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10例误诊分析

王青梅;李永玲;冯玉宝

关键词: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提高存活率。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治经过。结果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中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4例,脑梗死1例,急性胰腺炎2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脊髓血管病1例。造影确诊主动脉夹层形成,右冠脉口被堵塞4例,UCG确诊主动脉夹层假腔形成2例,主动脉CTA确诊均有内膜破口3例,MRA确诊主动脉内假腔形成,真腔受压已经变形,脊髓内可见长T2信号1例。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除了有典型的急性起病的胸背部撕裂样痛之外,尚有许多不典型症状,但是可通过详细的病史和认真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如:UCG、CTA、MRA可确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提高存活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对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确诊为老年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0.0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7.50%,同时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胺碘酮配合治疗后疗效显著,可以为患者减轻病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魏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则在干扰素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d静滴,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杏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浅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治的护理干预方案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预防性护理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效果。

    作者:吴纯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措施和效果,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72例麻醉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结果跟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相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有血压保持平稳、脉搏波动较小、镇痛相对完善、患者苏醒快、苏醒期病情平稳等优势。结论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对患者有较大的危险性,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保证患者的安全,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作者:曾煜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以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它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代谢紊乱严重,脂肪分解加快,导致有机酸和酮体的过度堆积。DKA也是常见的内分泌科急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常被误诊为急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消化道穿孔、原发性腹膜炎、重症肺炎等只予以相应的诊治及处理,不予降糖治疗,从而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危及其生命。本科收治1例以盆腔炎表现为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纪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老年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将其分为观察1组和对照1组,根据其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2组和对照2组,调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出血量超过80 mL、术前焦虑、围术期疼痛、尿储留、禁食时间超过6 h、吸烟均是引发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术前焦虑、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鞘管置留、出血量超过80 mL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中要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王枭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与对照组1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给予中药方剂新加阳和汤以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阳和汤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可迅速缓解患者整体不适,同时无不良反应,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海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异常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36例。单纯西医治疗组只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缓解、心律失常的改善以及其他方面的病症改善上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由于采用的措施得当因此没有出现死亡的病例。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患者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增强患者抢救的几率也具有较高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元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症护理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138例和对照组13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护理组给予对症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9.28%高于对照组6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的综合有效护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完善。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外科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外科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后壁厚度等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明显。病死率为2.5%,存活率较高,疗效良好。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病情危重,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对围术期的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与生存率。

    作者:谢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分析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70.0%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对比上,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6.67%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实施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疗效显著,复发率少,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郑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35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77例与对照组176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试验组的血压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切变率(BVL)、高切变率(BVH)、血浆粘度(PV)、红细胞比容(HCT)均下降,试验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张建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元胡承气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9例与对照组1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元胡承气汤进行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元胡承气汤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军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儿童弱视呈现出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将会致盲,了解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论述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首先从儿童弱视的现状展开分析,其次对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后论述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杭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瘀降浊方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板块面积、急性综合症发病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脑卒中发生率与冠脉综合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冉聪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四联法进行治疗,结合组患者在常规四联治疗基础上应用三仁汤中药进行治疗。结果结合组患者的疗效明显比常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患者应用中西医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取到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财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探究分析其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的SAQ量表的各个方面的指标明显低于观察组的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临床护理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赵美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优质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组传统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组使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相应的临床护理之后,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有效的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效果。

    作者:陆豫;王芳;单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目的:评价分析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与中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甲泼尼龙片,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测试量表(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aO2、FEV1、MMRC评分、CAT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33%显著高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其中静脉滴注并发症发生率少,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

    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7%,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4,P=0.013)。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急诊内科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马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