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陈玉辉;李云霞;郭艳;管强

关键词: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 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对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I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进展型WI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主要原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的外周动脉疾病(PAD)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PAD广义上指除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疾病,包括颈动脉、四肢动脉和内脏动脉,其特点是动脉系统不能将富氧血液送达外周组织.狭义PAD则指临床上常见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我们着重讨论后者.PA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PAD患病率约18%,跛行患者7%.我国目前约有3000万PAD患者[1].虽大多数PAD患者无临床症状,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增加,PAD患者患冠心病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是无PAD患者的3~6倍,其10年内的死亡危险是非PAD患者的6倍.

    作者:樊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为假手术组1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CHF、并成功存活的3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非诺贝特组18只[非诺贝特150 mg/(kg·d)],干预10周.计算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肌线粒体损伤程度分级用Flameng评分,免疫印迹法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CAD)、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MCPT-1)蛋白表达,RT-PCR测PPARα、MCAD和MCPT-1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及-非诺贝特组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CVF和Flameng评分均升高(P<0.05);非诺贝特组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CVF和Flamen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心肌PPARα、MCPT-1、MCAD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非诺贝特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P<0.05).结论 非诺贝特通过增强脂肪酸氧化,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室重构,减轻心肌纤维化.

    作者:邬江涛;何燕;吴龙飞;钟国强;李醒三;王炎;陈卓宏;闭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频次及负荷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患者的期前收缩频次及负荷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PVC患者67例,根据期前收缩频次及负荷,采用四分位数间距法分为频次A组和负荷A组17例,频次B组和负荷B组17例,频次C组和负荷C组17例,频次D组和负荷D组16例;另选择无PVC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期前收缩频次及负荷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期前收缩频次C组、频次D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心肌重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期前收缩负荷C组LVIDD、负荷D组LVI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收缩末容积、每搏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5,P<0.01),LVEF明显降低(P<0.05).期前收缩负荷与左心室心肌重量、LVIDD、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415、r=0.426、r=0.269,P<0.05,P<0.01);期前收缩频次与LVEF呈负相关(r=-0.432,P<0.01),与LVIDD呈正相关(r=0.390,P<0.01).结论 期前收缩频次与PVC心脏结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相关,提示随着期前收缩频次增加其功能下降、左心室扩大;随着期前收缩负荷增大,左心室肥厚程度增加.

    作者:全美燕;华琦;任海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与3型糖尿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世界痴呆患者约为3560万,并以每20年翻1倍的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6570万,2050年达到1.154亿.痴呆患者中AD的比例为50%~75%[1].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可能与AD的高发病率具有相关性.有学者认为,AD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紊乱疾病,甚至称之为3型糖尿病.目前,AD公认的病理机制包括β淀粉样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氧化应激等,但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个结论也支持AD是神经内分泌疾病[2].目前认为,β淀粉样多肽寡聚体是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的神经毒性物质[3].充分理解AD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机制和3型糖尿病的新观点,可以为诊断和治疗AD提供新思路,为干预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许保磊;王蓉;张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关载脂蛋白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Ⅰ(apoA-Ⅰ)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又分为狭窄1组36例,狭窄2组33例,狭窄3组32例,狭窄4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C、TG、LDL-C、HDL-C、apoA-Ⅰ、apoB水平,比较2组及各狭窄组患者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apoB、apoB/apoA-Ⅰ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poA-Ⅰ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狭窄组血清apoB、apoA-Ⅰ、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B/apoA-Ⅰ、apoB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67,r=0.402,P<0.01),apoA-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197,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poB/apoA-Ⅰ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poB/apoA-Ⅰ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玉;张小雨;李晓红;王栋;常度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糖水平与循环微小RNA-92a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microRNA-92a,miR-92a)表达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将93例SAP患者分为A组:降糖治疗+空腹血糖(FPG)<7.0 mmol/L 18例,B组:降糖治疗+FPG≥7.0 mmol/L8例,C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1例,D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例.比较4组患者血糖水平与循环miR-92a表达的关系.结果 SAP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4.4%,降糖治疗后,仍有30.8%FPG≥7.0 mmol/L.A组与B组miR-92a是否>-0.1或>0.5水平的OR值分别为2.67或0.17,C组与D组OR值分别为0.36、0.48.A组miR-92a>-0.1的患者为88.9%,显著高于C组的41.0%(P<0.01).B组miR-92a>0.5的患者为75.0%,高于A组的33.3%(P>0.05).结论 单纯测定FPG诊断2型糖尿病漏诊率高.循环miR-92a有助于FPG<7.0 mmol/L的SAP合并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作者:王虹;刘伶;龚国平;李友琼;陆红梅;林英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热休克蛋白70-hom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hom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梗死和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和门诊的老年患者220例,按诊断分为脑梗死组105例和高血压组115例,脑梗死组又分为单纯组38例和合并组67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Hsp70-hom +2437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脑梗死组Hsp70-hom 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明显升高,分别达到70.48%和82.38%(OR=3.311,95%CI:2.078~4.359,P=0.000;OR=2.121,95%CI:1.271~3.325,P=0.003).与健康组比较,合并组、单纯组C与T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OR=1.193,95%CI:1.128~3.246,P<0.05;OR=2.312,95%CI:1.128~4.721,P<0.05).结论 Hsp70-hom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易感性有关,Hsp70-hom+2437位点基因型的检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何燕;魏云鸿;杨文慧;金醒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 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对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I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进展型WI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主要原因.

    作者: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陈玉辉;李云霞;郭艳;管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视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治

    1 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系统性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是常见和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还累及上肢或下肢等外周动脉.近年来,上肢或下肢动脉病变引起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程度高的重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我国是世界人口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年龄>60岁的人口比例将达到25%,我国人口老龄化呈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提速,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因此,老龄化导致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是重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将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医疗和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外周动脉疾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未来发生诸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其他血管病死亡的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能有效降低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重视并规范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治,对于降低我国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3].2011年AHA的外周动脉疾病指南,对2005年版指南进行了部分更新.现拟通过解析2011年AHA的外周动脉疾病指南重要更新之处,并结合我国外周动脉疾病的防治现状,进一步强调和规范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要点,为广大医师临床诊治外周动脉疾病提供参考与建议.

    作者:陶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 mm进行扩张,3 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刘庆文;刘西平;李萱;钟晓卫;李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踝肱指数高值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超声特点

    目的 分析踝肱指数(ABI)高值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超声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92例,根据ABI值分为:ABI高值组(23例,ABI> 1.3)、ABI正常组(39例,ABI 0.9~1.3)及ABI低值组(30例,ABI<0.9),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与ABI低值组比较,ABI高值组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闭塞率明显降低(63.3% vs 4.3%,P<0.05);ABI高值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强回声及小斑块病变(82.6%),并且,病变主要分布于下肢远端(44.4%).ABI正常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近端为主(81.8%).结论 ABI高值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特征与动脉内膜中层钙化的病变特征一致,表明ABI高值对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中层钙化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红;李小鹰;罗学胜;褚晓雯;陈穗;李琦;陈琳;王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体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影响

    目的 探讨睡眠体位对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组34例,非SAHS组19例.采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然睡眠过程及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状况进行全程描记.结果 53例患者中,有34例(64.2%)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0.与仰卧位比较,SAHS组左、右侧卧位患者的AHI明显降低,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P<0.05,P<0.01);且睡眠呼吸紊乱事件以阻塞型为主,仰卧位重(P<0.01);SAHS组患者自然睡眠状态下,AHI与侧卧位/仰卧位睡眠时间比值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 脑梗死后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高,仰卧位时加重,体位自我调节保护睡眠呼吸的功能减弱.

    作者:尉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及血管再生的研究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西地那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单纯缺血组)35只及局灶性脑缺血+西地那非组(西地那非组)35只.西地那非组在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模型再灌注后2h喂服西地那非3d.单纯缺血组和西地那非组在术后2h、1d、3d、5d、7d、10d和14d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海马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及梗死灶周围VEGF的吸光度值.结果 假手术组几乎无微管相关蛋白表达.与单纯缺血组比较,西地那非组7d、10 d、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5d、7d、10d、14 d微管相关蛋白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西地那非组3d、5d、7d、10d VEGF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西地那非能够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期神经及血管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范秉林;周东;田林郁;甘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9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0% vs 71.1%,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1.09±5.31)分 vs (16.73±5.57)分,P<0.05].结论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峻波;薛俊峰;姬馨彤;冯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及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aD模型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3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V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大鼠海马CA3-CA1区记录海马CA1区LTP,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NR1、NR2A、NR2B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和平均探索次数减少(P<0.05),大鼠海马CA1区LTP明显降低(P<0.05),CA1区NR1、NR2A、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P<0.05),海马CA1区NR1、NR2A、NR2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脑组织NR1、NR2A、NR2B蛋白的表达,促进LTP,进而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李君;钱涛;高维娟;唐敬龙;魏涛;张青山;黄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认知损害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认知损害特点.方法 选择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5例和年轻组45例,并2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测.结果 老年组在图形延迟回忆、连线A、词表学习3、数字倒背、符号数字试验中较非老年组成绩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立体图形、画钟表试验、图像记忆、摆积木、复杂图形描摹、复杂图形回忆、连线B、词表学习1、词表学习2、词表延迟回忆、词语再认、数字顺背、词语流畅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认知损害在一些认知易老化区域表现较年轻患者有更严重的损害.

    作者:张媛媛;王鲁宁;解恒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C反应蛋白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C反应蛋白(CRP)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30864和rs3093059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中国汉族IS患者158例为病例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者290例为对照组.基因分型用PCR-RFLP技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对IS发生的易感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CRP基因2个SNP位点rs1130864和rs3093059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rs1130864和rs3093059位点各单体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基因2个SNP位点rs1130864和rs3093059及其组成的单体型与中国汉族人群IS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旭;李晓峰;陈忠云;李婧;高永俊;赵晓丽;赵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共识D级病变患者的腔内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泛大西洋介入学会(TASC)Ⅱ-D级病变患者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我院收治并进行腔内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患者(64条下肢),对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成功进行腔内治疗58条下肢,技术成功率90.6%(58/64),其中单纯行球囊扩张10条下肢,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48条下肢.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0.0%(5/50),包括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力衰竭1例、造影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2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前与术后7d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1 vs 0.78±0.14,P<0.001).术后12、24个月分别随访50条和30条下肢,Ⅰ期通畅率分别为84.0%(42/50)和66.7%(20/30),Ⅱ期通畅率分别为88.0%(44/50)和76.7%(23/30),24个月保肢率为100%(30/30).结论 对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TASCⅡ-D级病变进行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保肢率高、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需继续观察.

    作者:王中华;赵树民;田磊;杨晓冬;陈学东;王世华;姜福亭;王育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现象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变化.方法 入选经降压治疗偶测血压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睡前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2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昼夜血压变化、血压晨峰值,并比较干预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 睡前缬沙坦80 mg干预2周后有61.6%患者血压恢复杓型曲线,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血压晨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3,P=0.003),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02),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04).结论 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减少血压晨峰现象,抑制RAAS的激活.

    作者:李芳;王峥;成静;夏俊芝;谭含璇;王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强化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择期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排除其他影响肾功能的原因,应用造影剂48~72 h后血清肌酐较原有基础水平升高25%或者绝对值升高44.2 μmol/L以上[1].老年冠心病患者肾脏储备及代偿功能差,且常合并多种疾病,极易发生CIN.因此,寻求有效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CIN发生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因其抗炎症、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等多重生物效应而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预防CIN的发生、合适的剂量及机制,目前仍存较大争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探讨择期PCI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CIN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和合适的剂量及可能的机制.

    作者:乔英;周小雨;李珊珊;李英;杨世诚;刘园园;刘晓罡;陈永利;付乃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