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华琦;李东宝

关键词:低钾血症, 心肌梗塞,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29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13.7%,下壁+后壁AMI的发生率低(10.4%),明显低于下后壁+右心室、前间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3 h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7.3%,明显高于发病时间>3 h者;低血钾组的CK、CK-MB和cTnI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8%)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5.8%).结论 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梗死时间、部位和面积相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多项实验室指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短期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2004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102例,男性54例,女性48例,年龄65(64.9±1.1)岁.急性心肌梗死(AMI)5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入选者均于入院12 h内取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随机血糖(ABG);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及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并留24h尿测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

    作者:苏静;秦明照;陈一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核素显像与灌注磁共振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PWI),了解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价值.方法 对33例TIA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A、B、C 3组,按双、单侧血管受累分为D、E组)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PW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TIA患者经上述3种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7.88%、84.85%和51.52%,经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与PWI、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与PWI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01,0.004).3种方法检出病变的阳性率与发病时间及血管受累情况有关.结论 对于TIA的诊断,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较PWI敏感.

    作者:何洁;许英路;翟勇;卢洁;张人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偏瘫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康复组44例).康复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简式Fugl-Meyer评定量(FMA)值、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实施规范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宗羡;李冬梅;何进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去势后性激素水平变化及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去势后性激素水平变化及对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 27例早期前列腺癌经手术去势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9例非前列腺癌老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雌激素(E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A)、纤溶酶原(PLG)活性、α2-抗纤溶酶(α2-PI)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二磷酸腺苷(ADP)活性、D-二聚体(DD)含量、血小板聚集率和黏附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抗原浓度.结果 研究组中患者TT、FT、E2水平显著降低,E2降低幅度小于TT,LH、FSH、FT/TT、E2/TT显著升高;PT、APTT显著缩短,Fib及DD含量显著增加,血小板聚集率、黏附率及ADP活性均显著升高,PLG、α2-PI活性显著增强,t-PA抗原含量及t-PA/PAI-1显著下降,PAI-1含量显著增加.AT-Ⅲ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去势后性激素比例严重失调;血小板活性及血液凝血活性显著增强,纤溶活性显著抑制,提示去势患者存在发生动脉硬化的高度危险性.

    作者:司全金;李小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12只杂种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治疗组于梗死心肌周围注射pc-DNA3-HGF基因1ml,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4、8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心功能、左心室重构指标.术后8周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Ⅰ、Ⅲ型胶原含量.结果 术后4周时,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显示左心室后壁厚度显著降低(P=0.04).HE染色可观察到治疗组梗死心肌周围毛细血管较对照组增多,而对照组瘢痕形成明显.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治疗组Ⅲ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Ⅰ/Ⅲ型胶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GF可能通过减少胶原的沉积及促进血管增生,减少心肌坏死及瘢痕形成,从而改善心功能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作者:李萍;杨庭树;梁丽玲;张华威;易军;苟朋;赵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调动内皮祖细胞修复动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调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修复大鼠颈总动脉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32只大鼠切除脾脏恢复两周后随机分为两组:VEGF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用2F的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建立动脉损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胎儿肝脏激酶-1+(fetalliver kinase,Flk-1+)的细胞比例.动脉损伤两周后取损伤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各组动脉修复的效果.结果 VEGF组Flk-1+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59±3.68)%vs(13.78±1.91)%,P<0.05].两组中相同数目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EPCs的数目,VEG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8.25±4.23)个vs(6.88±1.34)个,P<0.05].动脉损伤两周后,VEGF组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2.38±5.58)μmvs(76.38±5.48)μm,P<0.05].结论 VEGF具有调动EPCs修复大鼠颈总动脉损伤的作用.

    作者:徐明国;陶军;王洁梅;杨震;陈龙;涂昌;王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其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目的 调查北京城区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并探讨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现况研究.2334例老年人(年龄60~95岁;男性943例,女性1 391例)为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地区分层整群抽样样本,占万寿路地区老年人口的11.4%.MS的诊断标准为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 ATPⅢ)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标准.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定义为WHO-MONICA标准.结果 北京城区老年人群中MS患病率:NCEP标准为30.5%(男性17.6%,女性39.2%);IDF标准为46.3%(男性34.8%,女性54.1%).无论采用NCEP或IDF诊断标准,具有MS的人群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均明显增高约50%.在符合IDF标准而不符合NCEP标准的人群中(n=436,18.7%),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度亦有显著增高,其OR(95%CI)分别是1.65(1.31~2.09)和1.53(1.13~2.06).结论 MS在北京城市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女性)患病率较高.IDF标准比NCEP更适合评估和筛选中国MS中的心血管病危险人群.

    作者:何耀;封康;王洁;常青;姜勇;范利;李小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早期(发病48 h以内)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45例,于发病3天以上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通过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两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 早期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赵忠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浆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与脑出血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94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选择94例性别、年龄、居住地等与脑出血组匹配的非脑卒中者为对照组,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胱抑素C水平,按其水平由低到高将研究人群分为四等份,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四分位和脑出血组的关系,用相关检验分析胱抑素C水平与脑出血组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血浆胱抑素C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1.07±0.35)mg/Lvs(1.02±0.48)mg/L,P>0.05].胱抑素C与第1个四分位比较,第2、3、4个四分位的危害比和95%CI分别为1.58(0.59~4.19)、3.71(1.40~9.80)、2.64(1.01~6.91);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分别为0.145、0.288和0.378.结论 血浆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脑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吕家高;倪黎;严江涛;汪道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老年再发与初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再发心肌梗死与初发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理的差异.方法 对107例尸体解剖证实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分为再发梗死与初发梗死两组(再梗组56例,初发组51例),并进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再梗组平均年龄(78.7±9.8)岁大于初发组(72.2±10.4)岁(P=0.0012).再梗组糖尿病患者30例(53.6%)明显多于初发组12例(23.5%,P=0.0015).再梗组冠状动脉明显狭窄130支(60.7%,平均2.32支/例),明显多于初发组的84支(39.3%,平均1.65支/例,P=0.0047).再梗组双支以上明显狭窄共40例(71.4%),多于初发组的27例(52.9%,P=0.031).再梗组两个部位以上梗死41例(73.2%)多于初发组的27例(52.9%,P=0.0295).再梗组室壁瘤21例(37.5%)多于初发组的10例(19.6%,P=0.0416).心脏破裂再梗组7例(12.5%)少于初发组的15例(29.4%,P=0.0306).再梗组死亡原因以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为33例(58.9%),而初发组则为20例(39.2%,P=0.0417).结论 老年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特点可能为患病年龄更大,并发糖尿病者多,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常见,心肌梗死范围大,且易形成室壁瘤.

    作者:段留法;范利;叶平;王辅林;张丽萍;郑延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现HO-1在降低高血压、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韦任;曹剑;程友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眩晕的临床诊断

    1 概述眩晕与头晕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病率很高,国内统计65岁以上的发病率:男性为39%,女性达57%,与国外统计的一致.头晕(包括头昏)与眩晕是不同的.眩晕是空间的定位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人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反映的失真.眩晕患者具有周围环境或自身的运动幻觉,如:旋转、滚翻、倾倒、摇摆、上下浮沉,同时伴有平衡障碍等,与头晕不同,严格地说,头晕包括眩晕,而眩晕不能反过来说成头晕.

    作者:刘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29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13.7%,下壁+后壁AMI的发生率低(10.4%),明显低于下后壁+右心室、前间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3 h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7.3%,明显高于发病时间>3 h者;低血钾组的CK、CK-MB和cTnI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8%)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5.8%).结论 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梗死时间、部位和面积相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华琦;李东宝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因分型与临床分型是否有关.方法 回顾性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6例,分别在急性期行临床分型,和完善辅助检查后行病因分型,通过统计学处理了解二者是否相关.结果 早期的临床分型与病因分型有关(P=0.012),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中有44.12%的患者具有颅内大动脉的异常,而腔隙性梗死中病因为小动脉闭塞的占48.72%,未发现部分前循环梗死与病因的明确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分型能部分预示病因,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王新;范玉华;邢成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老年人癫癎

    既往对老年人癫癎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这一特殊群体放在总的成年人群中进行研究.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已显示老年人癫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在不断增加.随着社会进步,人的寿命也在延长,老年人的比例在增加,因此老年人患病的比例可能会继续增高.更重要的问题是老年人癫癎无论在病因、临床表现、共病情况、对治疗的反应及神经心理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对老年人癫癎已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治疗老年人癫癎的临床试验也开始起步,个别研究已经完成.深入的研究将不断改善我们临床医生对老年人癫癎特殊性的认识和提高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本研究将对老年人癫癎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简要讨论.

    作者:刘秀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断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0来年的研究证实:脑钠肽(BNP)主要由心脏分泌的脑钠肽前体(ProBNP)裂解生成,它参与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具有扩张血管、维护心功能、利钠利尿、遏制血管平滑肌生长等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在ProBNP裂解时产生的另一产物--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断(NT-ProBNP),具有与BNP相似的生理作用,并且在判断心功能不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度分层等方面更具优势.现将NT-ProBNP的生物学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在ACS中的临床价值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邴紫伊;朱平;陈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梗死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讨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 对1457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及并发症进行相关分析,并与脑梗死非死亡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脑梗死患者总病死率为2.68%,其中首次脑梗死的病死率1.10%,复发脑梗死的病死率9.3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复发性脑梗死病死率为初发脑梗死病死率的9倍.发病后2周内死亡占82.05%,死亡年龄65岁以上居多(占75.00%).脑梗死死亡者多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死亡前多有并发症(以肺部感染为主,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等2种或以上并发症,是脑梗死的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复发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并发症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并发症越多,脑梗死患者病死率越高.

    作者:边连防;伍爱民;宁方芹;陈晓红;李津;徐桂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血管因素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主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其次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两者的发病原因并不相同,AD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摄入过量铝、细胞骨架改变以及颅脑外伤等有关;VaD的病因则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一般认为,AD发病中没有血管性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甚至于把是否有脑血管病作为区分AD和VaD的要点[1].然而,近年来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60%~90%的AD患者也存在脑血管病样的病理学改变,并且近年来随着对A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AD发病中的血管因素与认知功能减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因此认清血管因素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会为我们认识和防治AD提供新的思维.

    作者:刘喆;梁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于梗死心肌的增殖分化情况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EPCs,免疫荧光法检测其CD34+、CD133+和Flk-1+的表达.将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在梗死心肌处植入DAPI标记的EPCs(实验组)或M 199培养液(对照组).移植后1周及4周,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并对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移植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梗死周边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培养获得EPCs,其表型为CD34+、CD133+和Flk-1+.植入梗死区的EP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组梗死心肌处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并且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移植后1周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移植后4周,实验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而移植后1周,两组大鼠超声检测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EPCs移植到梗死心肌大鼠缺血心肌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红祥;李宾公;邵诗颖;赵智刚;唐晓琼;邹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后观察脑钠肽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结果 卡维地洛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降低(P<0.05);卡维地洛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以及每分排血量明显增加(P<0.05,P<0.01);卡维地洛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脑钠肽的下降水平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LVEF:r=-0.86,P<0.01).结论 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抑制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功能;血浆脑钠肽水平可作为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香;李玉子;金恩泽;崔兰;关立克;金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