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汤泽萍;杜宏伟

关键词:补钾, 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 心脑血管事件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消融术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快速心律失常心电生理检查,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经心电生理学检查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儿102例,分析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行RFCA及效果,比较不同年龄组RFCA治疗效果。结果①102例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8例(56.8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例(20.59%),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16例(15.69%),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5例(4.90%),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IRAT)2例(1.96%)。②RFCA消融治疗98例(96.08%),消融成功94例(95.92%),消融失败4例(4.08%)。AVRT消融治疗56例,成功率98.21%,失败率1.79%,复发率7.25%;AVNRT消融治疗20例,成功率100.00%,复发率5.00%;VT/PVC消融治疗15例,成功率86.67%,失败率13.33%,复发率7.69%;FAT消融治疗5例,成功率80%,复发率25%;AF/IRAT消融治疗2例,成功率100.00%。③<3岁15例,消融治疗14例,成功13例(92.86%),消融失败1例(7.14%),复发1例(7.69%);3~7岁28例,消融治疗27例,成功26例(96.30%),消融失败1例(3.70%),复发2例(7.69%);>7岁59例,消融治疗57例消融成功55例(96.49%),消融失败2例(4.08%),复发4例(7.45%)。三组患儿消融成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患儿消融失败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可作为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

    作者:周建华;吴慧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血脂和hs-CRP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睾酮水平、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3月~10月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因胸闷、胸痛住院的男性患者共284例,年龄50~80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105例),非冠心病组(8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三支病变、两支病变、单支病变。检测所有患者血脂、性激素睾酮和hs-CRP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组睾酮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s-CRP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非冠心病组睾酮和TG升高,hs-CRP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非冠心病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睾酮水平升高,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冠心病睾酮与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男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睾酮水平下降、hs-CRP升高,未发现睾酮与血脂、hs-CRP相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李秀梅;许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抑郁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作者:王丽娜;马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 (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 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作者:卜国森;刘志强;何鹏义;木胡牙提;杨玉春;张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Ⅳ型心肾综合征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以及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连续收治的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54例,其中25例行CVVH治疗,29例行SLE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肌酐(Scr)以及尿素氮(BUN)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情况CVVH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SLED组总有效率(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CVVH组和SLED组患者治疗后Scr(361±46μmol/L、336±59μmol/L)和BUN[(19.4±4.8)mmol/L、(27.0±6.7)mmol/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CVVH组和SLED组MAP[(89.5±14.7)mmHg,(83.1±16.6)mmHg)]和LVEF[(59.5±7.2)%,(51.2±5.7)%]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VVH组治疗后的MAP和LVEF改善程度显著优于SL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Ⅳ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发作顽固性心衰皆有效,CVVH疗效优于SLED。

    作者:胡斌;姜小玉;陈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就诊并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338例,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30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LOF+组和LOF-组,LOF+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LOF-组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随访9~12个月内主要出血事件和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多支病变、支架植入数目、辅助检查(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安全终点(主要出血事件)和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根据基因多态性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未能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作者:吴龙梅;徐威;田新利;衣桂燕;李俊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右冠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探讨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及判断RCA是否为优势血管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CA近段病变的62例,RCA远段病变的22例。RCA近段病变患者中, STV4R抬高≥1 mm为56例,阳性率为90.3%,STV1-V2抬高≥2 mm的为52例,阳性率为83.9%。RCA远段病变的22例患者中,出现STV4R抬高≥1 mm的为0例,出现STV1-V2抬高≥2 mm的为1例,阳性率为4.5%。RCA优势型为56例,非RCA优势型为28例,RCA优势型的56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50例,阳性率为89.3%。非RCA优势型的28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0例。结论对于RCA病变所致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V4R抬高≥1 mm、STV1-V2抬高≥2 mm对RCA近段闭塞的识别有较大的价值,如同时合并有STV5-V6抬高≥1 mm,常提示患者为RCA优势型,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

    作者:梅志亮;章志玲;周淑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使用环磷腺苷葡胺(MAC)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5~2014.08.20)、PubMed(1966~2014.08.20)、EMBase(1974~2014.08.20)、中文(VIP)(1989~2014.08.20)、中文(CBM)(1978~2014.08.20)、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1994~2014.08.20),并手工检索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记录。纳入比较联合使用MAC和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应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合计2042例患者。其中,MAC+ACEI+常规治疗组1036例,ACEI+常规治疗组10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MAC+ACEI+常规治疗组在降低B型利钠肽(SMD=-0.90,95%CI:-1.36~-0.44;P=0.0001)、减少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MD=-0.39,95%CI:-0.70~-0.08;P=0.01)、提高每搏输出量(SMD=0.86,95%CI:0.45~1.26;P<0.001)、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SMD=0.84,95%CI:0.61~1.08;P<0.0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SMD=0.78,95%CI:0.50~1.06;P<0.001)、心功能改善显效(RR=1.38,95%CI:1.25~1.54;P<0.001)、心功能改善无效(RR=0.38,95%CI:0.30~0.48;P<0.001)方面均优于ACEI+常规治疗组;而在降低心率(SMD=-0.06,95%CI:-1.62~0.29;P=0.17)、提高心输出量(SMD=0.50,95%CI:-0.03~1.03;P=0.07)、提高心脏指数(SMD=0.78,95%CI:-0.19~1.75;P=0.11)、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内径(SMD=-0.15,95%CI:-0.35~0.05;P=0.14)、心功能改善有效(RR=0.99,95%CI:0.89~1.10;P=0.79)、不良反应(RR=0.88,95%CI:0.33~2.34;P=0.79)方面与ACEI+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 MAC联合ACEI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作者:唐立新;唐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合并脑栓塞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风湿性心脏病因心脏瓣膜病变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及心脏形态发生改变,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常见受累部位。血栓在肿胀增厚变硬的心脏瓣膜的细小赘生物上出现,在增厚、变形活动受限的瓣膜上也可产生附壁血栓,患者剧烈咳嗽、活动或者心率、血压突然变化时,这些血栓容易脱落通过左心进入脑内,导致脑栓塞。房颤时,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附壁血栓易脱落形成栓子[1]。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增多,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亦增高。由于该病发病急,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对此类患者进行围术期专项护理,有助于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常青;李轩;陈婷;赵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7)、维普数据库(1999~2014.07)、万方数据库(1990~2014.07)、PubMed(1990~2014.07)、Cochrane Library(2014第07期)。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总共1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胺碘酮(试验组)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RR=1.46,95%CI:1.36~1.57,P<0.00001),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89~1.50,P=0.27)。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首次给药时间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无明显影响,与总有效性一致。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丹;黄鹤;王志强;贺王伟;刘万里;梅阳;童随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双心疗效

    目的:评价冠心舒通胶囊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双心疾病(心脏病及心理疾病)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门诊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7)和对照组(n=65),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3粒,tid)。随访观察4周,评价患者心绞痛和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定,同时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分别是83.6%vs.63.1%,P<0.05;89.6%vs.72.3%,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症状评分(SAS评分下降值:15.57±15.77vs.7.06±20.80,P<0.05;SDS评分下降值:13.58±14.76vs.6.46±16.65,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增多(17.9%vs.6.0%,P<0.05),两组均未发生胃肠道出血。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确切,亦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障碍,发挥双心治疗效应,并且较为安全可靠。

    作者:赵康;孟康;葛长江;吕树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汕头地区在职人员的高血压患病率进行调查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汕头大学第二医院对汕头市的在职人员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年龄为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问卷、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获取汕头地区7个行政区的在职人员临床数据资料。完成调查共计6895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4453例)和女性组(2442例)。根据年龄分为<20岁(43例)、21~30岁(1267例)、31~40岁(2272例)、41~50岁(2056例)以及51~60岁(1257例)共5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当地在职人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21~30岁(7.49%vs.2.38%)、31~40岁(10.84%vs.4.40%)、总体(17.43%vs.12.94%)高血压患病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男性组41~50岁较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男性(OR=1.59,95%CI:1.256~2.022)、年龄(OR=1.061,95%CI:1.051~1.071)、尿蛋白(OR=4.403,2.813~6.892)、血尿酸(OR=1.007,1.006~1.008)、血糖(OR=1.427,1.323~1.5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94,1.073~1.811)。结论汕头地区在职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84%。年龄、男性、蛋白尿、血尿酸、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当地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谢伟基;林智郡;张夏兰;杨镇胜;张益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解读

    自196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开展以来,心肌血运重建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此重要时刻,迎来了2014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的发布。在对指南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思考和概括总结后,解读本版指南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本版指南有4个重要的新内容:①指南基于大量高质量RCT的系统回顾;②强调危险分层;③强调根据患者临床状态确定血运重建时机;④推荐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CABG。

    作者: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回顾与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CS患者543例。依据入院后手术日期分为急诊PCI组(n=236)和择期PCI组(n=307)。急诊PCI组中,老年组(≥60岁)124例,非老年组(42~59岁)112例;择期PCI组中,老年组(≥60岁)137例,非老年组(42~59岁)1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急诊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吸烟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增加,总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性别比例、家族史比例、心梗部位、罪犯血管、血脂、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组以及择期PCI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总时间、造影剂量、住院期间再次血运重建以及随访1年再次心梗、再次行血运重建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急诊PCI组,老年组较非老年组,住院期间死亡比例增加,随访1年死亡、心力衰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治疗是ACS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徐桂冬;李渊;马雪兴;姚金良;陈璐;韩震;王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市心脏中心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确诊急性AD患者17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8±12.1)岁。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n=141)及死亡组(n=34),分析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压水平、症状、并发症及实验室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意识障碍和心包填塞比例增加,手术或支架治疗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325,95%CI:1.436~1.973,P=0.004)、伴意识障碍(OR=2.481,95%CI:1.302~3.203,P=0.003)、心包填塞(OR=7.726,95%CI:1.762~34.003,P=0.008)为AD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OR=0.101,95%CI:1.762~34.003,P=0.044)为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依据病情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有利于降低AD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陈水龙;郑剑涛;江宏飞;王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Cochrane图书馆(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EMbase(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维普数据库(VIP)(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30日)及PubMed(1995-2014年9月30日)中关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同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判断,结果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相关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偏低。共纳入92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患者397例,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患者527例。治疗组中有效430例,对照组424例。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者32例,对照组69例。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与胺碘酮单用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4~1.31,P<0.00001),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2,0.65,P<0.0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由于本研究纳入研究数量有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王慧;杨波;周三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88例,患者住院后1~3 d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药物应用等临床特征及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E/A比值等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新发房颤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新发房颤发生率14.2%(42/288)。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比较,房颤组女性比例、平均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左心房内径、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的比例、利尿剂使用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左心房内径>40 mm、Killip分级≥Ⅱ级、左室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障碍是AMI患者出现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2.28(1.78~4.97),1.71(1.13~2.86),1.49(1.03~1.74)和2.58(1.64~3.75)。结论左室限制性充盈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玉英;卫亚丽;丁超;齐书英;孙家安;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价值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幸洲;吴龙梅;石宇杰;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可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肾脏起协同保护作用。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各45例,均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治疗,黄芪注射液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黄芪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滴,1/日,疗程4周。监测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后黄芪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68.67±14.28)mg/24 hvs.(80.87±14.77)mg/24 h,P<0.05]、尿β2-微球蛋白(β2-MG)[(2.21±0.55) mg/Lvs.(3.42±0.67)mg/L,P<0.05]明显降低。黄芪注射液组治疗后总胆固醇[(4.69±0.62)mmol/Lvs.(5.23±0.61)mmol/L,P<0.05]、三酰甘油[(1.47±0.09)mmol/Lvs.(1.54±0.10)mmol/L,P<0.05]、LDL-C[(2.95±0.12)mmol/Lvs.(3.02±0.12)mmol/L,P<0.05]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组UAER、尿β2-MG较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下降,证明黄芪注射液结合常规降压治疗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提示黄芪在肾脏保护方面与常规西药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赵玉娟;景增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汤泽萍;杜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