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急救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出血急救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实施了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70例未进行院前急救,直接行院内急救(对照组),对比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0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急救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毅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急诊心肌梗塞临床诊疗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依据循证护理配合方案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护理工作人员评分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工作当中可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爱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4例,术前观察组进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术后观察患者睁眼时间、语言恢复时间及药物用量,并观察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睁眼时间、药物用量及语言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在术后短期认知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麻醉后6 h、12 h、24 h、48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胸痹3号联合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中药胸痹3号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数据显示,采用自拟中药胸痹3号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拟中药胸痹3号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荐使用.
作者:常杏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舌下硝酸甘油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运动总做功呈显著增加,运动总时间出现延长, ST段压低在运动后大幅度减少,运动至ST段压低1 mm时间也发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运动高峰心率、静息心率、率压积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便秘2例(5%);对照组心悸3例(7.5%),均无需停用药物.结论 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采用曲美他嗪药物治疗,可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提高,硝酸甘油量降低,且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李振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分析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一般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各45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一般护理组有效率71.11%,综合护理组有效率为93.31%,综合护理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有效率,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黄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老年患者78例,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将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系统护理措施应用于研究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护理后6个月时,研究组在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上均较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 对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辅以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老年患者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舒适护理对心血管重症监护病室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在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的患者.随机对其分组,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本护理,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心血管病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66%,实验组心血病患者在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监护室的心血管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缓解,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重症监护室的心血管患者病情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心肌细胞作为一种不可重生细胞,临床发生结构变化时难以逆转,在其治疗上已有各种规范治疗指南,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从HF患者的日常临床行为上研究其对心肌耗氧量、血压等常见心血管指标的影响,以了解其基本原理,并辅助临床用药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海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地兰;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记录两组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血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较之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硝普钠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韩林海;莫利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在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时应用氨氯地平同银杏叶片联合的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伴有高血脂症状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了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后对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治疗与研究.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氨氯地平同辛伐他汀联合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氨氯地平同银杏叶片联合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采取同样的护理方法并对其临床降压与降脂的效果以及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7%,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降脂的总有效率为74%,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总胆固醇以及平均动脉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高血压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使用氨氯地平同银杏叶片联合的治疗方法,其有着十分理想的疗效,值得应用并对其大力地推广.
作者:何永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10.67%,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医护在心血管病内科护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疾患者促进效果.方法 在某院选取心血管患者120例,按照不同病症进行分组,分别给予对照组和实验组不同程度医护,观察患者身体康复状况和心理状态.结果 采取人性化护理方式的实验组患者,整体上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要好,住院时间也比较短,对于医院以及护士的满意度普遍比较高.结论 人性化心血管内科护理极大提高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预防并控制心理衰竭并发症复发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作者:刘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连朴饮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18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给予枸橼酸铋钾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连朴饮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0%高于对照组的7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朴饮辅助枸橼酸铋钾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枸橼酸铋钾起效快,连朴饮药力持久,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赵鼎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酸酯类、他汀类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倍他乐克联合万爽力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于冠心病疾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倍他乐克联合万爽力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提高疗效,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实现患者疾病的康复.
作者:朱利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护理的措施.方法 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理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率71.1%,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率52.6%.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通过结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实现了对患者的科学护理.
作者:尚玉秀;杨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灸甘草汤加减治疗中医症候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心肌炎患者45例,根据中医辨证法进行分型为:邪气侵袭组21例,气阴两虚组15例和心气虚弱组9例,采用中医辨证论作为指导,对其进行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心肌酶谱的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乳酸脱氢酶三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乳酸脱氢酶比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尤其是邪气侵袭组的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相比较其他两组更为显著.三组患者之间的血清心肌酶指数变化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炙甘草汤针对心肌炎患者进行加减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清心肌酶状况,缓解患者表现症状,起到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可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广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正确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是否对患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方法 挑出我院的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认真分析并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对立面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分别对每个组别进行有关高血压的正确认知教育、心理暗示与沟通、饮食方面的建议、运动方面等一系列健康及护理教育.对比分析高血压患者被健康与护理教育干预和正常状态下的患者在身体及身心等一系列方面的表现.结果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我院高血压患者的对比分析,试验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管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正常状态下管理.可以认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改善.
作者:卫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60~70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龄老年组)与对照组的基线特征情况,观察组进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氯吡格雷疗法,比较两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年龄、心率、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危风险因素之一为高龄,与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死率,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孟允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