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旭东;冀凤云;汪明慧;刘建辉;王英;邵莹晖
目的比较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比较150万单剂量尿激酶和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巴曲酶治疗发病6 h内脑梗死的效果.以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死亡率、改良Rankin评分(mRS)和巴塞尔指数(BI)作为主要终结指标,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NIHSS)变化作为次要终结指标,收录患者74例.分为A组(尿激酶组)26例,B组(巴曲酶常规剂量组)25例,C组(巴曲酶加大剂量及延长疗程组)23例.结果尿激酶和巴曲酶均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2h内尿激酶平均改善NIHSS较快,但是有波动,而巴曲酶效果较平缓而稳定.3个月时A、B、C各组的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26.9%,33.3%,28.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42.3%,41.7%,42.9%;6个月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50.0%,58.3%,47.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57.7%,66.7%,57.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6 h内给予尿激酶或者巴曲酶对3个月和6个月后终结指标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黄一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磁图(magnetocardiography,M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德国SQUID7通道非屏蔽心磁图仪,对90例60岁以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70%患者46例,冠脉病变<50%者4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MCG的检测.选择心脏复极过程,以每12ms为间隔作出ST-T间期的电流密度分布图,以每幅图分级的平均数(average classification of total maps,ACTM)、异常电流分布图占所有电流密度分布图的比率(ratio of abnormal maps,RAM)、每幅图异常电流所分布的部位这3个指标作为判断标准.结果(1)冠脉病变≥70%和冠脉病变<50%的患者,心肌复极期(ST-T段)中ACTM、RA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2)在方法学上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并结合临床,ACTM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59.1%.RAM的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61.4%.结论MCG是一种无创性的、敏感性较高的筛选诊断冠心病的新方法.
作者:杜萱;李菲卡;曹九妹;李嫣然;李英梅;沈越;袁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对其骨、钙代谢的影响.方法对发病3天以内入院的170例急性期老年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56例.分别于发病3天内及发病1年后测定血钙(Ca)、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尿羟脯氨酸(HOP)、尿肌酐(Cr).结果患者发病3天内血ALP(83.9±25.3)U/L,BGP(9.98±2.91)μg/L,Ca(2.36±0.15)mmol/L,PTH(25.2±14.8)ng/L,尿HOP/Cr(0.64±0.31);1年后患者血ALP(104.20±16.6)U/L,BGP(11.76±1.54)μg/L,Ca(2.48±0.16)mmol/L,PTH(37.0±15.7)ng/L,尿HOP/Cr(0.77±0.42).发病1年后患者血BGP、ALP,Ca,PTH及尿HOP/Cr比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钙代谢明显异常.
作者:解旭东;冀凤云;汪明慧;刘建辉;王英;邵莹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对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采集60岁以上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CI组,29例)和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ICH组,18例)血清标本,应用免疫竞争饱和法测定AGEs,用放射免疫分析非平衡法检测Aβ,同时与年龄匹配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CI组患者AGEs(13.55±1.00)mg/L,Aβ(1.43±0.24)μg/L;ICH组AGEs(12.45±1.03)mg/L,Aβ(1.42±0.13)μg/L;对照组AGEs(9.94±1.24)mg/L,Aβ(1.02±0.13)μg/L.CI组和ICH组两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I组AGEs显著高于ICH组(P<0.05),而CI组与ICH组Aβ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高浓度的AGEs和Aβ可能与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闫福岭;韩国玲;王雅琼;鲁国;张洁;管学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分4组:对照组,单纯bFGF组,单纯E2组,bFGF+E2组.用3H-Tdr掺入反映细胞DNA合成、3H-Proline掺入反映细胞的胶原合成状况;用Western Breeze检测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的蛋白表达及活性.结果bFGF使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增加18~23倍、胶原合成增加17~21倍、细胞数目增加18~22倍,E2可使bFGF的这些促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效应降低约50%.bFGF使VAF中ERK蛋白表达量增加350%,使ERK磷酸化蛋白表达量增加120%,E2使bFGF诱导的VAF中ERK蛋白表达量下降44%,ERK磷酸化蛋白表达量下降22%;E2使bFGF诱导的VAF中MKP-1的蛋白表达量增加154%.结论E2可抑制bFGF诱导的VAF增殖,其抑制VAF增殖与抑制VAF中ERK蛋白表达,降低ERK活性,促进MKP-1表达有关.
作者:胡飞雪;王庭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小板内存在L-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NO)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抗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导致血管扩张及血压下降.本实验目的是探讨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其血小板内L-Arg/NO系统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血栓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丽萍;刘国树;段留法;范英鲜;戴智云;李葭灰;石淑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国外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无心肌梗死患者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华;杨杰孚;张传宝;包承鑫;褚德发;钟优;李宏义;张瑞生;刘德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低渗性非离子造影剂对70岁以上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术前及术后第1、5、10天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及肌酐清除率(Ccr),观察38例在介入手术中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Iopromide)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造影前后患者的Ccr无显著差异.24小时内,Cr会轻度升高,5天后,则可恢复到造影前水平.对于造影前Cr提示肾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后,亦未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或原有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全部病例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对于70岁以上患者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李凡;李小鹰;刘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近期临床应用冠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术后,晚发的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关键词:coronary artery、sirolimus、paclitaxil、drug-elutistent、thrombosis,anuervsm、malapposition等,应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Med系统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电子期刊系统对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进行系统检索.对检索出的12个病例及本中心3例冠状动脉内置入DES后晚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病例汇总分析.结果共有15例患者,在DES(sirolimus和paclitaxel支架)术后出现晚发的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和(或)同时合并冠脉瘤样扩张、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malapposition).急性血栓发生时间:120~540天.9例患者在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4~15天发生;3例患者在DES置入部位出现明显冠脉瘤样扩张和(或)瘤腔内血栓形成;4例患者在DES发生急性血栓时、同时置入的6枚普通金属支架完全通畅.结论晚发的DES内急性血栓形成(≥6个月)、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明显的冠脉管壁瘤样扩张造成再次严重的心肌缺血或梗死.
作者:王禹;盖鲁粤;Sueselbeck T;Remppis A;杨庭树;陈练;刘宏斌;金琴花;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对二氧化碳(CO2)反应中脑血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方法同步监测6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呼吸、屏气和过度通气时的脑血流、动脉血压、呼出气体CO2分压,并计算临界关闭压(CCP)、脑循环阻力(R)和脑循环灌注压(CPP).结果屏气时平均动脉压(MABP)和CPP升高,CCP和R降低(P<0.05);过度通气则恰好相反(均P<0.05).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受MABP、CCP和R 3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在屏气和过度通气中各为29.1%、26.6%、44.3%和42.8%、33.4%、23.8%.结论脑血管对CO2反应的脑血流变化受动脉血压、CCP和R 3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脉血压和CCP对脑灌注压的调控非常重要.
作者:高庆春;陈秀梅;陈颖贤;黄如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体检者39例为对照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4例,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心功能Ⅰ级组33例,Ⅱ级组20例、Ⅲ级组16例、Ⅳ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CD3水平在对照组和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CD4水平从心功能Ⅰ级至Ⅳ级组逐渐降低,对照组及心功能Ⅰ级组与心功能Ⅲ级组、Ⅳ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Ⅱ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D8水平在心功能Ⅳ级组明显升高;CD4/CD8与CD4变化相一致,随心功能减退而降低.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随心功能减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调节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使心力衰竭患者获益.
作者:李艳芳;杨清;郭永和;王建龙;成万均;王艳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59例老年EH患者,其中32例单纯EH(高血压组)、27例EH合并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DM,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hs-CRP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血浆ADM及hs-CRP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心力衰竭组血浆hs-CRP、AD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在心力衰竭组和高血压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和高血压分级的患者随心功能衰竭加重和高血压级别的升高,血浆hs-CRP及ADM的浓度均有所升高;患者血浆hs-CRP浓度及ADM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浆ADM、hs-CRP合成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调节紊乱的特点,可以作为观察高血压、心力衰竭过程中心功能变化的指标.
作者:王瑞英;任军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24h动态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了解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敏感指数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种族差异.方法对新疆和田≥90岁的维吾尔族长寿老人110例(长寿老人组)系统调查,并抽样以65~70岁的当地维吾尔族老人122例(老人组)为对照,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水平.结果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组高血压患病率36.63%,与维吾尔族老人组无差别.维吾尔族长寿老人组体重指数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正常高限;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偏高与维吾尔族老人组无差别;多因素分析显示空腹血胰岛素敏感指数与维吾尔族长寿老人组收缩压呈正相关,与维吾尔族老年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两组老人空腹血胰岛素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代谢异常的相对延缓,可能构成了长寿的生化代谢的基础.
作者:赵志宏;程祖亨;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eroxisome prolf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早于1990年由Issemann和Green发现,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能被一类脂肪酸样化合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pp)激活,因而被命名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有三种亚型,即-α,-β(或δ)和-γ.它们各自的特异性配基及组织分布不同.本文主要综述了PPARγ及其激动剂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杨维;叶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经β淀粉样蛋白(Aβ)作用后海马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其意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分为浓度效应组和浓度效应对照组)、不同时间(分为时间效应组和时间效应对照组)Aβ1-40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的毒性,并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染色进行细胞死亡的检测.结果经5、10、20μmol/L Aβ1-40处理12 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胀亡率明显高于浓度效应对照组;给予10μmol/L Aβ1-40处理的条件下,经过6、12、24 h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胀亡率明显高于时间效应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Aβ1-40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并且诱导神经细胞死亡具有时间和剂量相关效应.
作者:王英;苗建亭;李柱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3岁,主因发热伴咳嗽、咳痰16天于2004年1月27日入院,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入院后给予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趋于平稳.同年11月行气管切开术.2005年1月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双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上消化道出血等病史.
作者:张璐;曹剑;李小鹰;朱平;樊瑾;李维;王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人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美国500万心衰患者有80%是老年人.心衰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在美国7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0%的人有心衰.虽然老年与心衰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目前为止,老年人的心衰还未被很好地研究,这个特殊人群通常被排除在大规模研究之外,而老年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具有其特殊性,应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人群.
作者:吴学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60岁以上有血糖升高倾向的87例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25例,糖耐量低减(IGT)组25例,糖尿病(DM)组37例,进行颈动脉超声及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NGT组、IGT组、DM组颈动脉内膜异常者分别为12例(48.0%)、18例(72.0%)、34例(91.1%);AS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例(8.0%)、6例(24.0%)、13例(35.1%),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负荷后2 h血糖是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血脂异常、高血糖是老年DM高危人群发生AS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春霖;金文胜;龚燕平;田慧;智光;潘长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管再生与侧支重构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健康杂种犬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单纯心肌梗死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TMR)组和bFGF组,每组6只.术后第8周,采用第八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计算机形态分析评价血管再生与侧支重构的变化.结果直接血管计数发现,bFGF组镜下总血管计数和直径≥50 μm的较大微血管数均高于TMR组和单纯心肌梗死组(P<0.001).bFGF组的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显色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均高于TMR组与单纯心肌梗死组(P<0.001);在TMR基础上在心肌内控制释放bFGF能使总血管数增加近30%,其中直径≥50μm的微血管数增加近60%.结论采用纤维蛋白胶在心肌内控制释放bFGF的血管再生治疗安全可行,能有效促进缺血心肌内的血管再生和侧支重构.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刘小青;曹林生;曾秋棠;朱向明;薛毅;王新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组老年颈、胸椎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病例临床诊疗情况的观察,就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胡继云;曹志刚;张希洲;马立银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