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罗北;侯巧玲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糖代谢异常, 空腹血糖检验, 葡萄糖耐量试验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皆进行空腹血糖检验与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比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95例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糖尿病患者32例,皆确诊为糖代谢异常,非糖尿病患者63例中,确诊糖代谢异常29例,空腹血糖检验确诊10例,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29例,可见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往往存有糖代谢异常,而非糖尿病患者也有大部分存在糖代谢异常,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提高检出率,值得借鉴。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粘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心房粘液瘤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2014年我院治疗的心房粘液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心房粘液瘤25例,右心房粘液瘤2例,双心房粘液瘤1例。结果1例患者为术前巨大左心房粘液瘤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治疗无效死亡,其余27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手术下治疗,无死亡,且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心房粘液瘤患者在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的瘤体特点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晓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地高辛在永久性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目的:探讨随访研究显示对于接受心律控制治疗的房颤患者应用地高辛与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关联性。方法对比永久性心房颤动心率控制治疗作用,严格心率控制与宽松性心率控制Ⅱ(RACE-Ⅱ)研究中入组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其应用地高辛与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在研究中对严格心率控制组与宽松心率控制组进行比较,同时对地高辛在心率达标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患病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病再入院、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入院。本次研究共患者614例,608例(99%)完成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终点事件的分析均在随访结束且完成了药物剂量的调整阶段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四分位间距为2.7~3.0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总计284例(46.7%)经过剂量调整阶段服用地高辛(平均剂量为0.250 mg;四分位间距为0.0625~0.750 mg)。患者大多为女性,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其左室收缩期直径增大,并且随机分组大部分被分到严格心率控制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地高辛与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高无关。这部分患者经过3年随访发现地高辛治疗组与未应用地高辛组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9%vs13.4%[未校正危险比(HR)0.97;95%可信区间(CI)0.62~1.52];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率为19.4%vs19.5%[未校正(HR)1.00;95%(CI)0.69~1.45];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HF)再入院发生率为6.6%vs9.9%[未校正(HR)0.62;95%(CI)0.34~1.13]。结论应用地高辛与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无明确关联。

    作者:刘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措施和效果,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72例麻醉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结果跟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相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有血压保持平稳、脉搏波动较小、镇痛相对完善、患者苏醒快、苏醒期病情平稳等优势。结论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对患者有较大的危险性,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保证患者的安全,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作者:曾煜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组传统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组使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相应的临床护理之后,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效果。

    作者:陆豫;王芳;单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的疗效,并对治疗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解小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AMI组30例和UAP组30例),将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Hcy,分析血清Hcy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MI组与UAP组)的血清Hcy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的血清Hcy水平对比发现,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AMI组和UAP组的Gensini评分发现,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黄斌;李星阳;潘凤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选取UAP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AP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绞痛功能发作频率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文连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AA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温阳生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的疗效较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高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对高胰岛素血症性闭经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闭经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其中包括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II型中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排卵障碍,从而导致闭经。大部分人还可合并有肥胖、多毛、痤疮、不孕等症状。现将2004~2014年中西医对高胰岛素血症性闭经的认识与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周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术后1年内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1%,实验组未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作者:张孟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优化护理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应用

    目的:了解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优化护理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与治疗组51例。治疗组将呼吸护理融入传统护理中,参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法。结果通过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治疗组在细菌培养、白细胞、胸部正侧位片、体温、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呼吸护理可有效防止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院内呼吸道感染,减少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几率。

    作者:李雪;常伟荣;万书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异常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36例。单纯西医治疗组只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缓解、心律失常的改善以及其他方面的病症改善上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由于采用的措施得当因此没有出现死亡的病例。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患者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增强患者抢救的几率也具有较高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元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目的:评价分析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与中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甲泼尼龙片,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测试量表(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aO2、FEV1、MMRC评分、CAT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33%显著高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其中静脉滴注并发症发生率少,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儿童弱视呈现出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将会致盲,了解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论述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首先从儿童弱视的现状展开分析,其次对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后论述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杭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规范治疗儿科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患儿25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29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即化痰止咳与常规的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β2-受体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根据病情的分级给予患儿其他药物。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高于对照组的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4.1%低于对照组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患儿采取综合规范地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申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100名的血脂水平,观察两组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的差异性,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实验组的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及总狭窄指数明显增高,单支病变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具有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同时显示出加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赵立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对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确诊为老年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0.0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7.50%,同时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胺碘酮配合治疗后疗效显著,可以为患者减轻病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魏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血管疾病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检测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心血管检测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1组、2组、3组,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四组进行CRP检测以及血脂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1组患者CRP含量为8.37 mmol/L,2组患者CRP含量为7.43 mmol/L,3组患者CRP含量为5.65 mmol/L,对照组CRP含量为2.28 mmol/L,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患有心血类疾病的患者血样中所含有的CRP含量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另外患者的血脂水平越高,CRP含量也就越高。结论在心血管类疾病的检测过程中,CRP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检测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血样中CRP含量的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类疾病,这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渗出性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渗出性皮肤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9%;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2.8%,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6%。两组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渗出性皮肤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工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138例与对照组137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护理组给予特殊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5%低于对照组的18.98%,家属满意度为99.28%高于对照组的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给予特殊护理,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家属较为满意。

    作者:李爱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