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急性脑缺血时肺脏病理改变及内皮素-1含量变化

卢岩;宿英英;冯景阳;卢德宏

关键词:脑缺血, 内皮缩血管肽类,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摘要: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方法用栓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结扎对侧颈总动脉24h,观察脑与肺病理改变,以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结果脑缺血组光镜下观察可见右侧脑缺血区皮质神经元缺氧变性;肺泡隔增宽及中性粒细胞渗出.电镜下观察脑缺血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消失,板层体数量相对减少,结构破坏.脑缺血组血浆ET-1(185.87±32.16 pg/ml)明显增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呈增高趋势(38.11±10.0pg/ml).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肺脏病理改变,血浆ET-1含量明显增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死与血管活性物质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49例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2组,A组: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74例).B组:单纯高血压病组(7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NO、ET-1、Hcy值,颈动脉超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Hcy、ET-1生成增加,N0生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的发生A组较B组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Hcy加重了高血压对血管壁的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中N0生成减少,ET-1生成增加,斑块的形成增加,从而促进了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陈琦玲;王及华;孙宁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相关导联倒置T波正常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相关导联倒置T波正常化的意义.方法 74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Ⅰ组)、T波直立组(Ⅱ组).Ⅱ组又分为6个月内T波直立组(Ⅱa组)和12个月内T波直立组(Ⅱb组).测定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超声心动图检测梗死后1个月、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A峰)、E/A比值.结果Ⅱ组各项左室功能指标梗死后12个月明显改善(P<0.01);梗死后12个月Ⅰ、Ⅱ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Ⅱa、Ⅱb亚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正常化出现标志左室功能改善,且出现时间越早,慢性期左室功能指标改善越明显.

    作者:张玉平;李建军;刘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方法对1991~2000年间,在我国北京、上海、长沙3个城区共约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研究.结果干预社区冠心病事件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明显低于监测社区(71.3/10万).10年来干预社区和监测社区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但干预社区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监测社区.干预社区1996~2000年冠心病年平均发病率与1991~1995年相比上升了20.5%,而监测社区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62.0%.干预社区冠心病事件年平均死亡率为38.2/10万,明显低于监测社区(51.3/10万).1991~2000年干预社区和监测社区冠心病事件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但干预社区上升幅度低于监测社区.干预社区1996~2000年冠心病年平均死亡率与1991~1995年相比上升了13.7%,而监测社区上升了17.9%.3个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海低,长沙次之,北京高.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对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死亡率效果较显著.

    作者:黄茂盛;洪震;王文志;吴升平;杨期东;刘运海;江滨;曾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大型临床实验证实,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都显示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及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搭桥术的需求率,而二级预防实验均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3~6个月后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于ACS可使患者更早获益.

    作者:裴志勇;周书明;崔吉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营养因子3 mRNA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海马不同区域神经营养因子-3(NT-3)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用Smi山法制备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引物法标记NT-3 cD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NT-3 mRNA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结果前脑短暂缺血后,海马CAl、CA2、CA3区和齿状回NT-3 mRNA表达均一过性下降,并随再灌注进一步加重,尤以CAl区下降幅度明显,且持续时间长,此后各区逐渐恢复正常水平;CA4区NT-3 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各脑区、各时段NT-3 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后,NT-3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虔;于士柱;程焱;张天林;崔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脂康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70例血浆胆固醇水平大于5.72mmol/L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8例给予降血脂治疗,22例给予安慰剂,另10例无明显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患病组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及8周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查上肢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VEDR),超速离心法检查血液中脱落的内皮细胞及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病组VEDR明显受损,脱落的内皮细胞也明显增加,血浆vWf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4周VEDR即有改善的趋势,8周后明显改善(P<0.05),而上肢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性治疗前后未发生改变;治疗8周后脱落的内皮细胞也明显减少(P<0.05),vWf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安慰剂组未见任何变化.结论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可有效保护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内皮细胞.

    作者:吴永健;俞虹;李建荣;秦学文;杨跃进;陈纪林;陆宗良;寇文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脑卒中与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经被公认,长期、合理、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可明显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病率.但是,对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的治疗问题一直存在争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变化及其处理进行了广泛研究,认识开始趋于一致.

    作者:张艳;宿英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天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d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6 h以内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同一般脑出血患者.分析下列指标:一周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别、是否降压治疗与预后(分好转与恶化,后者包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的关系.结果将上述指标与预后做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一周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性别、出血部位以及是否降压治疗对预后有影响趋势.结论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很多,应全面考虑急性期血压的控制范围,以利于预后.

    作者:刘勇红;万琪;张光运;张志军;葛伟;薛福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成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齿状回神经的影响,并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4支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分裂细胞、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7、14、21 d时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速度.并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确定新生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速度在7~14 d时明显增加,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1 d时恢复正常水平.新生细胞大多迁移入颗粒细胞层,并分化为神经元.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可增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引起的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改变以及齿状回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作者:张志军;万琪;江文;王卫东;王洪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1984~2000年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O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448例PAOD患者应用PGE1治疗的效果,其中男性383例,女性65例,年龄43~89(61.4)岁.应用PGE1100~200μg静点一日一次.结果效果优良者302例(67.4%)、差者35例(7.8%)、无效30例(6.7%)、截肢68例(15.2%)和死亡13例(2.9%).结论PGE1是治疗PAOD效果良好的药物.

    作者:王征;赵文光;王嘉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均来自门诊和高干高知病房,年龄60~89(68.2±5.9)岁.男性45例,女性15例.患者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急性期脑卒中(<2周),严重痴呆,意识障碍,失语失认,合并心脑功能不全和有抑郁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者除外.

    作者:朱晓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对比研究

    为了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对1998年1月~2001年10月期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4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降纤酶组56例,年龄(68.39±11.55)岁,对照组58例,年龄(67.33±10.22)岁.发病时间在3 d以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头颅CT扫描排除脑出血,有出血倾向、脑卒中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均未入组.

    作者:曹方;梁恩信;刘宝珠;张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人脑卒中后认知损伤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设脑卒中组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106例患者均为2000年2月~2001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发病前无明确记忆及情感异常,住院治疗后神志清楚,无明显语言障碍,能配合量表检查的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60~76岁,平均66.6岁.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25例,中学48例,大专以上22例,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相同或相近的健康人作对照,共计85例.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或患者家属及本院部分退休人员.

    作者:陈士军;周联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头部轻度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日的观察颅脑降温治疗仪头部轻度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肿周围水肿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电子冰帽.观察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13.43±12.6)ml,(19.65±11.73)ml,(P<0.01).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和对照组Vm分别为(43.35±6.28)cm/s,(41.87±6.17)cm/s,(P<0.05);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Vm分别为(59.82±8.92)cm/s,(56.78±8.45)cm/s,(P<0.01).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64±14.31、24.69±13.23,(P<0.01).结论颅脑降温治疗仪使头部轻度低温能减轻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有利于血肿区Vm的恢复,改善临床神经缺损功能.

    作者:徐林新;李新立;张效东;吴秀芳;张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将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3.8%,特异性为79.2%,阳性预测值为73.2%,阴性预测值为71.2%,准确性为72%.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于3支及左主干病变敏感性高达100%,而对于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病变敏感性没有区别.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冠心病方面敏感性及特异性不高,但对左主干及3支病变的敏感性很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长琪;郝蓬;吴学思;社昕;张崟;马长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时肺脏病理改变及内皮素-1含量变化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1(ET-1)含量变化.方法用栓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结扎对侧颈总动脉24h,观察脑与肺病理改变,以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结果脑缺血组光镜下观察可见右侧脑缺血区皮质神经元缺氧变性;肺泡隔增宽及中性粒细胞渗出.电镜下观察脑缺血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断裂、消失,板层体数量相对减少,结构破坏.脑缺血组血浆ET-1(185.87±32.16 pg/ml)明显增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1含量呈增高趋势(38.11±10.0pg/ml).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肺脏病理改变,血浆ET-1含量明显增高.

    作者:卢岩;宿英英;冯景阳;卢德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62例老年男性患者,年龄60~82(71.3±8.5)岁,其中胖30例,非肥胖32例;高血压40例,正常血压22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受试者脱鞋、免冠,测量身高(m)和体重(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身高(kg/m2),BMI≥25视为超重或肥胖.数据用-x±s表示,两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F-q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邢宏义;詹浩;梅元武;魏桂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曾有学者研究使用健康细胞移植术取代损伤、坏死心肌细胞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比如将成纤维母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注射在心肌缺血区进行实验性治疗[1~3],取得了一定效果.骨髓内也存在大量具有分化功能的祖细胞.多能的骨髓祖细胞具有间质细胞的特性,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骨、肌肉、心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4~8].所以可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用于恢复损伤和坏死心肌以及形成新血管.我们就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性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高伟;王士雯;薛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心收缩功能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不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并可导致心肌肥厚、心室扩大.我们通过对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脏超声检查项目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冠心病与心功能衰竭、心室重构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者:黄聪;曹辉;秦永文;赵仙先;丁继军;郑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八例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它是由于胚胎心肌在发育过程中的障碍,肌小梁间隙持续存在,致冠状动脉系统和心腔产生异常通道.该病的发病率低,症状、体征都不典型,辅助检查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我们通过对8例老年冠状动脉瘘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史冬梅;周玉杰;张维君;何东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