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

潘晓华;刘国荣;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支架, 药物疗法, 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和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中远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程度>50%的颅内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86例,将3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的34例患者作为手术组,52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分析2组30 d、6、12、24和>24个月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94.74%.狭窄率从术前(87.15±7.43)%降至术后(11.32±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远期随访中,12个月、24个月和>24个月后随访同侧脑卒中发病率、总的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远期随访,血管内支架治疗预防同侧脑卒中及总血管事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作用的研究进展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信号通路,在调控心脏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PI3K在调控生理及病理生理刺激细胞反应过程中起重要角色.PTEN直接调控、抑制PI3K的表达,心脏中多种细胞均有PTEN表达,并调控细胞的生存、肥厚、收缩力、代谢及其机械应力等.PI3K/PTEN信号通路参与了广泛而多样的心脏疾病,如心肌肥厚及收缩功能、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缺血预适应.

    作者:王江友;李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Hcy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Hcy<16 μmol/L)40例,B组(16 μmol/L≤Hcy<30 μmol/L)40例,C组(Hcy≥30 μmol/L)40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比较.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MCI的发病率显著增高(50.0%和77.5% vs 25.0%,P<0.05),且C组MCI的发病率较B组增高(P<0.05).结论 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合并高Hcy血症将会增加MCI的发病率.

    作者:王晓楠;白小涓;王春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临床研究

    目的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法评价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我院年龄≥65岁的321例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201例,脑出血18例,其他脑血管病102例.以年龄分为低年龄组(65~74岁)152例,中年龄组(75~84岁)139例,高年龄组(≥85岁)30例.采用NRS2002进行营养评价,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采用横断面研究,比较分析不同脑血管病分类、不同年龄组及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营养状态.结果 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0.4%,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低于其他脑血管病患者(P<0.01).与低年龄组比较,中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营养风险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NIHSS评分>8分者营养状况低于NIHSS≤8分者(P<0.01).结论 NRS2002评定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尤其高龄、脑卒中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对老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应进行早期NRS2002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素杰;吴伟;翟飞;胡晨;薛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目的 明确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对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GE组、缺氧组、AGE+缺氧组、抑制剂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管样结构形成实验观察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5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和VEGF分泌水平显著提高.与AGE+缺氧组比较,抑制剂组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增强,ERK5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VEGF分泌水平增加.结论 AGE可抑制缺氧条件下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RK5的磷酸化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程锦;尹涛;沈明志;刘立栋;闫浩;张荣庆;喻秋?;王海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他汀序贯疗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和脂联素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他汀序贯疗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和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19例,将合并糖尿病患者61例分为对照1组32例和序贯治疗1组29例,ACS未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分为对照2组28例和序贯治疗2组30例;另选糖尿病患者31例为糖尿病对照组,正常体检者26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脂联素、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对照组脂联素明显降低,sVCAM-1、Lp-PLA2、PAPP-A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序贯治疗1组和序贯治疗2组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sVCAM-1、Lp-PLA2、PAPP-A明显降低(P<0.01).结论 他汀序贯疗法可明显提高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ACS患者的脂联素水平,降低其炎症标记物水平.ACS合并或未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序贯疗法后,对脂联素和血清炎症标记物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学勋;李健;郭俊杰;安毅;郭永芳;侯勃;张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钠尿肽前体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CHF患者133例为CHF组,另选正常体检者116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超声进行心脏功能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NT-proBN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F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Tei指数及NT-proBNP明显升高,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上升,LVEDD、LVESD、Tei指数以及NT-proBNP 明显升高(P<0.05),LVEF、LVFS及E/A比值明显降低(P<0.05).NT-proBNP与LVEF、LVFS、E/A比值呈负相关,与Tei指数、LVEDD、LVESD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F、LVFS、心功能分级和Tei指数是影响NT-proBNP的主要因素.结论 NT-proBNP升高与老年CHF患者心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邢莎莎;魏芳;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癫痫患者常见病因与临床特征的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1993~2012年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8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发病临床特点、临床结局等.结果 87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78.5±10.4)岁,年龄>75岁占73.6%.住院期间并发癫痫占73.6%,全身性发作占75.9%,部分性发作占12.6%,记录不详占11.5%.老年人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为脑血管病(42.5%),其余主要为代谢性疾病、颅内肿瘤、脑变性病和脑外伤等.所有患者中有47例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占54.0%,放电阳性率仅为6例,占12.8%,主要表现为背景和节律异常,弥漫或局限性慢波活动,散在性棘波、尖波等.结论 脑血管病为老年人癫痫的主要原因,全身性发作是主要的癫痫发作形式.老年癫痫患者行常规脑电图检查的比例并不高,且癫痫放电阳性率低.

    作者:王晓红;杨爱民;宋蕾;解恒革;吴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10437例住院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与常见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437例住院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发病率、住院天数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67.4% vs 32.6%),且各年龄段男性构成比明显大于女性(P<0.01).脑梗死、非外伤性脑出血、颅内动脉瘤3种常见脑血管病男性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65岁、56岁、48岁,小于女性67岁、58岁和51岁(P<0.01),仅颅内血管畸形男性中位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女性(30岁 vs 27岁,P<0.01).男性中位住院天数明显大于女性(P<0.01).男女性患者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颅内动脉瘤(9.7% vs 2.9%)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1.3% vs 18.8%)2种疾病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 脑血管病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与女性比较,男性患者患病率高,发病年龄偏小,平均住院时间长,个别病种死亡率高.

    作者:彭超英;孔令杰;林海丽;钱远宇;孟庆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B型利钠肽水平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9月~2012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93例,另选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非冠心病组)198例.观察2组血浆BNP、肾功能、血脂及心脏功能等指标,比较2组BNP水平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BNP、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内径及舒张功能指标明显升高(P<0.05,P<0.01).BNP水平与心脏结构、功能存在相关性,女性冠心病患者相关性更密切.结论 测定BNP水平可为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鹤智;周公哺;单海燕;韩璐璐;白小涓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95例丘脑出血临床分析

    丘脑出血是脑出血中常见的一个重要类型,临床表现严重、复杂,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95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治疗的疗效较满意.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赵青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穿孔反复出血成功救治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胸痛4个月,加重2 d于2011年3月15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高升至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口服卡托普利、盐酸地尔硫艹卓等,血压控制尚可.右肺癌史5年,因不能行手术切除曾行胸部放射治疗.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硝酸异山梨酯10 mg,3次/d,比索洛尔2.5 mg,1次/d,辛伐他汀20 mg,1次/晚.入院体检:心率76/min,呼吸19/min,血压160/89 mm Hg.

    作者:孙芳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的探讨及早期监测

    血管性因素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第2位原因,>6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其中四分之一在脑卒中后12个月之内终发展为痴呆[2].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痴呆.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作者:陈雪梅;方赟;丁晓婧;马莉;王东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碎裂QRS波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碎裂QRS(f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93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A组(<40分)28例,B组(40~80分)35例,C组(>80分)30例,分析fQRS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Gensini积分越高,其心电图中fQRS波出现的导联数目越多.与A组比较,B组、C组fQRS波导联数目增多(P<0.05,P<0.01);与B组比较,C组fQRS波导联数目增多(P<0.05).3组fQRS波出现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病变供血区域的符合率分别为78.57%、88.57%和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无创指标.

    作者:李昕;郜玲;石亚君;王晋丽;赵立朝;卢喜烈;陈韵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对兔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MSC组,VP组,稳定斑块(SP)组,每组10只.分别于细胞移植后3 d、1周、2周采集兔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10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侧颈总动脉分别行HE染色观察镜下病变,并测量纤维帽/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结果 SP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完整,纤维帽较厚,斑块内炎性细胞较少,未见斑块破裂.VP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表面覆盖较薄纤维帽,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可见破裂和(或)血栓形成.MSC组形态介于之间.MSC组和SP组纤维帽/脂核比值明显高于VP组(P<0.01).与VP组比较,MSC组各时间点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SP组比较,MSC组和VP组各时间点hs-CRP、TNF-α、IL-6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MSC可降低斑块不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增加抑炎因子及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王双双;杨升华;孔根现;薛峰;何薇;蒋知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间断性常压低氧后适应对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大鼠脑白质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断性常压低氧后适应(intermittent normobaric hypoxia postconditionning,INHP)对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大鼠脑白质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NHP1组和INHP2组,每组8只.Morris水迷宫用于评价大鼠的认知功能,Klüver-Barrera 染色用于评价脑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Iba-1抗体分别用于免疫标记脑白质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中髓鞘脱失、空泡形成,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与模型组比较,INHP1组大鼠参考记忆力较差、脑白质损伤较重,脑白质中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较多(P<0.05),而INHP2组大鼠参考记忆力较好、脑白质损伤较轻,脑白质中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较少(P<0.05).结论 延迟INHP可改善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脑白质损伤,而早期INHP是有害的.

    作者:李国青;孟然;任长虹;冯兴中;曹金强;李宁;马林;吉训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颅骨成形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颅骨成形术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和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AE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颅骨成形术患者107例,分析术后癫痫发作、AED预防性使用及术后早期癫痫发作者术后住院日及晚期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癫痫发作17例(15.9%),晚期癫痫发作19例(17.8%).自体颅骨成形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低于钛网成形术(P<0.05).术后未使用AED患者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为23.5%,术后使用AED发生率为2.6%(P<0.01).术后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未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P<0.01).结论 颅骨修补术后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高,早期癫痫发作可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并增加晚期癫痫发作的风险.预防使用AED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

    作者:梁树立;张绍辉;张军臣;查炜光;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刘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肢体失用症的研究进展

    肢体失用是执行随意、熟练动作的能力丧失,这种丧失虽不能归因于基本的感觉运动缺失,但它是临床上一种熟练且有目的性动作的运动障碍[1].它是在具有健全的肌力和完整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肢体不能顺利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丧失已获得的、熟练的正常运动能力.这种丧失不能用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震颤或舞蹈症等解释,它是皮质高级中枢的运动损害而不是初级水平的运动控制损害.临床上常伴有脑卒中和神经变性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2-4].按照运动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上采用广泛的Liepmann神经生理--心理学分类,将肢体失用分为2种不同类型,即观念运动性失用和观念性失用[5].观念运动性失用是指失用症患者不会使用工具,它包括手和手指的状态模仿,手势需要的表达,以及有目的使用的手势语.观念性失用是指失用症患者会使用工具,如用刀子切削或使用铅笔.通过临床观察,下肢观念运动性失用出现在大面积脑损害患者伴有严重的上肢观念运动性失用,并患有总体严重的手势失用[6].

    作者:李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神经系统表现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老年主动脉夹层(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方法 选择189例老年AD患者,其中A型105例,B型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9例患者中,54例(28.57%)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为头晕16例,占8.47%,其次晕厥14例,占7.41%,昏迷7例,占3.70%,一侧下肢感觉障碍6例,占3.17%,截瘫3例,占1.59%.12例诊断为脑梗死.与B型AD比较,A型AD患者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0.95% vs 13.10%,P<0.01),晕厥的发生显著高于B型患者(13.33% vs 0%,P<0.01).结论 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老年AD患者,尤其是A型患者,可能与脑缺血有关.

    作者:曹贵方;毕齐;曹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微小RNA-1慢病毒载体介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 通过微小RNA-1(microRNA-1,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探讨miR-1对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并进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构建表达miR-1慢病毒载体;将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MSC(MSCmiR-1)连续培养15 d,光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分别于0、4、6、15 d qRT-PCR检测miR-1、心肌相关基因锌指结构蛋白(GATA-4)、肌钙蛋白I(cTnI)、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cTnI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actin的表达.结果 原代大鼠MSC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98%以上细胞表达CD44和CD29,不足1%细胞表达CD45;成功构建miR-1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3×108 TU/μl;转导miR-1后,MSCmiR-1高表达心肌特异性相关基因GATA-4、α-actin、cTnI,并随时间逐渐增强,转染4 d免疫荧光检测可见cTnI在部分MSCmiR-1中表达,于15 d时表达强,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α-actin在MSCmiR-1中表达.结论 转导miR-1至大鼠MSC中可促使其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邓海燕;曾俊义;魏云峰;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婉;文通;张玉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在帕金森病早期就会出现,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睡眠障碍多被认为与年老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常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略.有研究报道,昼间过度思睡和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是发展成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表现,或可能成为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1].

    作者:黄静;张玉虎;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