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引起的Kounis综合征

刘伟;亓树莹;康尔恂

关键词:KS, 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心电图
摘要:由过敏反应引起的Kounis综合征(KS)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但由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CAU)诱发的KS尚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1岁的女性,其患有慢性荨麻疹近3年,近一个星期加重,每次荨麻疹恶化,均伴有心脏症状。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显示患者是不常见的过敏原过敏,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血清抗高亲和力IgE受体抗体阳性表明患者患有CAU。其冠状动脉病变由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该病例提示急诊科和心内科医生,当间歇性发作的慢性荨麻疹伴心脏症状反复发作时,应考虑KS,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地高辛在永久性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目的:探讨随访研究显示对于接受心律控制治疗的房颤患者应用地高辛与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关联性。方法对比永久性心房颤动心率控制治疗作用,严格心率控制与宽松性心率控制Ⅱ(RACE-Ⅱ)研究中入组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其应用地高辛与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在研究中对严格心率控制组与宽松心率控制组进行比较,同时对地高辛在心率达标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患病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病再入院、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入院。本次研究共患者614例,608例(99%)完成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终点事件的分析均在随访结束且完成了药物剂量的调整阶段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四分位间距为2.7~3.0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总计284例(46.7%)经过剂量调整阶段服用地高辛(平均剂量为0.250 mg;四分位间距为0.0625~0.750 mg)。患者大多为女性,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其左室收缩期直径增大,并且随机分组大部分被分到严格心率控制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地高辛与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高无关。这部分患者经过3年随访发现地高辛治疗组与未应用地高辛组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9%vs13.4%[未校正危险比(HR)0.97;95%可信区间(CI)0.62~1.52];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率为19.4%vs19.5%[未校正(HR)1.00;95%(CI)0.69~1.45];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HF)再入院发生率为6.6%vs9.9%[未校正(HR)0.62;95%(CI)0.34~1.13]。结论应用地高辛与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无明确关联。

    作者:刘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AMI组30例和UAP组30例),将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Hcy,分析血清Hcy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MI组与UAP组)的血清Hcy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的血清Hcy水平对比发现,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AMI组和UAP组的Gensini评分发现,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黄斌;李星阳;潘凤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安装起搏器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B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种方案的效果。结果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B组;A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整体评分较B组低。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应用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效果明显,应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德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AA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温阳生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的疗效较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高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到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围术期给予他们心里、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护理,观察其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效果理想,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效果以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的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皆进行空腹血糖检验与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比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95例疑似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糖尿病患者32例,皆确诊为糖代谢异常,非糖尿病患者63例中,确诊糖代谢异常29例,空腹血糖检验确诊10例,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29例,可见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往往存有糖代谢异常,而非糖尿病患者也有大部分存在糖代谢异常,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可提高检出率,值得借鉴。

    作者:罗北;侯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在给予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护士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包括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预防感染等,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2例患者,经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后,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血糖水平稳定,患者满意度高,综合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出院。结论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孟笑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肽水平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围术期的表达及意义评价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状搭桥患者围术期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具有的意义。方法选取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第1、3、7天的BNP水平,依据患者术前的心功能水平将患者分为A(心功能Ⅰ级以及Ⅱ级)、B(心功能Ⅲ级)、C(心功能Ⅳ级)三组。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将患者分为D(术后并发症组)、E(术后无并发症组),另外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F组。比较患者的BNP表达情况以及意义。结果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BNP的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在第3天达到高峰,术后第7天水平有所下降,仍高于手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术后并发症的D组,手术后的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水平的表达,可以体现患者心功能的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具有临床预测的重要意义。

    作者:朱龙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100名的血脂水平,观察两组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的差异性,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实验组的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及总狭窄指数明显增高,单支病变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具有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同时显示出加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赵立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合并门静脉高血压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对老年胃癌患者合并门静脉高血压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胃癌合并门静脉高血压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根治性切除30例,减瘤术32例,姑息手术8例,空肠造瘘术7例,对手术后死亡情况、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9.2±32.8)min;平均出血量为(483.5±105.1)mL。7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29例(37.18%);在2年内,患者死亡59例(75.64%)。结论在治疗老年胃癌合并门静脉高血压症时,要采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作者:马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神经功能EDS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在感染、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及压疮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E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亚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生活能力、脑部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用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能力以及脑部神经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脑部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钱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天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天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替罗非班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EMI介入治疗中,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能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提高心脏射血分数而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临床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昌思梦;衡明强;李志军;李世春;陈国梁;臧滔;王福江;胡秀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四联法进行治疗,结合组患者在常规四联治疗基础上应用三仁汤中药进行治疗。结果结合组患者的疗效明显比常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患者应用中西医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取到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财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瘀降浊方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板块面积、急性综合症发病率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粥样斑块面积和IM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脑卒中发生率与冠脉综合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冉聪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用药回访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原则进行治疗,且治疗后的疗效与就诊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避免医源性诱发本病的发生。

    作者:刘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引起的Kounis综合征

    由过敏反应引起的Kounis综合征(KS)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但由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CAU)诱发的KS尚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1岁的女性,其患有慢性荨麻疹近3年,近一个星期加重,每次荨麻疹恶化,均伴有心脏症状。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显示患者是不常见的过敏原过敏,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血清抗高亲和力IgE受体抗体阳性表明患者患有CAU。其冠状动脉病变由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该病例提示急诊科和心内科医生,当间歇性发作的慢性荨麻疹伴心脏症状反复发作时,应考虑KS,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作者:刘伟;亓树莹;康尔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观察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的方法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并且患者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冬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指的是尿的白蛋白排泄率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临床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尿白蛋白水平。本文通过对MAU与糖尿病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MAU不仅可以对糖尿病肾病加以预测,而且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监测MAU,当MAU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的发生率或者延缓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作者:王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目的:评价分析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与中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口服甲泼尼龙片,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测试量表(C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aO2、FEV1、MMRC评分、CAT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33%显著高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中药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其中静脉滴注并发症发生率少,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