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枭龙

关键词:老年患者, 心脏介入手术, 迷走神经反射, 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将其分为观察1组和对照1组,根据其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2组和对照2组,调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出血量超过80 mL、术前焦虑、围术期疼痛、尿储留、禁食时间超过6 h、吸烟均是引发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术前焦虑、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疼痛、鞘管置留、出血量超过80 mL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中要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皆进行空腹血糖检验与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比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95例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糖尿病患者32例,皆确诊为糖代谢异常,非糖尿病患者63例中,确诊糖代谢异常29例,空腹血糖检验确诊10例,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29例,可见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往往存有糖代谢异常,而非糖尿病患者也有大部分存在糖代谢异常,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提高检出率,值得借鉴。

    作者:罗北;侯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四联法进行治疗,结合组患者在常规四联治疗基础上应用三仁汤中药进行治疗。结果结合组患者的疗效明显比常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患者应用中西医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取到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财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引起的Kounis综合征

    由过敏反应引起的Kounis综合征(KS)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但由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CAU)诱发的KS尚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1岁的女性,其患有慢性荨麻疹近3年,近一个星期加重,每次荨麻疹恶化,均伴有心脏症状。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显示患者是不常见的过敏原过敏,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血清抗高亲和力IgE受体抗体阳性表明患者患有CAU。其冠状动脉病变由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该病例提示急诊科和心内科医生,当间歇性发作的慢性荨麻疹伴心脏症状反复发作时,应考虑KS,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作者:刘伟;亓树莹;康尔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以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它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代谢紊乱严重,脂肪分解加快,导致有机酸和酮体的过度堆积。DKA也是常见的内分泌科急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常被误诊为急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消化道穿孔、原发性腹膜炎、重症肺炎等只予以相应的诊治及处理,不予降糖治疗,从而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危及其生命。本科收治1例以盆腔炎表现为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纪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到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围术期给予他们心里、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护理,观察其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效果理想,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效果以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选取UAP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益气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7.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AP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绞痛功能发作频率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文连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瘀降浊方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板块面积、急性综合症发病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脑卒中发生率与冠脉综合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冉聪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讨论对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实施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和实验组(介入封堵术),各67例,比较两组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大小、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实施封堵术成功65例(97.01%);≥15 mm 20例(86.96%);<15 mm 42例(97.67%);实验组术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有助于远期和近期疗效的提升且其成功率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科学技术。

    作者:李雪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血管疾病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C-反应蛋白(CRP)在心血管检测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心血管检测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1组、2组、3组,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四组进行CRP检测以及血脂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1组患者CRP含量为8.37 mmol/L,2组患者CRP含量为7.43 mmol/L,3组患者CRP含量为5.65 mmol/L,对照组CRP含量为2.28 mmol/L,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患有心血类疾病的患者血样中所含有的CRP含量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另外患者的血脂水平越高,CRP含量也就越高。结论在心血管类疾病的检测过程中,CRP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检测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血样中CRP含量的来判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类疾病,这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浅谈用PCI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进行临时起搏的疗效

    目的:浅谈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进行临时起搏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不采取临时起搏,实验组采取临时起搏。结果两组患者住院中各项指标情况对比,其中实验组各项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衰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给予临时起搏治疗,此方法能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节约患者医疗费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余庆;姚思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AA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温阳生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的疗效较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高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地高辛在永久性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目的:探讨随访研究显示对于接受心律控制治疗的房颤患者应用地高辛与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关联性。方法对比永久性心房颤动心率控制治疗作用,严格心率控制与宽松性心率控制Ⅱ(RACE-Ⅱ)研究中入组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其应用地高辛与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在研究中对严格心率控制组与宽松心率控制组进行比较,同时对地高辛在心率达标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患病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病再入院、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入院。本次研究共患者614例,608例(99%)完成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终点事件的分析均在随访结束且完成了药物剂量的调整阶段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四分位间距为2.7~3.0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总计284例(46.7%)经过剂量调整阶段服用地高辛(平均剂量为0.250 mg;四分位间距为0.0625~0.750 mg)。患者大多为女性,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其左室收缩期直径增大,并且随机分组大部分被分到严格心率控制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地高辛与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高无关。这部分患者经过3年随访发现地高辛治疗组与未应用地高辛组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9%vs13.4%[未校正危险比(HR)0.97;95%可信区间(CI)0.62~1.52];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率为19.4%vs19.5%[未校正(HR)1.00;95%(CI)0.69~1.45];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HF)再入院发生率为6.6%vs9.9%[未校正(HR)0.62;95%(CI)0.34~1.13]。结论应用地高辛与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无明确关联。

    作者:刘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目的:评价分析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与中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甲泼尼龙片,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测试量表(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aO2、FEV1、MMRC评分、CAT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33%显著高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其中静脉滴注并发症发生率少,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观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63.16%,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李燕红;孟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并与后的病理确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所有患者均被检查为肺动脉栓塞,与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心血管超声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诊断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韩天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肽水平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围术期的表达及意义评价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状搭桥患者围术期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具有的意义。方法选取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第1、3、7天的BNP水平,依据患者术前的心功能水平将患者分为A(心功能Ⅰ级以及Ⅱ级)、B(心功能Ⅲ级)、C(心功能Ⅳ级)三组。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将患者分为D(术后并发症组)、E(术后无并发症组),另外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F组。比较患者的BNP表达情况以及意义。结果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BNP的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在第3天达到高峰,术后第7天水平有所下降,仍高于手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术后并发症的D组,手术后的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水平的表达,可以体现患者心功能的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具有临床预测的重要意义。

    作者:朱龙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

    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7%,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4,P=0.013)。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急诊内科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马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儿童弱视呈现出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将会致盲,了解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论述中西医治疗儿童弱视的研究进展,首先从儿童弱视的现状展开分析,其次对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后论述中西医综合治疗儿童弱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作者:杭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与对照组1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给予中药方剂新加阳和汤以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阳和汤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可迅速缓解患者整体不适,同时无不良反应,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海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源性vWF与vWF-cp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90例(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各30例)与30名正常妊娠产妇胎盘组织中vWF和vWF-cp的表达。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对比正常妊娠组,vWF在胎盘组织的表达强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cp在胎盘组织里的表达强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vWF及vWF-cp的表达水平变化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落产生胎盘源性改变,从而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病情有关。

    作者:李媛;张延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