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军;刘桂清;马增山;董铭锋;柴守栋;张学俊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而运动试验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运动试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正常,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明显的主要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64例[男性5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8)岁];另外选择运动试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的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9)岁].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灌注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在18~101(50±19)个月的随访期内,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有2例和1例发生心脏事件(均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年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和0.3%(χ2=0.77,P=0.38).结论运动试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有着良好的预后,这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决策的选择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杨敏福;何作祥;刘秀杰;史蓉芳;杨跃进;胡盛寿;高润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apoE)表达状况及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相关性.
作者:向伟;赵水平;马燕琳;李新明;吴明;符生苗;杨进福;陈炽;赵迪成;聂赛;王福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死病理生理过程认识的深化和循证医学展示,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常用药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是否贯彻了这一成果需要进行认真审视.本研究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调查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及影响该药使用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吕吉元;范春雨;杨丽峰;汪洁;乔爱春;陶晓春;刘达瑾;白枫;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采用局部浅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UK)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凤君;林海玲;鲁永华;吴世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与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但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 人们试图通过全身给药、冠状动脉内给药及血管壁局部导入等各种途径,观察不同药物(抗血小板药、抗凝药、ACEI、他汀类药、细胞毒类药等)和一些生物制剂(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及细胞因子等)对再狭窄的防治作用,都未能获得理想的效果[1].涂有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商品名sirolimus)的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的临床试用为再狭窄的防治带来一丝曙光[2].本文简要综述RPM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苗志林;曾定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促进结缔组织增生的特殊药理作用对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为苯妥英钠、卡托普利、苯妥英钠+卡托普利、手术对照(分为14天和21天两组)和假手术组;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心室组织胶原沉积量、交联程度及分布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研究苯妥英钠不同浓度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胶原合成量的影响以及巨噬细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苯妥英钠在体外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TGF-β1与胶原合成量产生正性影响,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r=0.865和r=0.816, P<0.05);苯妥英钠可使梗死区胶原交联程度明显增高,并可增加Ⅰ/Ⅲ型胶原比值,均达到与心肌梗死后21天相当的水平,而对非梗死区无明显影响.结论苯妥英钠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的组织修复过程,对非梗死区胶原代谢无明显影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欣;李玉明;姬文婕;徐鹏霄;庞伟;齐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筛选鉴定不稳定性心绞痛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诊断和潜在可能的基因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淋巴细胞和稳定性心绞痛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将获得的顺向或逆向消减产物与pGEM-T Easy Vector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采用蓝白斑筛选和菌落PCR筛选有插入片段的克隆.将获得的菌落PCR产物分别等量点在2张Hybond-N+膜的同一位置上,同时与顺向消减和逆向消减产物进行斑点杂交,进一步筛选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以获得的序列表达标签(EST)为探针, 与顺向消减和逆向消减产物进行反向Northern杂交,将获得的阳性EST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获得93个阳性克隆,在稳定性心绞痛组获得112个阳性克隆;反向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获得12个阳性EST,在稳定性心绞痛组获得20个阳性EST,在各组中随机选取5个阳性EST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全部为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结论这些EST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斌;梁雪清;余细勇;冯建章;靳立军;董太明;乌汉东;黄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E)与冠心病(CHD)患者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的差异.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4例CAE与24例年龄、性别和病变程度匹配的无瘤样扩张CHD患者行EBCT检查以计算钙化积分,分析CAE与C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狭窄病变程度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2)CAE组钙化积分显著低于CHD组,其自然对数转换值(LN[CS+1])的均数分别为3.41±2.44和4.88±2.48(P<0.05).(3)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的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弥漫性扩张血管LN[CS+1]显著低于局限性扩张动脉(1.26±1.85 比2.67±1.93, P<0.05).(4)单纯瘤样扩张动脉及瘤样扩张并狭窄血管的钙化阳性率和LN[CS+1]均显著低于单纯狭窄病变动脉(P<0.01或0.05).结论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轻于无瘤样扩张的冠心病患者,且钙化程度与病变类型有关,提示斑块钙化程度可能与瘤样扩张形成和血管重塑有一定关系.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李向民;蔡兴明;梅卫义;胡承恒;李怡;马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日本镰仓综合病院、香港心脏病学会以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协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的2003年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China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s, CIT)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于2003年10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有来自十余个国家的百余名国外知名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和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国内专家和代表云集北京,就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介入心脏病学界的新进展、新技术和今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不仅使国内的广大医生接触到今年世界上介入心脏病学的新进展和顶尖技术,而且能使国外的专家充分了解目前中国各地区介入心脏病学发展的现状,从而达到广泛意义的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录国内、外论文近250篇,涉及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病、大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等介入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以增刊发表了以上论文.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独特之处是,以功能显像为主,而不只是单纯的解剖形态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核心脏病学.它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或辅助性的诊断方法,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估价、疗效估价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在国际上已得到了公认[1].在美国,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数每年达700万例,在Medicare保险的人群,心肌灌注显像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2].
作者:何作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肪连接素(adiponectin)水平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脂肪连接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蒋卫东;王欣;鹿庆华;姚桂华;徐冬玲;王树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CHD)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分析其相关性并筛选与心脏事件发生较为特异的标志物.
作者:马建林;李新明;苏哲坦;李斌;陈关良;黄白丽;王天松;王青;钟文菲;黄雪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的研究表明,B型利钠肽(BNP,又称脑钠肽)是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时,由心室释放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本研究探讨BNP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横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为临床对心衰的客观评估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赵丽;吴学思;韩智红;胡荣;吕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研究显示,脉压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得24小时平均收缩压(MSBP/24 h)、平均夜间收缩压(MSBPN)和24 h平均舒张压(MDBP/24 h)及计算出的脉压(PP)等7项指标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是否存在相关.
作者:高明;乔德仁;李晓青;吴云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采用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家兔心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作者:潘景业;金可可;陈雷;王万铁;林锡芳;傅国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脂康调脂治疗的同时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减少心肌缺血相关事件的作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12岁,2001年7月住院.6年前因感冒发现心脏杂音.检查:胸廓畸形,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Ⅱ级柔和收缩期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固定性分裂.心脏Doppler超声检查:剑突下四腔切面见两个房间隔缺损孔,直径分别为16 mm和10 mm;两孔间距离为10 mm.缺损孔距上腔静脉5 mm;距下腔静脉11 mm;距肺静脉4 mm;距主动脉根部6 mm;距二尖瓣瓣环6 mm,房间隔直径46 mm.诊断:多发孔房间隔缺损(ASD).
作者:旅朝霞;张玉顺;朱鲜阳;王珂;于文信;王慧琛;邓东安;苏德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拮抗剂厄贝沙坦(irbesartan,Irb)干预后的变化,以探讨AngⅡ/NF-κB在动脉粥样硬化(AS)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和Irb可能的抗AS效应.方法体外培养HUVEC,测定AngⅡ刺激下NF-κB亚单位p65的核易位阳性率、TNFα、IL-6的时间与浓度反应曲线;然后将分盘于24孔板的细胞随机分为5组(n=6):正常培养对照组、AngⅡ刺激组,AngⅡ和3种不同浓度的Irb共孵育组;采用细胞ELISA、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分别测定TNFα、IL-6的含量和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结果 AngⅡ(1 nmol/L ~5 μmol/L)刺激HUVEC表达TNFα、IL-6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其表达高峰分别为12~24 h、6~12 h,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亦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高峰在1~4 h.厄贝沙坦(0.01 μmol/L、0.1 μmol/L、1 μmol/L)均能显著降低TNFα和IL-6表达与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结论 AngⅡ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刺激HUVEC NF-κB激活与TNFα、IL-6表达,厄贝沙坦抑制HUVEC NF-κB激活与TNFα、IL-6表达,提示AngⅡ/ NF-κB信号途径在促进A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拮抗AT1R或抑制NF-κB有可能减轻或抑制AS进展.
作者:王海蓉;李建军;蒋锡嘉;许家俐;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第14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2003年10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邀请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国际知名专家,国内与会者近3 000人.本次大会秉承长城会一贯学术风格,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及时反映心血管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重视多学科交叉,强调联防联治的概念,架起了国内与国外、不同学科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丰富的学术内容给参会者带来了大量有关心血管和相关疾病诊断治疗的新信息及新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其主要内容涉及冠心病、高血压与相关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脂质代谢紊乱、介入心脏病学、代谢综合征、心肌病、心脏超声、抗栓溶栓、老年代谢紊乱综合征、大动脉弹性功能、临床流行病学、基础研究、社区医疗及护理等内容.
作者:胡大一;史旭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肺细小动脉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2002年1月至11月共收治86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三组:先天性心脏病不合并PH组33例,肺动脉平均压(MPAP)<20 mm Hg(1 mm Hg=0.133 kPa);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H(PH组)47例, MPAP>20 mm Hg;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紫绀组6例,MPAP>90 mm H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动脉血清含量,作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及测定肺小动脉显微形态指标. 结果所有肺活检标本按Heath与Edwards Ⅵ级分类进行病理分级:无PH组肺血管无病理改变;PH组Ⅰ级9例,Ⅱ级14例,Ⅲ级19例,Ⅳ级5例;紫绀组(≥Ⅴ级)6例.随着肺血管病理改变分级的增加,血清VEGF在Ⅲ、Ⅳ级时达到高峰值,≥Ⅴ级后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肺细小动脉显微指标测定均呈阶梯样变化,MPAP、PVR、mMTPA、WA/TA、EA/TA和TWPV在无PH组与PH组Ⅰ级,PH组Ⅰ级与Ⅱ级、Ⅲ级、Ⅳ级及紫绀组(≥Ⅴ级)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VEGF在发生紫绀前期与MPAP、PVR、mMTPA、WA/TA和TWPV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A/TA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VEGF含量的高低可能与肺血管内皮细胞剪切损伤及增生、分裂的活跃程度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进展的急缓有密切的关系,它在先天性心脏病引起PH的肺血管重构过程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作者:马胜军;刘桂清;马增山;董铭锋;柴守栋;张学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