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姜红;吴舰;魏光如;何洋;向雅娟;高旭光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颈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正常和单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29例,按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分为5组,无狭窄组27例,轻度狭窄组30例(1%~49%),中度狭窄组19例(50%~69%),重度狭窄组34例(70%~99%)和闭塞组19例(100%),计算NLR,并进行比较.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高血压比例分别为37.04%、66.67%、73.68%、70.59%、63.16%,糖尿病比例分别为14.81%、33.33%、57.89%、41.18%、42.11%,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41%、30.00%、36.84%、55.88%、57.89%,NLR分别为1.46±0.42、1.73±0.45、2.37±0.82、2.41±0.82和2.75±1.3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1,P=0.001,P=0.000).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3.146,95%CI:1.919~5.340,P=0.000)和年龄(OR=1.682,95%CI:1.197~2.340,P=0.002)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具有相关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365例,依据女性血尿酸是否≥360 μmol/L,分为正常尿酸(NUA)组316例和HUA组49例.分析2组临床相关指标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差异.结果 与NUA组比较,HUA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1.2% vs 45.6%)、糖尿病肾病(67.3% vs 12.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5.3% vs 44.9%)、高血压(73.5% vs52.5%)、冠心病(34.7% vs 18.7%)及脂肪肝(61.2% vs 47.5%)的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β=-0.207,P=0.026)、糖尿病病程(β=0.166,P=0.018)、LDL-C(β=0.184,P=0.009)、肌酐(β=0.356,P=0.002)是HU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绝经后女性T2DM合并HUA患者有较高的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海兰;高宇;葛晓春;李丽慧;冯增斌;王英南;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114例.比较2组入院时血常规等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灌注不良组MPV[(11.2±1.4)fl vs (9.4±1.2)fl]及白细胞计数[(11.2±1.0)×109/L vs (10.1±1.3)×109/L]较灌注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09,95%CI:1.640~3.539,P<0.01)和白细胞计数(OR=1.683,95%CI:1.107~2.558,P<0.05)是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PV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与急诊PCI术后MBG(r=-0.616,P<0.01;r=-0.449,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r=-0.671,P<0.01;r=-0.265,P<0.05)呈负相关.结论 在接受急诊PCI术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老年AMI患者中,其MPV和白细胞计数越高,术后心肌灌注情况越差.

    作者:徐建强;赵向东;卢成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维生素K2抑制血管钙化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血管钙化多见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近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早期阶段即有血管钙化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就有骨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一发现引起众多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关注,旨在阐明其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药物诱导钙化的转归.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vitamin K dependent proteins),是一组依赖于维生素K的参与经γ谷氨酸羧化酶催化产生γ羧基谷氨酸,从而参与转录后修饰并激活其生物学活性的蛋白,如基质Gla蛋白(MGP)、富含Gla蛋白(GRP)等,参与并调控着血管钙化发生、发展的进程.我们将回顾血管钙化的发生机制,并探讨维生素K2通过调控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的活化在血管钙化发生进程中的作用.MGP是维生素依赖性蛋白中的一种,它在被激活时能够抑制成骨因子分化,从而发挥抑制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的作用.

    作者:朱杰;王中群;王昭军;徐绥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复发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2].然而,再狭窄是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并且与相应脑动脉供血区域的脑卒中发病显著相关[3].研究显示,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即使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2年内同侧脑卒中累计复发率高达38.2%[4-5].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中位随访期再狭窄的概率为30%[6].自膨式支架的再狭窄率更高[7-8].因此,对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支架置入术后通过服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针对性地控制高危因素来预防再狭窄,但是远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仍然很高.

    作者:高万龙;胡韶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介入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老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及试验组7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6 mg氯吡格雷,试验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150 mg氯吡格雷,检测12个月后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2组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PCI术后12个月心血管病死亡、支架内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 vs 2.9%,8.6% vs 17.1%,17.1% vs 28.6%,5.7% vs 11.4%,31.4% vs 60.0%,P<0.05,P<0.01).试验组氯吡格雷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5±5.1)% vs (42.3±7.2)%,P<0.01].试验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1% vs 4.3%,8.6% vs 1.4%,P<0.01).结论 老年患者PCI术后服用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风险亦有所升高,临床上应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林乐健;唐发宽;华宁;陆宏;唐雪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对代谢综合征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钴原卟啉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7周龄雄性高血压大鼠52只,分为对照组、MS组、MS+钴原卟啉组(钴原卟啉组)和MS+钴原卟啉+锡中卟啉组(锡中卟啉组),每组13只.采用Langendorff装置测量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阻力,染色切片观察心脏横截面积和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HO-1、HO-2、环氧化酶2,氮氧化物酶2、蛋白激酶(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磷酸化Akt、脂联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心肌超氧化物和TC水平,ELISA血浆脂联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冠状动脉阻力明显增高(26.70±0.90 vs 19.30±0.40,P<0.05).与MS组比较,钴原卟啉组上调HO-1后不仅改善了心功能指标,脂联素、磷酸化AMPK/AMPK、磷酸化eNOS/eNOS明显增高,iNOS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上调HO-1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提高脂联素水平,改善MS大鼠心功能.

    作者:刘璐;曹剑;黄鑫;陈德友;高进辽;郭玉松;范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建议(精简版)

    201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及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教研室已制定并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了《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建议》,为便于广泛推广该建议,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教研室联合《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对该建议进行了精简,形成了以下老年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建议精简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教研室;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新型抗氧化气体分子氢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且具有一定还原性的双原子气体,溶解度低,不能被机体大量吸收,所以,氢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直到2007年Ohsawa等[1]证实,吸入2%的氢气能选择性清除羟自由基(OH)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此启动了氢气分子生物学研究热潮.2008年Buchholz等[2]证实,氢气可以减轻大鼠肠移植过程的炎性反应,具有显著抗炎作用.随后氢气的抗氧化、抗炎作用被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如氢气对大鼠心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狗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3-5].

    作者:陈印忠;宋国华;贾庆卫;吴云;秦树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0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患者治疗前、治疗1、2和4周的脑脊液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瑞-姬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轻度异常为白细胞总数<50×106/L,中度异常为(50~200)×106/L,重度异常为>200×106/L.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结核抗体阳性6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1例.30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有异常,其中轻度异常9例,中度异常18例,重度异常3例.有半数以上患者早期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54.8%),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占优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逐渐下降[(145.5±133.4)×106/L vs (250.2±185.3)×106/L,P<0.05],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治疗2和4周后患者白细胞总数下降更明显[(132.1±123.9)×106/L和(88.8±115.6)×106/L vs (250.2±185.3)×106/L,P<0.05,P<0.01].结论 脑脊液细胞的动态变化,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对病情监测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大鸿;何玲;李铁东;曾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成都市龙泉驿区脑梗死患者的社区二级预防研究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社区二级预防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入组并完成全部研究的脑梗死患者2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33例和对照组129例;由二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对社区医院的医师进行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指南及相关知识的培训;社区医师负责干预组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个月.评估2组患者6、12个月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比例.结果 干预组12个月时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是86.2%、80.2%、51.9%;对照组分别是40.4%、55.1%、13.8% (P<0.01).干预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控制达标比例是67.9%、66.7%、51.9%;对照组分别是41.0%、33.3%、17.2% (P<0.05,P<0.01).结论 社区二级预防治疗能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坚持二级预防的用药比例,改善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作者:徐翠萍;李伟;宁波;钟利;杨斐;祝美蓉;刘君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连续在2012年12月1日~2014年1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2015年1月完成1年随访,首先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资料不全及失访11例,随访3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率10.9%(复发42例),其中3、6、9个月和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7%、9.9%、10.7%、10.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饮酒、脑梗死、癌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R=1.041,95%XI:1.010~1.073,P=0.008)、空腹血糖(RR=1.079,95%CI:1.022~1.140,P=0.007)、癌症(RR=3.756,95%CI:1.306~10.805,P=0.014)、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RR=3.066,95%CI:1.490~6.309,P=0.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空腹血糖、癌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伟英;桑文文;焉双梅;洪渊;张欢;杨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叶酸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叶酸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8月住院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134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68例,高尿酸血症组66例,比较2组血叶酸水平,并应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血叶酸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尿酸正常组血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高尿酸血症组[(18.04±11.66)nmol/L vs (14.00±11.90) nmol/L),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叶酸与血尿酸无相关性(r=-0.093,P>0.05).结论 在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血叶酸水平增高可使血尿酸水平降低,当降低血叶酸与血尿酸的措施联合使用时,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血叶酸水平与血尿酸水平无相关性.

    作者:王蓓;林玲;赵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下降与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6例,根据诊断分为OH组89例和非OH组167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卧、立位血压测定、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与非OH组比较,OH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1.66±17.15)mm Hg vs (137.49±16.58)mm Hg,P<0.05;(136.73±13.52)mm Hg vs (126.19±12.88)mm Hg,P<0.01;1 mm Hg=0.133 kPa];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降低[(6.63±3.15)% vs(11.43±3.67)%,P<0.01;(5.33±2.84)% vs (7.15±3.01)%,P<0.01);OH组左心室舒张未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LVEF及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OH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李金芳;陶国伟;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大鼠脑梗死免疫炎性反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S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于缺血前、缺血后30 min、缺血再灌注2、3、6h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干扰素γ(IFNγ)、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于1、3、7、14d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测外周血中Treg表达.结果 MSC组缺血后IL-6、IFNγ水平升高,分别在缺血再灌注2h、缺血后30 min达高峰,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IL-10、TGF-p水平降低,MSC组升高.MSC组缺血再灌注3、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人脐带血MSC移植可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诱导CD4 CD25 Treg细胞增殖,促炎性因子IL-6、IFNγ水平下降,抗炎性因子IL-10、TGF-β水平升高,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周晶晶;徐芳;俞明明;管叶明;汪青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情况,并探讨脉压过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经随机整群抽样法,以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测及实验室检查,共筛查5010例,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脉压过宽的相关因素.结果 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过宽者为3172例(63.3%),校正危险因素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2,95%CI:1.070~1.114,P=0.000)、空腹血糖(OR=1.208,95%CI:1.148~1.271,P=0.000)、高血压(OR=2.108,95% CI:1.855~2.396,P=0.000)、脑血管病(OR=1.229,95%CI:1.032~1.464,P=0.021)、体质量指数(OR=1.048,95%CI:1.025~1.071,P=0.000)是脉压过宽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率、居住城区、初中及以上文化是其保护因素(P<0.01).结论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脉压过宽的比例高,影响因素较多,对于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空腹血糖偏高、肥胖、非城区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应重视对脉压的监测和合理控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杨红娜;颜应琳;冀瑞俊;于凯;王拥军;李芳;高素颖;何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其病理生理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导致广泛和持续的血压升高及相关并发症.尤为引起重视的是老年性难治性高血压,因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系统疾病,治疗难度大,极易导致靶器官损害,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等严重疾病.目前,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亦有所突破.

    作者:唐发宽;林乐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正常和单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29例,按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分为5组,无狭窄组27例,轻度狭窄组30例(1%~49%),中度狭窄组19例(50%~69%),重度狭窄组34例(70%~99%)和闭塞组19例(100%),计算NLR,并进行比较.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高血压比例分别为37.04%、66.67%、73.68%、70.59%、63.16%,糖尿病比例分别为14.81%、33.33%、57.89%、41.18%、42.11%,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41%、30.00%、36.84%、55.88%、57.89%,NLR分别为1.46±0.42、1.73±0.45、2.37±0.82、2.41±0.82和2.75±1.3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1,P=0.001,P=0.000).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3.146,95%CI:1.919~5.340,P=0.000)和年龄(OR=1.682,95%CI:1.197~2.340,P=0.002)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具有相关性.

    作者:姜红;吴舰;魏光如;何洋;向雅娟;高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冠状动脉狭窄伴高血压患者降压对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与老年冠状动脉狭窄伴高血压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的变化特点和趋势.方法 选择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1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118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多支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3组入院时及降压治疗6个月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pTe、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LVEF等,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TpTe与降压治疗的关系.结果 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降压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随着病变支数增加,TpTe和TpTe/√RR明显延长,3组降压治疗6个月后TpTe和TpTe/√RR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多支病变组治疗6个月后LVEF明显升高[(54.7±5.4)% vs (51.9±4.2)%,P<0.05],LVEDD、LAD明显降低[(49.0±6.6)mm vs (51.3±9.0)mm,(33.5±5.5)mm vs (35.9±6.2)mm,P<0.05].结论 老年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可缩短TpTe水平,同时可以改善多支病变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胡慧英;李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于8月29日~9月2日首次在英国首都伦敦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发布了6个高血压临床试验,提出了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细胞型朊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全球大约有3500万患者,到2050年约有1亿1千500万患者[1].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成的老年斑和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特征和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终可引起患者死亡.Aβ主要是从淀粉样蛋白前体通过β和γ裂解酶水解而来,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可溶性的单体、可溶性的寡聚体、中间原纤丝或不可溶的纤维聚集物[2].

    作者:孙永安;衷弘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