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对代谢综合征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刘璐;曹剑;黄鑫;陈德友;高进辽;郭玉松;范利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 代谢疾病, 冠状血管, 脂联素, 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化酶2
摘要:目的 探讨钴原卟啉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7周龄雄性高血压大鼠52只,分为对照组、MS组、MS+钴原卟啉组(钴原卟啉组)和MS+钴原卟啉+锡中卟啉组(锡中卟啉组),每组13只.采用Langendorff装置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阻力,染色切片观察心脏横截面积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HO-1、HO-2、环氧化酶2,氮氧化物酶2、蛋白激酶(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磷酸化Akt、脂联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心肌超氧化物和TC水平,ELISA血浆脂联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冠状动脉阻力明显增高(26.70±0.90 vs 19.30±0.40,P<0.05).与MS组比较,钴原卟啉组上调HO-1后不仅改善了心功能指标,脂联素、磷酸化AMPK/AMPK、磷酸化eNOS/eNOS明显增高,iNOS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上调HO-1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提高脂联素水平,改善MS大鼠心功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于8月29日~9月2日首次在英国首都伦敦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发布了6个高血压临床试验,提出了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连续在2012年12月1日~2014年1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2015年1月完成1年随访,首先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资料不全及失访11例,随访3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率10.9%(复发42例),其中3、6、9个月和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7%、9.9%、10.7%、10.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饮酒、脑梗死、癌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R=1.041,95%XI:1.010~1.073,P=0.008)、空腹血糖(RR=1.079,95%CI:1.022~1.140,P=0.007)、癌症(RR=3.756,95%CI:1.306~10.805,P=0.014)、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RR=3.066,95%CI:1.490~6.309,P=0.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空腹血糖、癌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伟英;桑文文;焉双梅;洪渊;张欢;杨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介入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试验组7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6 mg氯吡格雷,试验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150 mg氯吡格雷,检测12个月后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2组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PCI术后12个月心血管病死亡、支架内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vs 2.9%,8.6% vs 17.1%,17.1% vs 28.6%,5.7% vs 11.4%,31.4% vs 60.0%,P<0.05,P<0.01).试验组氯吡格雷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5±5.1)% vs (42.3±7.2)%,P<0.01].试验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 vs 4.3%,8.6% vs 1.4%,P<0.01).结论 老年患者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风险亦有所升高,临床上应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林乐健;唐发宽;华宁;陆宏;唐雪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前瞻性收集住院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7例,根据有无OSAHS分为单纯主动脉夹层组92例,OSAHS组65例,OSAHS组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OSAHS组34例、中重度OSAHS组31例.抽血检测血清胱抑素C、肌酐、尿素、尿酸、β2微球蛋白,并分析其与AHI的相关性.结果 OSAHS组体质量指数、清晨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主动脉夹层组[(27.7±4.6)kg/m2 vs (22.9±3.5) kg/m2,76.9%vs50.0%,P<0.05].OSAHS组血清胱抑素C、尿素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主动脉夹层组[(1.39±0.36)mg/L vs (0.86±0.34)mg/L,P<0.01;(5.82±1.32)mmol/L vs (5.16±1.22)mmol/L,P<0.05;(2.26±0.67)mg/L vs (1.87±0.45)mg/L,P<0.05].中重度OSAHS组血清胱抑素C、尿素和β2微球蛋白明显高于轻度OSAHS组[(1.43±0.37)mg/L vs (0.93±0.32)mg/L,P<0.05;(5.93±1.34)mmol/L vs (5.25±1.26) mmol/L,P<0.05;(2.31±0.66)mg/L vs (1.89±0.44)mg/L,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r=0.422,P=0.007)、β2微球蛋白(r=0.287,P=0.027)与AHI呈正相关.结论 中重度OSAHS可预测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肾功能.

    作者:别自东;孟庆国;高巧燕;王竟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痉挛致冠状动脉CT成像假阳性一例

    痉挛可导致冠状动脉CT假阳性,但鲜见报道.本例提示当冠状动脉CT出现常见原因无法解释的假阳性且狭窄处未见明确斑块时,应考虑冠状动脉痉挛这一少见征象.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有长期吸烟史,近4个月清晨时反复心前区疼痛,与劳累无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急诊心电图显示Ⅲ导联和aVF导联异常Q波(图1);血压在正常范围上限,血脂和血糖均正常;心率68/min.

    作者:贾学燕;王照谦;孙喜霞;杨志强;张波;王浩;陈爱军;贾崇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叶酸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叶酸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8月住院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134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68例,高尿酸血症组66例,比较2组血叶酸水平,并应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血叶酸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尿酸正常组血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高尿酸血症组[(18.04±11.66)nmol/L vs (14.00±11.90) nmol/L),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叶酸与血尿酸无相关性(r=-0.093,P>0.05).结论 在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血叶酸水平增高可使血尿酸水平降低,当降低血叶酸与血尿酸的措施联合使用时,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血叶酸水平与血尿酸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王蓓;林玲;赵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维生素K2抑制血管钙化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血管钙化多见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早期阶段即有血管钙化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就有骨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一发现引起众多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关注,旨在阐明其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药物诱导钙化的转归.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vitamin K dependent proteins),是一组依赖于维生素K的参与经γ谷氨酸羧化酶催化产生γ羧基谷氨酸,从而参与转录后修饰并激活其生物学活性的蛋白,如基质Gla蛋白(MGP)、富含Gla蛋白(GRP)等,参与并调控着血管钙化发生、发展的进程.我们将回顾血管钙化的发生机制,并探讨维生素K2通过调控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的活化在血管钙化发生进程中的作用.MGP是维生素依赖性蛋白中的一种,它在被激活时能够抑制成骨因子分化,从而发挥抑制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的作用.

    作者:朱杰;王中群;王昭军;徐绥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成都市龙泉驿区脑梗死患者的社区二级预防研究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社区二级预防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入组并完成全部研究的脑梗死患者2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33例和对照组129例;由二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对社区医院的医师进行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指南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社区医师负责干预组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个月.评估2组患者6、12个月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结果 干预组12个月时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是86.2%、80.2%、51.9%;对照组分别是40.4%、55.1%、13.8% (P<0.01).干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达标比例是67.9%、66.7%、51.9%;对照组分别是41.0%、33.3%、17.2% (P<0.05,P<0.01).结论 社区二级预防治疗能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坚持二级预防的用药比例,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作者:徐翠萍;李伟;宁波;钟利;杨斐;祝美蓉;刘君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比较

    目的 比较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和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缺血3h后再分为再灌注1、3、7和14d,每个时间点6只.再灌注结束后,取脑作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1d比较,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3、7、14d皮质缺血周边区的GFAP阳性产物显著增加[(699.22±160.82)μm2/HP,(1817.97±290.88)μm2/HP,(2831.64±481.38) μm2/HP vs (33.13±7.45) μm2/HP,P<0.01].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1d皮质缺血周边区出现以“分支状”为主的Ibal阳性小胶质细胞,3、7d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并表现为“灌木样”细胞,14d后活化小胶质细胞呈现“阿米巴样”细胞.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出现活化,但小胶质细胞活化出现得更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只出现在缺血周边区,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从缺血周边区向缺血中央区迁移.

    作者:邓之婧;郭哲;庞逸敏;韦坤璇;甘露;何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正常和单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29例,按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分为5组,无狭窄组27例,轻度狭窄组30例(1%~49%),中度狭窄组19例(50%~69%),重度狭窄组34例(70%~99%)和闭塞组19例(100%),计算NLR,并进行比较.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高血压比例分别为37.04%、66.67%、73.68%、70.59%、63.16%,糖尿病比例分别为14.81%、33.33%、57.89%、41.18%、42.11%,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41%、30.00%、36.84%、55.88%、57.89%,NLR分别为1.46±0.42、1.73±0.45、2.37±0.82、2.41±0.82和2.75±1.3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1,P=0.001,P=0.000).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3.146,95%CI:1.919~5.340,P=0.000)和年龄(OR=1.682,95%CI:1.197~2.340,P=0.002)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具有相关性.

    作者:姜红;吴舰;魏光如;何洋;向雅娟;高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水平与脑梗死进展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与脑梗死进展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其中进展性脑梗死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75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19例、IMT增厚17例及斑块76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CP-1[(305.21±32.17)ng/L vs (217.70±23.33)ng/L]和VE-cadherin[(6.12±1.11)mg/L vs (3.95±0.40) 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比较,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317.23±29.64)ng/L vs (299.28±31.89) mg/L]、VE-cadherin[(6.53±1.06)mg/L vs (5.92±1.09)mg/L]水平升高,颈动脉斑决检出率升高(86.5% vs 58.7%),斑块以混合回声与低回声斑块为主;斑块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高于IMT正常与IMT增厚患者.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高,提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世英;李峥;张晋霞;张文彦;贺永贵;刘昊;刘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下降与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6例,根据诊断分为OH组89例和非OH组167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卧、立位血压测定、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非OH组比较,OH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1.66±17.15)mm Hg vs (137.49±16.58)mm Hg,P<0.05;(136.73±13.52)mm Hg vs (126.19±12.88)mm Hg,P<0.01;1 mm Hg=0.133 kPa];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降低[(6.63±3.15)% vs(11.43±3.67)%,P<0.01;(5.33±2.84)% vs (7.15±3.01)%,P<0.01);OH组左心室舒张未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LVEF及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OH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李金芳;陶国伟;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情况,并探讨脉压过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经随机整群抽样法,以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测及实验室检查,共筛查5010例,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脉压过宽的相关因素.结果 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过宽者为3172例(63.3%),校正危险因素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1.070~1.114,P=0.000)、空腹血糖(OR=1.208,95%CI:1.148~1.271,P=0.000)、高血压(OR=2.108,95% CI:1.855~2.396,P=0.000)、脑血管病(OR=1.229,95%CI:1.032~1.464,P=0.021)、体质量指数(OR=1.048,95%CI:1.025~1.071,P=0.000)是脉压过宽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率、居住城区、初中及以上文化是其保护因素(P<0.01).结论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过宽的比例高,影响因素较多,对于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空腹血糖偏高、肥胖、非城区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应重视对脉压的监测和合理控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杨红娜;颜应琳;冀瑞俊;于凯;王拥军;李芳;高素颖;何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肌腱蛋白C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磁共振靶向成像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肌腱蛋白C(TN-C)抗体标记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30只ICR雌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25只为实验组,另5只为对照组.实验组5只用于不同时间心功能检测,另20只于心肌梗死模型3、5、7及14 d时,取材观察,每个时间点5只,通过荧光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心肌梗死区域TN-C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实验组小鼠注入合成靶向TN-C磁共振探针(SPIO anti-TNC0.67 mg/ml,0.05 ml),对照组5d时注入未标记探针相同剂量(SPIO0.05 ml),均开胸左心室注射探针,12 h后行MRI.勾画感兴趣区域,测量磁共振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改变.结果 实验组5 d TN-CmRNA表达高,基因扩增倍数为(24.29±1.41)倍,7d时下降至(7.35±0.09)倍.免疫荧光显示TN C蛋白表达主要在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周围间质,呈网格状,蛋白表达量与基因表达水平一致.合成的靶向探针抗体浓度为0.02 mg/ml,粒径(46.16±5.17)nm.实验组3 d CNR为6.51±1.13,5 d为14.06±3.19,7d为6.24±2.27,对照组为1.4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97,P<0.01).结论 SPIO-anti-TN-C探针能够高效靶向结合心肌梗死组织中TN-C,高场强MRI信号变化显著,可为临床动态监测心肌梗死病理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宋佳成;李燕;孟欢;余静;马占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其病理生理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广泛和持续的血压升高及相关并发症.尤为引起重视的是老年性难治性高血压,因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系统疾病,治疗难度大,极易导致靶器官损害,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等严重疾病.目前,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亦有所突破.

    作者:唐发宽;林乐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组30例.观察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阿司匹林组、低、中和高剂量联合组GMP-140浓度、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15.3±2.9)μg/L vs (9.7±1.5)μg/L、(16.7±3.4)μg/L vs (8.9±2.3) μg/L、(14.9±3.0)μg/L vs (5.1±1.4)μg/L、(16.4±3.5)μg/L vs (7.8±2.2)μg/L,(43.5±9.8)% vs (24.3±8.9)%、(41.0±7.8)% vs (20.3±8.1)%、(44.3±9.2)%vs (21.5±8.7)%、(43.9±7.6)% vs (20.6±8.0)%,P<0.05];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7±9.1)% vs (16.1±7.4)%、(29.2±9.3)%vs(17.2±8.5)%、(30.1±10.1)% vs (17.9±9.4)%、(28.8±8.5)% vs (25.7±8.6)%,P<0.05],4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93.33%、96.67%、96.67% vs 86.67%,P<0.05).仅高联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氯吡格雷50 mg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适合.

    作者:常冠楠;苏曼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降钙素原和T细胞亚群对急性脑梗死后相关性感染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降钙素原(PCT)和T细胞亚群对脑卒中相关性感染(SA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发病后36 h内入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起病7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AI组64例和非SAI组68例,将2组相关指标比较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PCT、T细胞亚群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SAI的预测价值.结果 SAI组脑桥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SAI组32.8% vs16.2%、(14.8±5.6)分vs (10.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I组PCT高于非SA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SAI组CD4、CD8及CD4/CD8均低于非SA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桥梗死、NIHSS评分及PCT显著升高,CD4、CD8、CD4/CD8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曲线下面积为0.85(95 %CI:0.48~0.89,P=0.004),PCT+ CD4/CD8检测与其他单个指标比较,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71~0.97,P=0.004,).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通过联合检测患者PCT、T细胞亚群有助于预测SAI的发病风险.

    作者:吴杰贤;姚晓黎;余周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冠状动脉狭窄伴高血压患者降压对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与老年冠状动脉狭窄伴高血压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的变化特点和趋势.方法 选择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1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118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多支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3组入院时及降压治疗6个月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pTe、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LVEF等,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TpTe与降压治疗的关系.结果 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降压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随着病变支数增加,TpTe和TpTe/√RR明显延长,3组降压治疗6个月后TpTe和TpTe/√RR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多支病变组治疗6个月后LVEF明显升高[(54.7±5.4)% vs (51.9±4.2)%,P<0.05],LVEDD、LAD明显降低[(49.0±6.6)mm vs (51.3±9.0)mm,(33.5±5.5)mm vs (35.9±6.2)mm,P<0.05].结论 老年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可缩短TpTe水平,同时可以改善多支病变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胡慧英;李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0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患者治疗前、治疗1、2和4周的脑脊液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瑞-姬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轻度异常为白细胞总数<50×106/L,中度异常为(50~200)×106/L,重度异常为>200×106/L.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结核抗体阳性6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1例.30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有异常,其中轻度异常9例,中度异常18例,重度异常3例.有半数以上患者早期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54.8%),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占优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逐渐下降[(145.5±133.4)×106/L vs (250.2±185.3)×106/L,P<0.05],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治疗2和4周后患者白细胞总数下降更明显[(132.1±123.9)×106/L和(88.8±115.6)×106/L vs (250.2±185.3)×106/L,P<0.05,P<0.01].结论 脑脊液细胞的动态变化,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对病情监测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大鸿;何玲;李铁东;曾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大鼠脑梗死免疫炎性反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S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于缺血前、缺血后30 min、缺血再灌注2、3、6h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干扰素γ(IFNγ)、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于1、3、7、14d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测外周血中Treg表达.结果 MSC组缺血后IL-6、IFNγ水平升高,分别在缺血再灌注2h、缺血后30 min达高峰,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IL-10、TGF-p水平降低,MSC组升高.MSC组缺血再灌注3、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人脐带血MSC移植可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诱导CD4 CD25 Treg细胞增殖,促炎性因子IL-6、IFNγ水平下降,抗炎性因子IL-10、TGF-β水平升高,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周晶晶;徐芳;俞明明;管叶明;汪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