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后PC12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和核转录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魏东;万琪;李珂;刘学东;陈丹

关键词:氟桂利嗪, 再灌注损伤, PC12细胞, 细胞质, NF-κB
摘要: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C12细胞质Ca2+浓度的变化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在特制的装置中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建立研究所需要的细胞模型并施以氟桂利嗪进行干预(氟桂利嗪处理组),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质的Ca2+浓度,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NF-κB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氟桂利嗪处理组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细胞质Ca2+浓度和NF-κB的表达均有降低.结论氟桂利嗪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质PC12细胞Ca2+和NF-κB的上调,可能具有细胞保护性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的激活可能存在着Ca2+调控通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脑出血患者对氧磷酯酶1基因192位 Gln-Arg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基因192位Gln-Arg(Q/R192)多态性与老年脑出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对170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20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PON1Q/BR192基因多态性.结果在脑出血组中,PON1Q/R192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QQ12.4%、QR50.6%和RR37.1%.PON1Q/R19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脑出血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ON1Q/R19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脑出血不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肖志杰;赵水平;聂赛;谭利民;蒋波;吴军;李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将45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25例)和非老年组(2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22例分为老年对照组(12例)和非老年对照组(10例),入院时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制备DC.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和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中细胞因子浓度;分析CD86表达相关因素.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DC功能下降.与老年和非老年对照组比较,ACS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增多,抑炎细胞因子减少;CD86的表达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ACS时DC的激活与年龄无关.结论正常人DC功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老年ACS患者DC的功能亢进可能是ACS发病及预后不良的原因;低密度脂蛋白与DC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大主;Ranjit S;曾秋棠;田园;冯义柏;王祥;曹林生;郭和平;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变化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99例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和4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PON1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oxLDL水平.同时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PON1活性和oxLD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而血浆ox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冠心病组中的SAP、UAP和AMI患者,血清PON1活性依次下降,而oxLDL浓度依次升高.PON1活性与oxLD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的PON1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的减弱,使血浆oxLDL水平增加,这种改变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蒋兴亮;周京国;唐中;张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多肽,它是体内较强的促有丝分裂剂和化学诱导剂,与机体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各种损伤后修复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生长因子(如PDGF)的参与.我们着重综述近年来对PDGF及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功能.

    作者:杜娟;张微微;李远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与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点,并与同一个体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比较.方法收集我院老年尸体解剖病例15例.将所有病例之两侧股动脉、颈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连续取材,光镜下观察三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学、病变分布情况,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在老年患者中,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以晚期斑块尤其是复合病变为主,与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似.右股动脉的斑块检出率达93.3%.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比较,股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三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范围上无相关性.结论股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但在同一个体,不能用股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

    作者:杜瑞雪;范利;韦立新;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研究现状

    他汀类药物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慢性心力衰竭(CHF)防治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大量的研究已充分地证明,这类药物通过有效地降低血浆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所产生的这些临床疗效可能与其能稳定斑块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另外,这类药物还有许多独立于调脂作用外的其他潜在益处,包括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抗氧化作用、抑制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活性以及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有利调节等.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都可能对CHF防治有利.然而,CHF时应用这类药物也可能具有潜在的不良作用,包括心肌细胞内辅酶-Q10水平的降低,这可能进一步加剧CHF患者的氧化应急;此外,脂蛋白所提供的通过凝固和去除内毒素毒性而发挥的保护作用也可能因他汀类的调脂效应而丧失.因此,有必要对他汀类药物在CHF防治中的利弊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

    作者:赵水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后PC12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和核转录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C12细胞质Ca2+浓度的变化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PC12细胞在特制的装置中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建立研究所需要的细胞模型并施以氟桂利嗪进行干预(氟桂利嗪处理组),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质的Ca2+浓度,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NF-κB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氟桂利嗪处理组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细胞质Ca2+浓度和NF-κB的表达均有降低.结论氟桂利嗪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质PC12细胞Ca2+和NF-κB的上调,可能具有细胞保护性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的激活可能存在着Ca2+调控通路.

    作者:魏东;万琪;李珂;刘学东;陈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普罗布考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PCI前、后及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血清氧化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丙二醛和内皮指标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时普罗布考组小管腔直径和管腔净获得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2±0.7)mmvs(1.4±0.3)mm,P<0.05;(1.8±0.4)mm vs(0.9±0.2)mm,P<0.01)],再狭窄率明显下降(20.2%vs 40.0%,P<0.05);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丙二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381±0.08)mg/L vs(0.705±0.16)mg/L,P<0.01;(6.20±0.57)nmol/L vs(18.62±2.13)nmol/L,P<0.01)].结论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降低PCI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鹿庆华;盛林;蒋卫东;徐冬玲;郝林;董兆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重症侧脑室出血

    1资料与方法1998年7月~2003年10月,我科共收治老年高血压性重症侧脑室出血患者59例,入院后均行头颅CT确诊.所有患者的Glasgow昏迷评分均<8分,37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微创组)治疗,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60~76岁,平均68岁.发病48 h后入院5例,12~48 h入院3例,3~12h入院20例,3 h内入院9例.术前血压:200~270/110~140mm Hg(1 mm Hg=0.133 kPa)12例,150~200/90~109 mm Hg22例,血压正常3例.出血量:30~49ml 16例,50~69ml15例,70~96ml6例,平均(49±7.8)ml,绝大多数患者合并第三、四脑室积血.对照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62~82岁,平均67岁,出血量:30~49ml8例,50~69ml 5例,70~97ml 4例,平均(48±7.9)ml.两组发病后入院时间、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及Glasgow昏迷评分比较,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5例患者因分别有心、脑、肺的严重疾病史而不收入本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微创组:血压过高患者均用硝普钠将血压降至200/105mm Hg以下,CT下精确定位,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选患侧额角穿刺,血肿较大或两侧侧脑室出血者行两侧额角双针治疗,术后置管连续脑室外引流并用尿激酶(每次5万U)冲洗,1次/d,3~5 d后复查CT,残留血肿量明显减少者拔除引流管,置管引流者术后第2天开始,每2 d进行一次引流液细菌培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治疗后21 d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计算治疗有效率,分别计算微创组不同入院时间、术前血压及出血量各组的死亡率.所得数据分别采用x2检验.

    作者:韦英海;陈阳;欧阳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

    1临床资料与结果1.1一般资料收集1996~2003年在我科住院的9例老年低血糖症患者.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65~87(74.8±7.2)岁,8例患糖尿病,糖尿病病史15~30(18.5±5.9)年.低血糖症诊断标准:参照Whipple三联征确定;(1)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2.8 mmol/L;(3)输入糖后症状缓解.

    作者:胡小玲;杨文;王雷;于伟;刘玉辉;阳光;罗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进展

    具有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综合征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高.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在糖脂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PARs激动剂则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及稳定粥样斑块等方面阻止或延缓AS的发生.

    作者:贾滢;田慧;李春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源性硫化氢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作用和病理生理意义

    一氧化氮(NO)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内皮依赖舒张因子的化学本质,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细胞信号转导学说:第1,发现了非膜受体依赖信号转导机制的存在;第2,发现了小分子气体物质也可以成为细胞信使;第3,发现一向被认为是毒气的物质也有生理功能.随后,类似的毒性气体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氢(H2S),也被确定为内源性气体信使(Gasotransmitter)[1],NO和CO的生理作用和病理生理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这个气体信使家族的第3个成员H2S的生物学作用还鲜为人知,已有实验证实H2S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均有重要生理作用[1].我们就其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程友琴;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皮二尖瓣扩张术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二尖瓣狭窄

    目的探讨经皮经房间隔穿刺二尖瓣扩张治疗老年和老年前期患者二尖瓣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86例患者采用一步法经皮经房间隔穿刺球囊扩张治疗二尖瓣狭窄.手术前后分别记录右心房压、左心房压、肺动脉压,二尖瓣口面积,并进行手术后随防.结果86例患者中83例治疗成功,3例失败,其中1例为术中急性心包填塞,2例术后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术后即刻,左心房压、肺动脉压下降,二尖瓣口面积增加,心功能改善.42例患者随访(4.4±2.1)年,1例出现再狭窄,1例原因不明猝死,1例因二尖瓣反流行瓣膜置换术,其余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年龄≥50岁伴轻度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反流,瓣膜钙化或瓣下结构病变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可安全有效地施行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作者:江时森;李俭春;张启高;陈锐华;宫剑滨;徐军;彭永平;王立军;刘保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颅多普勒和P300检测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的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的意义.方法对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志愿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P300测试.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搏动指数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搏动指数与病程密切相关(r=0.49).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降低(P<0.01).糖尿病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与糖尿病病程长短和有无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TCD、P300检测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和大脑认知功能对临床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雄伟;王淑玲;牛俊英;姜涛;张红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FⅡ)G20210 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300例(脑卒中组)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无关的患者300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20210G→A变异的分析.结果FⅡ20210G→A变异,脑卒中组20210A纯合子为2例,20210GA杂合子为13例,对照组无20210A纯合子,20210GA杂合子为6例.脑卒中组FⅡ20210G→A突变率为5%,对照组突变率为2%,结果显示两组G20210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OR=3,95%CI:1.06~4.94.脑梗死组20210A纯合子为2例,20210GA杂合子11例,脑出血组20210GA杂合子为2例,无20210A纯合子.脑梗死组FⅡ基因20210G→A突变率为6.5%,脑出血组突变率为2%,脑梗死组20210A.基因频率为3.75%,脑出血20210A基因频率为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0210G→A突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Ⅱ20210位G→A的突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与脑出血关系不明显.

    作者:叶辉;邵娇梅;朱智慧;严江涛;蒋建刚;洪茂林;张苏明;汪道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行吲哚青绿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致过敏二例

    1临床资料例1,女性,80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d,于2002年3月来我院眼科就诊,视力检查:右眼0.3,左眼0.5,眼压:双眼14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晶体轻度混浊,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射消失,颞下有数个散在大小不等玻璃膜疣.初步诊断: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为进一步诊断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钠视网膜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造影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有糖尿病10年,无药物过敏史,无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按常规程序操作,先在前臂用吲哚青绿试验液做划痕皮试,20min后观察划痕处,无过敏反应,经肘前静脉缓慢注入1%荧光素钠稀释液5ml观察未见过敏反应,即刻注入25mg吲哚青绿粉剂加注射用水3ml溶解液和20%荧光素钠注射液3 ml混合快速推入,注射完后无不良反应.但造影进行至5 min 15 s时患者突然出现恶心胸闷,心前区不适,面色苍白,双腿瘫软,即刻平卧吸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0ml,肾上腺素1 mg,注射时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尿失禁,呼吸表浅25次/min,脉搏微弱96次/min.血压80~40mm Hg.用药10 min后病情逐渐平稳,意识恢复,面色转为红润,心率76次/min.给患者口服温开水,继续观察3 h血压,脉搏,呼吸直至正常.

    作者:王炜;崔霞;王兆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DNA合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分为不同浓度的Res组及对照组.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微量酶反应法检测细胞活性;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观察其对DNA合成的影响;HE染色,DNA梯带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本研究各浓度Res组VSMC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受抑制,VSMC凋亡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Res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VSM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DNA合成,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周志明;冯义柏;周玉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身高171 cm,体重55 kg.于2004年5月6日就诊.就诊前3.5 h于休息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当时搀扶下尚能行走,伴言语不清.病情逐渐进展,就诊前1 h已无法行走,上臂无法抬起.不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3年,未系统治疗,平时血压143~157/82~97 mm Hg(1 mm Hg=0.133 kPa).直肠癌病史2年,未手术,偶尔便血,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心脏病、糖尿病史.无消化道溃疡史.平时未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心脑血管病药物.体检:血压145/80 mm Hg,心率62次/min,律齐.轻度嗜睡,呼之即醒,混合性失语,体检不合作,颈软,克氏征阴性,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双眼右侧凝视麻痹,右鼻唇沟浅,余颅神经体检不合作,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可见自主活动,右侧肢体肌张力低,肌力0级,右侧肢体腱反射减弱,右侧Babinski征阳性.急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心电图正常;白细胞5.6×109/L,血小板185×109/L;凝血酶原时间12.4 s,参比血浆11.6 s,国际标准比率1.02,纤维蛋白原3.87g/L,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8 s.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定性诊断:脑梗死.于发病后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方案如下:5min内静脉推注rt-PA 8 mg,随后的55 min内静脉滴注rt-PA32 mg,总量共40mg.溶栓前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未用改善循环的治疗;溶栓后24h开始予阿司匹林300mg 1次/d.

    作者:鲁明;王力平;刘小璇;樊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KKAy小鼠心肌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糖尿病小鼠心肌的影响,以及补充叶酸对心肌病变的作用.方法24只KKAy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喂养高热量饮食(KA组)、高蛋氨酸饮食(KB组)以及高蛋氨酸加叶酸、维生素B12饮食(KC组).测定各组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结果饲养16周后,KB组血浆Hcy明显增高[(29.33±16.85对5.33±2.03)μmol/L,P<0.001],且心肌间质纤维化、钙化、小动脉管壁增厚、透明变性等病变加重,经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的KC组血浆Hcy降至正常(4.04±1.81)μmol/L,且心肌病变减轻.结论Hcy可以加重糖尿病小鼠的心肌病变,叶酸、维生素B12可以有效减缓这一病变进程.

    作者:史扬;范利;石怀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福辛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福辛普利对高血压的疗效已经有多个实验证实,但其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功能及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63例老年EH患者心功能和sICAM-1进行了检测并观察福辛普利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选自1999~2002年住院或门诊符合1999年WHO和国际高血压协会标准的EH患者63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年龄65~75(69±7.2)岁,高血压病程5~30年,其中1级高血压15例,2级42例,3级6例.所有受试者均停用降压药物1周.并测定血压、胸部X线、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浆sICAM-1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标: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A),计算E/A比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福辛普利[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96)卫药准字J-42号]10 mg/d,疗程均为12周,每2周定期在专科门诊常规随访1次.疗程结束时重复上述检查,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及血浆sICAM-1对比分析.

    作者:司良毅;陈洁;何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