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田;陈辉;李宇晨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人文关怀,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高于对照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低于观察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人文关怀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韩会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协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协调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升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潘兰兰;徐静;赵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记录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护理的各阶段吞咽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天后对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其预后产生优良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西医治疗同时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参考。
作者:潘立强;胡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轻中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治疗,于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AMA评分、Barthel指数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认知、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可有效提高患者综合功能,改善其焦虑情况,从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林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析夏枯草汤辅治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夏枯草汤辅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患者组治疗后,其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夏枯草汤辅治高血压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状况,并预防血管内皮的细胞损伤,大大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卫敬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护理后两组患儿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衰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和体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为患儿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秀臻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77.77%。实验组的血压、血脂、硝酸甘油的使用量、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压、血脂、硝酸甘油使用量、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作者:任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并探索针对放化疗鼻咽癌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其身生存率的实际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接受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在放化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深入性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放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其生存率。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实验组患者3年的生存率为90.7%,对照组患者3年的生存率为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鼻咽喉癌患者采用放化疗进行治疗虽然行之有效,但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非常明显的伤害,并不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与疾病的治愈,而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抵消放化疗对患者带来的二次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李荣兴;贾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DN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9例。对照组口服贝那普利片;研究组口服贝那普利片+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含量及尿微蛋白排泄率及疗效。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尿蛋白含量及尿微蛋白排泄率都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的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有效率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库尔班·吾甫尔;阿曼古丽·吾甫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把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采取效果明显,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与应用。
作者:魏鹏;张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气滞痰阻血瘀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治疗组患者服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及中医症状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TG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确切。
作者:孟康;刘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效果较为明显,且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高。
作者:努尔色曼·麦麦吐孙;古力米娜·莫合旦;依力木古丽·阿卜杜克热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与抗血小板两大部分;强效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减少有着很大作用;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机率提高,且出血过度又会导致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因此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抗凝方案,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疗效的提高均有重大的作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方法进行治疗的实际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其实际治疗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后,疾病均有所缓减,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针对冠心病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治疗方法相对更加有效,治疗疗效更加明显,可以明显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抗病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致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增加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刘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在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实行传统护理模式,中医组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观测并比较两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中医组满意度为95.00%,优于参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获得更佳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作者:周玉霞;晁利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观察预防性护理的干预措施,对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来本院进行脑血管接入治疗的患者32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所以,可以将此方法广泛的应用在相似疾病的临床护理当中。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中医整体护理干预对脑中风后下肢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脑中风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综合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及中医整理护理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屈活动范围(PROM)、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整体护理对脑中风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有理想的干预效果,故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癌痛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癌痛程度及原因给予癌痛护理干预。护理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比较,并分别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躯体、社会、心理功能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给予患者疼痛治疗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晓双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