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并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与策略

肖海鹏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 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治疗与控制, 糖尿病肾病, 视网膜病变, 发生和发展, 中山大学, 心血管病, 非糖尿病, 脑卒中, 患病率, 并存症, 资料, 住院, 致死, 致残, 应用, 医院
摘要: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存症,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可高达20%~60%为非糖尿病者的2~3倍.美国NIH的资料显示,约73%的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 Hg或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作者曾统计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9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高血压的有482例,占28.5%.糖尿病患者并存高血压,将会加速心血管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常因此而致残、致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糖尿病并存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我院2001~2002年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根据肌电图检查有周围神经病变83例为DPN组,其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60~75岁,平均(68.6±6.6)岁,病程(10.3±6.5)年,体质指数(23.9±3.59)kg/m2;无周围神经病变的52例为无神经病变组,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60~76岁,平均(68.4±6.7)岁,病程(9.0±5.9)年,体质指数(24.9±3.9)kg/m2;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体质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标准.糖尿病视网病变,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1985年制订标准.糖尿病肾病诊断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参考Mogensen分期标准[1].高血压诊断符合1993年WHO高血压定义.冠心病诊断根据病史、心电图改变、冠脉造影.动脉硬化症根据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诊断.糖尿病足根据临床表现和专科医生诊断.

    作者:谷剑秋;张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7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选择性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共施行白内障手术520例(609眼),其中老年白内障患者119例(127只眼),男性64例(64眼),女性55例(63眼),年龄75~94岁,平均(80.4±5.3)岁.2.方法:根据术中晶状体核的硬度,将患者分为超声乳化组:78只眼行超声乳化术;非超声乳化组:49只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两组患者视力范围:手动~0.1,差异无显著性.晶状体核硬度按Emery和Little分级标准[1]分级:Ⅱ级2眼,Ⅲ级70眼,Ⅳ级51眼,Ⅴ级4眼.两组患者均伴全身性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分别于术后第1天、1周、1和3个月随诊记录.

    作者:崔龙江;陈玉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所起的作用,旨在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PD模型,并给予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通过测试大鼠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和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结果 (1)L-NNA明显减少大鼠旋转行为;(2) L-NNA使黑质损毁侧TH阳性神经元[(59.9±9.0)个]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4.0±6.8)个],差异有显著性;(3)双侧纹状体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NO可能介导6-羟基多巴胺(6-OHD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作用,nNOS阳性神经元可能对其具有抵抗作用,NOS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永波;王乔树;郭春妮;马爱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糖尿病并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与策略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存症,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可高达20%~60%为非糖尿病者的2~3倍.美国NIH的资料显示,约73%的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 Hg或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作者曾统计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9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高血压的有482例,占28.5%.糖尿病患者并存高血压,将会加速心血管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常因此而致残、致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糖尿病并存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

    作者:肖海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形成已得到证实,但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的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近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9年Tobia较早将骨细胞凋亡概念引入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细胞异常凋亡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骨细胞凋亡也成为骨质疏松研究的热点[1].有资料显示骨量的保持不仅取决于破骨细胞吸收功能和成骨细胞成骨功能,还取决于凋亡对两种细胞寿命长短的改变[2].因此绝经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异常凋亡即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寿命改变是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又一重要机制.近年来有关骨局部因子对骨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骨局部因子的改变来实现的,同时也初步阐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为雌激素水平降低、骨局部因子改变、骨细胞凋亡异常.现将绝经后骨细胞凋亡及骨局部因子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谢肇;李起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能聚焦超声定位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63例临床分析

    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我们采用高能聚焦超声定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63例为已确诊的BPH患者,年龄62~90岁,平均75.5岁.其中并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为麻醉及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44例.63例均有明显排尿梗阻症状,15例发生尿潴留,5例已行膀胱造瘘.

    作者:陈力强;陈业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的外科处理原则

    老年患者手术前后处理较非老年人更为复杂,虽然年龄本身不是手术的禁忌症,但是由于老年外科患者的特殊性,其手术前后全面的检查、正确的判断、决策及适当的处理作为老年医学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韦军民;乔江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隔绝术后谵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隔绝术后谵妄的病因、危害、预防和治疗. 方法对138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发生谵妄56例(40.6%).与无谵妄患者(82例)相比,谵妄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分别为(8.2±2.6)和(23.3±6.8)d,P<0.01],严重心肺并发症发生率高[分别为3例(3.7%)和17例(30.4%),P<0.005],病死率高[分别为0例(0%)和3例(5.4%),P<0.05];采用心理、吸氧、药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处理,显著减少了术后谵妄的发生,改善了术后谵妄的预后,与未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比较,术后谵妄患病例数减少[分别为42例(48.8%)和14例(26.9%), P<0.025], 谵妄患者的严重心肺并发症率降低[分别为16例(38.1%)和1例(7.1%),P<0.05],病死率降低[分别为3例(7.1%)和0例(0%),P<0.05]. 结论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隔绝术后谵妄是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综合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余维平;景在平;赵珺;赵志青;包俊敏;冯翔;陆清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血清瘦素、抵抗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神经肽的水平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清瘦素(Lep)、抵抗素(Res)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肽Y(NPY)的水平,及与其他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老年人之间的差异. 方法对ISH组28例、全期型高血压(SDH)组26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25例及老年健康对照组21例,采用酶免疫法检测血清Lep、Res,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Hcy、NPY,同时检测受试者体质指数(BMI)和体内脂肪(BF)百分比. 结果 ISH组、SDH组、IDH组血清Lep[(13.18±1.66)μg/L、(11.91±2.16)μg/L、(10.88±2.31)μg/L]、Res[(31.2±10.3)μg/L、(26.3±8.91)μg/L、(24.2±5.66)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71±1.28)μg/L和(19.8±7.21)μg/L,P<0.05或P<0.01],ISH组显著高于SDH、IDH组(P<0.05,P<0.01);3个不同类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Hcy、NPY较对照组增高(P<0.01,P <0.05),而老年ISH组又较SDH、IDH组增高(P<0.01);老年ISH组平均年龄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P <0.01),老年SDH组较IDH组、对照组也增高(P<0.05, P<0.01);老年ISH组BMI也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P<0.05,P<0.01),而且SDH组较老年健康组显著增高(P<0.05).ISH患者 BF百分比与IDH组、老年健康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收缩压与Lep、NPY呈正相关(γ=0.256,P <0.05;γ=0.374,P<0.01). 结论 Lep、Res、Hcy及NPY与老年人高血压发病,尤其是老年ISH的发病有关,控制患者血清Lep、Res、血浆Hcy及NPY浓度对预防老年高血压,尤其是ISH的发生或发展可能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浩;崔玲;刘芳;徐立然;刘方州;侯留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卡托普利和厄贝沙坦对单核细胞炎性反应影响的比较

    目的对具有多系统保护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厄贝沙坦对单核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进行培养,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在单核细胞中的活化过程. 结果卡托普利(40 mg/L)和厄贝沙坦(5 mg/L)对单核细胞TNF-α的合成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分别抑制53%和45%),卡托普利的作用略强于厄贝沙坦,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卡托普利和厄贝沙坦均能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单核细胞NF-κB的活化(P<0.05),表明这两种药物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来实现的. 结论 ARB类药物厄贝沙坦和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表明ARB类药物可以和ACEI类药物一样被应用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ACEI类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作者:李凝旭;李艳;李庚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物因子(PDGF)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GF mRNA在大鼠SAH后DCVS脑组织中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正常对照及SAH后30 min PDGF mRNA的转录表达水平均很低,注血3 d后PDGF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较正常对照增强(P<0.01),以血管为强;注血7 d后PDGF mRNA转录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仍以血管为强,次为海马、皮质及基底节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注血3 d后在皮质、海马、基底节、室管膜、血管均可见PDGF-B 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注血7 d后海马CA1、CA2、CA3及齿状回神经细胞染色为强阳性,皮质、基底节阳性细胞数增多,阳性染色深度增强.各部位血管,特别是脑底部大动脉明显增生,管壁增厚,PDGF-B强阳性反应.免疫组化结果经图像分析,注血3 d后和7 d后PDGF-B阳性染色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注血30 min组(P<0.01),海马及血管亦高于皮质、基底节. 结论 PDGF mRNA转录和PDGF-B蛋白表达增强与SAH后DCVS的血管增生性变化有关,可能是SAH后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原因之一.

    作者:吴军;张海鸥;周春奎;饶明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β -455G/A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高血压及其缺血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10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1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及10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β-Fg -455G/A基因多态性,比浊法测定血浆Fg水平. 结果血浆Fg水平在脑卒中组(3.45 g/L)显著高于高血压组(3.12 g/L)和对照组(2.95 g/L,P<0.01).各组内A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GG基因型者(对照组:3.25对2.87 g/L;高血压组:3.44对2.97 g/L;脑卒中组:3.76对3.18 g/L,P<0.05或0.01),且更易受吸烟等环境因素影响.β-Fg-455G/A基因多态性分布在高血压组、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组(0.267)显著高于对照组(0.167,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此突变位点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正常纯合子高血压者的1.526倍. 结论β-Fg -455G/A基因多态性中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作者:孙慧;路方红;田奇;吴凡;赵颖馨;张大鹏;商青;张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比索洛尔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CHF)已由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药物治疗(正性肌力药物)转为拮抗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是肾素-血管紧张素和交感神经系统[1].我们应用新型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商品名:博苏,北京四环制药厂)治疗老年人CHF,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武铁峰;王春田;刘小波;王义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N-乙酰化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胃肠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N-乙酰化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胃肠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检测NAT1基因多态性,14C尿素呼气试验和外周血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结果老年胃腺癌组与老年对照组含NAT1*10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28.6%,其差异无显著性,胃腺癌组不同分化程度、部位及临床分期分别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含NAT1*10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含NAT1*10的基因型在HP阳性胃腺癌组中的频率(45.7%)显著高于HP阳性对照组(26.1%,P<0.05);在大肠腺癌组、老年人远端大肠腺癌及中分化腺癌中的频率分别为43.2%、46.9%及48.4%,均显著高于老年对照组(P<0.05). 结论含NAT1*10的基因型与老年人胃腺癌的易感性无关,与肿瘤发生部位、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等均无关联,与老年大肠腺癌的易感性有关,肿瘤多位于大肠远端,以中分化腺癌多见.含NAT1*10的基因型可提高HP感染的老年人患胃腺癌的危险性.

    作者: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心脏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患者男性,60岁.因癫痫发作于2003年3月1日就诊于外院.头部CT示右额颞占位性病变,拟行手术.3月13日出现胸闷、憋气,心电图提示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加重.3月15日转入我院,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0~40次/min,急诊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渐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欠清,导致起搏器电极脱落.查体:一般情况可.神志欠清,查体欠合作.双肺清,心率40次/min.颈抵抗明显,克氏征阳性.患者既往体健,无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考虑其颅内占位病变有发展,遂再次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并于3月17日行右颞顶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右额颞顶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分化,B细胞来源.术后患者心电监测仍提示为间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2003年3月20日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

    作者:李明;侯秀玉;肖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并对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A1298C基因多态性、蛋氨酸合成酶(MS)A2756G基因多态性与Hcy水平及冠心病的关系进行探讨. 方法 177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129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48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对照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Hcy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MTHFR A1298C、MS A2756G基因多态性. 结果冠心病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2±8.6)对(12.7±5.0)μmol/L,P<0.01].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CC纯合子和AC杂合子血Hcy水平均显著低于AA野生型[(9.1±2.5)、(13.5±6.6)对(16.0±8.3)μmol/L,P<0.01],CC纯合子和AC杂合子间血Hcy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MTHFR 1298CC纯合子在冠心病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对14.6%,P<0.05).MS A2756G基因多态性GG+AG基因型血Hcy水平显著低于AA野生型[(12.8±6.5)对(15.6±8.1)μmol/L,P<0.05],MS 2756GG+AG基因型在冠心病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对20.8%,P<0.05). 结论本研究入选的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患者血Hcy水平升高.MTHFR 1298CC基因型及MS 2756 GG +AG基因型与低血Hcy水平相关,它们可能会通过降低血Hcy水平而减少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季福绥;范海荣;孙福成;何青;王抒;许锋;夏永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补体受体2型的表达

    目的探讨补体受体2型(CR2)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研究组为19例AD患者的海马、颞叶脑组织,对照组为8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海马、颞叶脑组织.以单克隆和多克隆抗CR2抗体为一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蛋白印迹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CR2表达情况的研究. 结果 AD患者海马、颞叶脑组织中的特异性病变组织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有CR2表达. 结论 CR2在引起AD患者脑组织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作用.

    作者:张祥建;Patrick.L.McGeer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阻止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机制

    目的了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RLX)阻止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机制.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进行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药物RLX治疗,观察其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光镜、电镜及骨密度(BMD)等各种指标的影响. 方法用3月龄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卵巢未切除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RLX治疗组,5个月后处死,检测股骨、腰椎及全身BMD、子宫重量、骨形态. 结果卵巢切除组经RLX治疗3个月后腰椎、股骨、全身BMD增加35%、40%、21%,分别为(0.256±0.022)g/cm2、(0.293±0.015)g/cm2和(0.368±0.025)g/cm2;RLX 组大鼠骨小梁表面的破骨细胞数比卵巢切除组减少;与卵巢切除组相比,雌激素治疗组的子宫重量增加了55%,而RLX 组则对子宫无明显刺激作用. 结论 RLX及雌激素都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RLX 能阻止去卵巢所造成的骨丢失.

    作者:张小玉;陆重琳;刘社兰;王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管形成素1基因转达染治疗兔缺血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兔心肌梗死模型,探讨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形成素1(Ang1)重组腺病毒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结扎冠状动脉(冠脉)制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Ang1组、培养基(DMEM)组与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组,心肌内分别直接注射Ang1重组腺病毒、DMEM和LacZ重组腺病毒。第7、14、28 d各组分别处死5只,以观测心肌梗死及血管新生情况,术前及处死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扎冠脉后7、14 d,Ang1组与LacZ组和DMEM组心肌梗死范围及新生毛细血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28 d,Ang1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LacZ组和DMEM组〔分别为 (9.1±1.6)%对 (14.1±2.2)%和(13.8±3.0)%,P<0.01〕;而术后14、28 d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与LacZ组和DMEM组〔分别为(10.07±1.30)个/视野对 (5.52±1.09) 个/视野和(5.73±1.03) 个/视野,P <0.05及 (42.93±6.35) 个/视野对 (15.88±4.43) 个/视野和(13.17±1.29) 个/视野,P <0.01〕。心肌梗死发生28 d后各组的左室射血分数Ang1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LacZ组和DMEM组〔分别为(65±6)%对 (40±5)%和(44±5)%,P<0.01〕。结论:Ang1能促进兔实验性心肌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心肌梗死的修复,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陈仕林;景华;黎介寿;易龙;马百坤;方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双泵联合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剧痛的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后疼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神经痛综合征.我们于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间应用自控硬膜外和静脉镇痛双泵联合治疗11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疼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冰;侯健;孙建良;陆雅萍;谢国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