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无明显影响,与总有效性一致。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丹;黄鹤;王志强;贺王伟;刘万里;梅阳;童随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