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与抗血小板两大部分;强效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减少有着很大作用;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机率提高,且出血过度又会导致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因此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抗凝方案,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疗效的提高均有重大的作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管成像技术逐渐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该项技术的不断研发推动着我国针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的前行,其中,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技术就是通过在导管的前段安装一个微型超声探头从而获取血管内部管腔的横截面图像,该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说明冠状动脉血管内的情况,因此被看作为现阶段心血管疾病为准确的检验标准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进展进行分析,找到未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出路与新方向。
作者:董巧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降血压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降血压治疗。结果35例患者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维持正常,15例患者则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出现加重现象。结论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需要分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作者:王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儿科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中常被诊断出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大多数的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就会促使儿童患者出现心理衰竭以及非常严重的心肌损伤,含有些病毒性心肌炎疾病会演变成为扩张型心肌病,对儿童患者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相应地还会增加社会以及家庭所产生的沉重负担。然而,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当前仍然不具有完善的特效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方面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新进展,本文探析了病毒制剂,疫抑制剂以及免疫调节荆。
作者:萨如拉;张静;松德力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方法进行治疗的实际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其实际治疗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后,疾病均有所缓减,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针对冠心病采用中医补气活血治疗方法相对更加有效,治疗疗效更加明显,可以明显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变患者抗病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致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瘤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24 h后继发癫痫分别设为早期癫痫和晚期癫痫,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史是aSAH继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动脉瘤再破裂是aSAH继发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aSAH继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脑积水、动脉瘤再破裂是继发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立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6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记录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护理的各阶段吞咽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天后对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促进其预后产生优良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用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5例进行分组研究,Ⅰ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35例,Ⅱ组在上述治疗下接受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40例。评估两种给药方案的治疗与安全情况。结果经治疗,Ⅱ组总治愈率95.0%显著高于Ⅰ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Ⅰ、Ⅱ组的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测结果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两项评测结果相比Ⅰ组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期间,Ⅰ、Ⅱ组均未产生严重副反应。结论在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中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药效理想、安全,对患者的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推荐。
作者:管亚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入院的肺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焦虑状态17例(28.3%),对照组患者出现焦虑状态26例(4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心病患者进行规范的常规护理和细致的心理护理,能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疗效,为患者恢复打下良好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霍秀美;刘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0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分散片或非诺贝特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及中医症状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气滞痰阻血瘀型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作者:刘娜;孟康;张秀景;张文科;王运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增加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刘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介入治疗时推行护理干预相关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8月进入本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47例,与基础组45例。干预组护理工作中落实综合性的干预项目,基础组落实基础性的干预项目,观察两组干预质量。结果落实两种干预项目后,干预组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状,基础组有7例(P<0.05)。结论对于心脏病患儿,予以介入治疗流程中,还需加以综合性的干预项目,有助于提升其治疗水平,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高珊;陈中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研究组采取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两组均在神经生理疗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K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为(11.05±4.20)分、(79.56±12.38)分,对照组KIHSS评分为(19.02±5.37)分、ADL评分为(60.21±8.02)分,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缺血再灌注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鼠尾放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的方法制备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内Ca2+含量,并做海马区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脑海马细胞内Ca2+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心通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外Ca2+进入细胞内,从而可以防止细胞内Ca2+超载损伤,保护脑组织及神经细胞。
作者:杜培坤;李妍怡;王艳玲;金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诊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5岁以上的甲亢患者79例为老年组,选取同时段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5岁以下的甲亢患者75例为非老年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分析疗效。结果非老年组T3、T4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总有效率为94.93%,略高于非老年组的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甲亢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查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为其可靠的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雪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诊断方式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诊断方式与结果,将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及脑血管狭窄程度符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狭窄症状,其中重度狭窄39例,中度狭窄65例,轻度狭窄16例;经CTA诊断有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115例,准确率为95.83%,其中重度狭窄39例,符合率100.00%,中度狭窄63例,符合率96.92%,轻度狭窄13例,符合率为81.25%;CTA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可准确检出脑血管狭窄症状以及狭窄程度,诊断价值高。
作者:贾彬;李荣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桡动脉途径行经皮腔内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经桡动脉行PTSMA治疗的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 PTSMA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间隔厚度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TSMA,观察发现患者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皆低于术前,而左心室流出道宽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仅1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安全可行,效果明显。
作者:薛智敏;周斌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对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疾病复查过程中使用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实际使用价值与临床检查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并进行二次复查的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方法,两组患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相应的检查技术终检查差异相对明显,实验组图像质量整体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CT剂量指数(43.75 mGy)<对照组的CT剂量指数(171.0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患者进行复查采用低剂量CT扫描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对患者产生的辐射,达到国际上对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患者复查基本标准。
作者:王子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观察预防性护理的干预措施,对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来本院进行脑血管接入治疗的患者32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所以,可以将此方法广泛的应用在相似疾病的临床护理当中。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护理后两组患儿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衰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要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及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和体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为患儿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秀臻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