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的随访研究

游利;盛正妍;陈瑾瑜;潘凌;陈琳;宋庆明;马珏蓉

关键词:骨钙素,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二膦酸盐类
摘要: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对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和1年随访后骨密度变化. 方法 78例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60~82岁,应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治疗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血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LP).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定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部位为1~4腰椎(L1-4)后前位和左侧全髋(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股骨干). 结果 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12个月后,血ICTP、BGP和BSALP分别下降45.8%和51.6%、32.0%和37.5%、35.3%和39.9%.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11.8%,股骨颈骨密度提高11.4%.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ICTP下降与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0.295,P<0.05和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2、0.333,P<0.05和P<0.01);血BGP与治疗后12个月LI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2、0.401,均为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7,0.284,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BSALP下降与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3、0.231,均为P<0.05),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8、0.317,均为P<0.01). 结论 骨转换标记物BGP、ICTP和BSALP早期变化可预测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1年后骨密度的变化.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指标对老年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疗效的评价

    目的 对评价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疗效的3种指标进行比较. 方法 吸人复方异丙托溴胺溶液前后对18例稳定期严重COPD患者行肺通气功能和肺容量测定,并采用呼气负压技术同步检测呼气流速受限(EFL). 结果 与安慰剂比较,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1)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FVC)百分比、深吸气量占预计值(IC)百分比显著改善,残气量占预计值(RV)百分比和功能残气量占预计值(FRC)百分比显著降低,肺总量占预计值(TLC)百分比无显著改变;Borg呼吸困难评分显著降低;5分法EFL评分无显著改变,呼吸方式无显著改变.IC、FEV,和5分法EFL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是(20.42±15.02)%、(10.98±7.28)%和(5.15±11.24).△IC与ABorg呈负相关(r=0.732,P<0.05),AFEVl与ABorg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r=0.343,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方法分析3种不同指标诊断呼吸困难的价值,结果表明,IC、FEV1和5分法EFL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0.681和0.557. 结论 与FEV1相比,IC评价严莺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剂疗效更为灵敏和准确,5分法EFL评分不宜作为评价严重COPD患者吸人支气管舒张剂疗效的指标.

    作者:陈瑞;陈荣昌;陈炼;郑劲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关注糖化血红蛋白及平均血糖在老年人糖尿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跃居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第4位.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7%以上,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增龄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公认,因此,应特别关注老年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作者:王冬环;张传宝;申子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机体清除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保护系统之一.健康人脑内GSF{含量丰富,细胞内GSFH含量中度减少时不会导致细胞死亡,但是会增加细胞对毒性物质的易感性[1].现已证实,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中GSH减少约50%,而且GSH的减少具有疾病和部位选择性,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早期生化指标[2,3].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体外原代培养的胎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加入一定比例的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脑脊液,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情况,另外加入不同浓度的GSH,观察其对PD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孔屏;陈欣;张明义;赵鹏;肖颖;张本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老年人鼻窦肿瘤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占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的21.7%~49.2%,以上颌窦癌多见,达60~80%,其中又以鳞状细胞癌多见,约占70%~80%[1].良性肿瘤主要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骨瘤和血管瘤.鼻腔和鼻窦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根治性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老年人术前并存疾病多,不能耐受此种术式常放弃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传统术式的应用呈明显下降趋势[2].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和鼻窦肿瘤老年患者62例,现将在鼻内镜辅助下鼻腔和鼻窦肿瘤切除手术与传统根治性手术进行对比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姜俊芝;赵中原;郭淑侠;王静;刘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肾脏是其主要的受累的靶器官之一[1].尿微量白蛋白常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受损或早期受损[2].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微量白蛋白不仅是检测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而且可反映血管的内皮功能[3],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4].我们对6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实验室检查和微量白蛋白检测,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边平达;林伟;李秀央;丁进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I)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老年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自由臂模式3D-PDI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的情况,并于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对3D-PD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进行分析. 结果 3D-PDI可直观显示狭窄区的立体形状,包括斑块大小、狭窄部位、血管腔大小及血流空间走行等征象.72例85条狭窄颈动脉,CDFI和3D-PD测得的内径狭窄率(分别为(49.2±0.7)oA和(52.3±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2士0.7)%和(59.3士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PDI和CDFI诊断颈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敏感性分别为88.9%、100.0%、100.0%和100.O%、70.4%、58.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3D-PDI对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好,准确性高,特异性较CDFI低. 结论 3D-PDI判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DSA检查的结果较吻合,町作为老年人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陈秀华;吴明晓;郭发金;韩秀婕;王川予;马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三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inated peptid,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和抗RA33抗体在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中的临床意义,探讨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EORA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检测69例EORA、73例风湿性多肌痛(PMR)和65例老年骨关节炎(0A)患者体内3种抗体水平,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AK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 结果 EORA患者3种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1%和94.3 0A、31.3%和91.5%、36.2%和95.4%,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抗体串联检测,EORA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MR组和OA组(均为P<0.05),3种抗体串联检测敏感性降低,但其特异性提高至100.0%,且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 结论 抗CCP抗体、AKA和抗RA33抗体在EORA患者中均可检出,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种抗体联合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3种抗体联合检测对EO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燕婕;胡丽华;徐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踝臂指数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ABI在人群筛检时的诊断界值. 方法 连续选取在上海同济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83例,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SA检查及ABI的测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特异性及似然比. 结果 在以DSA显示下肢动脉狭窄≥50%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时.ABI等于0.95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93.0%,特异性为85.0%,阳性似然比为8.81,阴性似然比为0.23.ROC曲线F面积为0.953(95%CI为0.920~0.985). 结论 ABI可以代替DSA识别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在我国人群中,可以考虑用ABI等于0.95作为筛检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界点.

    作者:李觉;乔永霞;孙英贤;郭晓铭;庞文跃;罗盈怡;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大鼠心脏α1-肾上腺素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mRNA水平的增龄改变

    目的 从受体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水平研究了心脏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亚型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亚型在大鼠增龄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别对3月龄(青年)、12月龄(中年)、18月龄(老年前期)和24月龄(老年)Wistar大鼠左心室的mRNA水平进行测定. 结果 α1A-AR随增龄逐渐F调,各年龄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6、0.29±0.06、0.23±0.03、0.12±0.04.α1D-AR在中年和老年前期下凋,各年龄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2±0.05、0.41±0.03、0.24±0.11、0.27±0.08.α1B-AR的表达未随增龄而变化.AT1 R在老年组出现明显上调,各年龄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0±0.14、0.58±0.12、0.68±0.10、1.09±0.14.AT2R的表达水平在增龄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 α1-AR哑型和ATR亚型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出现了明显改变,这可能是心脏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并且对维持衰老心脏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晓菁;李艳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1145例老年人肺癌临床分析

    总结我院1145例年龄65岁及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情况和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方美玉;黄建瑾;马胜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老年糖尿病并存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DM)并存冠心病(CHD)患者下肢动脉硬化和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将441例老年患者分为CHD组117例、DM组42例、DM并存CHD组(DM+CHD组)132例、无DM与CHD的对照组150例.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量仪测定下肢动脉硬化相关指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趾臂指数(TBI).用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房直径(LA)、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射血分数(EF)、EF斜率. 结果 DM+CHD组的baPWV较DM组和对照组增加[分别为(2012±354)与(1849±467)、(1863±347)cm/s,均为P<0.05];DM+CHD组ABI较其他3组降低[分别为(0.91±0.23)与(1.15±0.11)、(1.07±0.16)、(1.06±0.14)em/s,均为P<0.053;TBI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CHD组LA和LVPw与CHD组和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增高(P<0.05);DM+CHD组的FS和EF斜率较DM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DM+CHD组EF较其他3组降低(均为P<0.05).baPWV与FS、EF和EF斜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112、-0.151、-0.275,均为P<0.05);ABI与FS、EF和EF斜率呈正相关(r分别0.150、0.186、0.260,均为P<0.01);TBI与LA和LVPW呈负相关(r分别-0.158、-0.171,均为P<0.01),与FS、EF和EF斜率正相关(r分别0.163、0.197、0.243,均为P<0.01).结论 老年DM并存CHD患者下肢动脉硬化,心功能下降.baPWV、ABI、TBI的监测小仅直接反映了外周血管功能,同时与心功能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功能的状况.可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张英;郭妍;郭长青;程蕴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经验. 方法 对3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脑梗死组)与31例单纯DVT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方法均为制动3 d;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商品名:博璞青)0.4 ml(100 IU/kg),皮下注射,12 h皮下注射1次,用药14 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第10天加口服华法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为防止老年人发生出血,INR控制在2.0~2.5;并辅以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g/d,14 d. 结果 所有患肢水肿明显减轻,治愈及无效均为0,两组均无肺梗死.但脑梗死组发生脑出血4例,此4例年龄均大于80岁,出血发牛时间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7 d,及时停用抗凝药,给予降颅压,3例痊愈,1例因颅内大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对照组无死亡. 结论 对年龄大于80岁的急性脑梗死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应谨慎.

    作者:苏卫红;李放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对大鼠平滑肌祖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平滑肌祖细胞(SPC)和内皮祖细胞(EPC)增殖的影响,筛选新一代包被洗脱支架药物. 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纤维连接素包被培养板,加入小同浓度辛伐他汀(0.01~10.00μmol/L)培养6~48 h后,平滑肌肌动脉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S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结合的植物凝集素(FITC-UEA-I)和DiI结合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 结果 辛伐他汀显著抑制骨髓源SPC增殖,0.01μmol/L辛伐他汀作用24 h,SPC数量减少了(5.8±3.1)%(对照组与0.01μmol/L辛伐他汀组分别为4070±184与3833±126,P<0.05).辛伐他汀可促进EPC增殖,其促进作用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1.00μmol/L辛伐他汀作用24 h EPC数量增加(2.0±0.1)倍(对照组与1 μmol/L辛伐他汀组分别为1249±146与3762±138,P<0.01). 结论 辛伐他汀抑制SPC增殖,促进EPC增殖,局部应用有抑制再狭窄和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可能.

    作者:张坡;黄岚;宋明宝;崔斌;周音频;赵晓晖;尹阳光;朱光旭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关于本刊使用网上投稿和审稿系统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其防治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性的、主要的、不断增长的骨骼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东北五大区对5593名40岁以上汉族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6.1%,男性11.2%,女性19.9%.骨质疏松及其严重后果--骨折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

    作者:夏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一、阿尔茨海默病(AD)的概述AD主要特征是记忆损失和日常行为能力的丧失、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病程为5~10年左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全世界已有1700~2000万患者,科学家指出,如果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2025年全球预计将有2200万AD患者,到2050年患者人数将达4500万.

    作者:尹秀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对骨转换标记物的影响和1年随访后骨密度变化. 方法 78例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60~82岁,应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治疗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血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LP).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定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部位为1~4腰椎(L1-4)后前位和左侧全髋(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股骨干). 结果 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12个月后,血ICTP、BGP和BSALP分别下降45.8%和51.6%、32.0%和37.5%、35.3%和39.9%.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11.8%,股骨颈骨密度提高11.4%.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ICTP下降与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0.295,P<0.05和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2、0.333,P<0.05和P<0.01);血BGP与治疗后12个月LI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2、0.401,均为P<0.01),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77,0.284,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血BSALP下降与治疗后12个月L1-4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3、0.231,均为P<0.05),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骨密度提高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8、0.317,均为P<0.01). 结论 骨转换标记物BGP、ICTP和BSALP早期变化可预测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1年后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游利;盛正妍;陈瑾瑜;潘凌;陈琳;宋庆明;马珏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基底神经节代谢物的质子磁共振波谱增龄变化

    目的 探讨基底神经节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Cho/Cr浓度比值的增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20~87岁健康志愿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分为20~40岁、41~59岁和60~87岁者三组,采用磁共振波谱的二维化学位移成像(2D chemical shift imaging,2D CSI)技术检测其大脑双侧豆状核,丘脑及尾状核的代谢物浓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基底神经节代谢物NAA/Cho、NAA/Cr、Cho/Cr浓度比值的变化.结果 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的NAA/Cho比值及双侧丘脑、右豆状核的NAA/Cr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双豆状核的Cho/Cr比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不同年龄组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康人的基底神经节代谢物浓度,随其年龄增长而发牛规律性变化,二维化学位移成像是一种检测基底神经节代谢物浓度的无创伤性的方法,是检测正常脑的生理性和病变脑的病理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谭长连;罗学港;蹇在金;卓尚丕;贺忠;袁术文;司徒卫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70岁及以上喉癌患者的喉功能保全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老年喉癌患者行喉功能保全手术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136例原发喉癌患者,行声带切除34例,垂直半喉切除28例,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24例,喉3/4切除15例,次全喉切除29例,全喉切除环咽吻合术6例.T3-4期病灶切除后多采用颈部肌皮瓣修复.术后可在气管套管外放置麻醉气囊,练习进食.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1周均恢复发音功能,92例拔除气管套管.45例有不同程度呛咳,经过吞咽练习后好转,1例失败.围手术期无死亡.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和68.5%. 结论 对70岁以上老年喉癌患者,术前评估准确、术式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行喉功能保全.

    作者:戴嵩;孙兴和;吕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符合中国国情自1997年我国提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至今已10余年.近10~20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的人群监测结果证实,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第l位的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病的特点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作者:寇文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