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腺苷超声心动图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李晓燕;陈国栋;梁春香;谈红;张红明;赵修义

关键词:腺苷,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心肌再灌注, 诊断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摘要:目的 探讨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ASE)与腺苷负荷99mTc心肌灌注显像(Ad-SPE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86例,同期行ASE和Ad-SPECT单项及联合试验,观察腺苷静脉滴注后心率、血压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62例,阴性24例.ASE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4%、79%和76%,Ad-SPECT分别为87%、62%和80%,ASE及Ad-SPECT的联合平行试验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63%和87%,联合系列试验分别为65%、88%和80%.联合平行试验的敏感性与各单项试验敏感性之间、联合系列试验的特异性与各单项试验特异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苷负荷试验安全、可靠,ASE及Ad-SPECT诊断冠心病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联合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11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12例具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至少1支主要分支管腔狭窄>50%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结果 112例患者中,46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41.1%),其中24例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2.2%),14例为冠状动脉2支病变(30.4%),8例为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17.4%).LVEF>40%的92例患者中,有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的仅为5例(5.4%);20例LVEF≤40%的患者中,则有3例(15.0%)为左主干病变或者3支病变.结论 冠心病为LBBB的第1位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单纯LBBB;诊断为冠心病的LBBB患者中以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为主,因此,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与LBBB没有直接关系.LBBB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左主干或者3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

    作者:李艳芳;师树田;胡著涛;柴栋木;张超;曹晓菁;曹芳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拉西地平和培哚普利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88例,男性6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0.5±2.8)岁,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未经治疗或中断降压治疗2周以上;(2)安慰剂导入期2周后舒张压在95~115 mm Hg(1 mm Hg=0.133 kPa);(3)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134 g/m2及女>110 g/m2.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及恶性高血压;(2)高血压心脏病以外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3)糖尿病;(4)肝肾功能异常;(5)电解质测定结果异常;(6)有一过性脑缺血或3个月内脑卒中史者.88例患者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44例)和培哚普利组(44例).

    作者:田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不同亚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不同亚型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TNF-α浓度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VCI-ND)患者44例(VCI-ND组)、血管性痴呆(VaD)患者50例(VaD组)、混合型血管性痴呆(VCI-Mixed)患者47例(VCI-Mixed组),另选同期社区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VaD组和VCI-Mixed组IL-1β和TNF-α浓度明显增高(P<0.05).与VCI-Mixed组比较,VCI-ND组和VaD组IL-6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炎性反应在VCI病理过程中广泛存在,以IL-1β和TNF-α增高为主要特征,而IL-6可能在缺乏阿尔茨海默病背景的VCI亚型中增高更为明显.

    作者:黄立宏;黄流清;李刚;赵忠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7月在许昌市人民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发病≤3 h,相邻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且具有动态演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患者60例(包括心源性休克4例,心脏骤停3例),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8)岁,随机分为常规组(24例)和替罗非班组(36例).常规组患者先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输完.

    作者:马林业;骆金玺;魏琦;郑焕成;李海亮;高传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8-羟基脱氧鸟嘌呤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 初步探讨氧化应激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8例,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32例)和无并发症组(4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TG、TC、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同期检测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8-OHdG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8-OHd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8±1.33)μg/L vs(0.72±0.93)μg/L,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血8-OHdG水平较无并发症组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1.37)μg/L vs(2.67±1.30)μg/L,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TG水平和病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8-OHdG水平与TG和病程呈正相关(P<0.05),而与TC、LDL-C、HDL-C及HbA1c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病程、血脂关系更密切,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氧化应激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叶小珍;杜宏;陈吉海;陈慧梅;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年6月~2008年8月就诊于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的急诊患者,共114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变化,肢体障碍等,CT检查可见基底节出血>30 ml,丘脑出血>20 ml,脑叶出血>50 ml.随机将患者分为微创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意识障碍按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评定,出血量按多氏公式计算.

    作者:熊舸;熊光仲;刘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于血液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体内代谢过程减弱引起的疾病.临床甲减的患病率为1%,女性较男性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上升.老年甲减是指年龄>60岁的甲减患者,但是对其确切的发病年龄在文献中并无准确的定义.其发生率女性一般为5%~20%,男性为3%~8%.老年甲减患者早期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嗜睡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多种疾病并存时,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抑郁症、老年性痴呆等,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误诊、漏诊、误治.

    作者:施冰;何冰娟;曹少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研究

    目的 利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比较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灰质体积.方法 选取aMCI患者9例(aMCI组)、轻度AD患者13例(AD组)和正常老年志愿者7例(对照组),经T2加权像排除颅内存在白质高密度信号,对其进行高分辨率三维T1加权像扫描,数据在参数统计软件包SPM5下进行头颅标准化、优化、分割和平滑等处理.结果 aMCI组的双侧颞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中央后回、海马旁回、右侧岛回和旁中央小叶等结构灰质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I组的双侧颞上回、齿状回、额上回、额中回、岛回,左侧楔前叶、中央后回、右侧颞中回、颞下回、额下回、顶上小叶和海马旁回等结构灰质体积大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能够发现aMCI患者颞、顶、额叶均存在一定程度萎缩,其萎缩程度与累及范围均介于正常老人与轻度AD之间.

    作者:林凯;王华丽;袁慧书;苏敏莹;于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清睾酮及雌二醇与老年男性痴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总睾酮(TT)、雌二醇(E2)与老年男性痴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111例男性老年人,将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28例作为正常组,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15例作为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50例作为AD组(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18和15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18例作为VaD组,检测TT和E2浓度.痴呆严重程度根据通用的临床痴呆评价量表评分.应用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x2检验方法分析TT、E2与AD和VaD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MCI组、正常组和轻度AD患者的TT和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组患者TT和E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随着认知损伤程度的加重,AD组患者TT呈下降趋势(Spearman's ρs=-0.4709,P<0.001),且TT低下患者的比例增多.VaD组、AD组、正常组3组间比较,TT和E2水平以及TT和E2低下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T下降与AD及其严重程度相关,血清E2下降与AD相关,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二者与VaD均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解恒革;王鲁宁;王晓红;张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往在发达国家的一些老年病逐渐在我国成为常见病,不仅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挑战,也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秦永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增殖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4只.干预组于手术前1周及术后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7和14天观察大鼠颈总动脉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和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减小.与损伤组比较,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明显减小(P<0.01);干预组7、14天PCNA,PAPP-A表达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PAPP-A的表达,减轻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为临床白藜芦醇抗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东伟;张清华;蒋知新;查政;袁向珍;高德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

    目的 建立和评价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单纯颈动脉狭窄组(狭窄组,8只)、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组(脑梗死组,30只).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激光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变化,脑梗死组大鼠应用4种神经行为学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在注射自体血栓时,与假手术组100%的血流量比较,脑梗死组大鼠脑血流量逐渐下降至36%,之后恢复到基础值的60%.狭窄组和脑梗死组大鼠颈动脉狭窄达到重度,其狭窄率、残存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总动脉PSV与颈内动脉PSV比值、阻力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脑梗死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术后1天达高峰.脑梗死组脑梗死灶多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脑梗死体积为(23.68±19.32)mm3.结论 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是可控的,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单的优点,符合临床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脑梗死.

    作者:吉训明;段丽芬;朱榆红;李淑婷;甘解华;凌峰;罗玉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尿激肽原酶联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人尿激肽原酶(尤端克林)联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200~300 mg/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U/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7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观察凝血功能、血压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在应用尤瑞克林治疗期间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血小板抑制剂能有效治疗脑梗死,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董珠;杨洪叶;才其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β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激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代培养的Wistar大鼠胸主动脉VSMC并分7组:5%FBS组(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组(A组)、NE+β1-AR阻断剂组(B组)、异丙肾上腺素(ISO)刺激组(C组)、ISO+β1-AR阻断剂组(D组)、NE+蛋白激酶A阻断剂组(E组),NE+蛋白激酶抑制剂组(F组).各组不同条件持续培养24 h后,以细胞划片法观察各组VSMC迁移距离的变化.另选VSMC加入10-4~10-7mol/L浓度NE刺激,观察其对细胞迁移效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C组VSMC迁移距离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D组迁移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NE浓度增加,VSMC迁移距离逐渐缩短,NE对于VSMC迁移的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F组VSMC相对迁移距离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β1-AR激动可抑制VSMC迁移,此过程不依赖蛋白激酶A的激活.

    作者:马晶;李黔;孙中翠;郑铭;赵玉生;王士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保护缺氧复氧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离子通道机制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保护作用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的关系.方法 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8组:溶媒组、缺氧复氧组、0.1 μmol/L吡格列酮组、1 μmol/L吡格列酮组、2 μmol/L吡格列酮组、2 μmol/L吡格列酮+30 μmol/L HMR-1098组、2 μmol/L吡格列酮+0.5mmol/L 5-羟基葵酸盐(5-HD)组、2 μmol/L吡格列酮+30 μmol/L HMR-1098+0.5 mmol/L 5-HD组.利用膜联蛋白-V与碘化丙啶双染法及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缺氧复氧组乳鼠心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经吡格列酮预处理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与0.1 μmol/L、1 μmol/L及2 μmol/L吡格列酮组比较,5-HD削弱吡格列酮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P<0.05),HMR-1098无作用(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可能介导了吡格列酮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浩;叶平;李宗斌;李泱;朱庆磊;王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探讨增龄对Wista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增龄对Wistar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45只分为4月龄组、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每组15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FFA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3组大鼠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4月龄组比较,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大鼠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P<0.01),24月龄组大鼠血清FFA明显高于4月龄组(P<0.01);与4月龄组比较,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大鼠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龄与胰岛素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空腹胰岛素和FFA均明显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加重.脂肪、肌肉和肝脏可能参与了增龄介导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杜英臻;谷昭艳;李春霖;刘瑜;马丽超;龚艳平;田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我们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凤华;刘庆萍;王辉;丁桂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人常见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及处理研究进展

    睡眠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和质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老年人睡眠障碍经常被医师忽视,失眠症状被伴随的躯体疾病掩盖.现对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和处理方法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引起医师对老年人睡眠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郭筱华;韩峭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检测分析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基础,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备受重视.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L)18在免疫反应调节中具有关键作用,介导了神经系统中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形成[1].我们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IL-18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云;唐任光;黄建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白蛋白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给予人血白蛋白治疗,对脑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脑水肿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生理盐水组(15只)和白蛋白组(15只),利用ELISA法分别在大鼠脑缺血6、24、48 h检测血清VE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表达的空间分布特点.脑切片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干湿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白蛋白组大鼠血清VEGF水平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VEGF表达主要在梗死区周围的神经元细胞质内.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和白蛋白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缺血早期给予白蛋白治疗后,VEGF高表达下调,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

    作者:苗雏;冯虹;李敏;姚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