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定期健康教育。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体重控制、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体育锻炼及情绪状态6个方面,均高于观察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遵医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增强其治疗信心,改变其生活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秀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对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6月收治的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蔡和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误诊的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就其与误诊疾病的临床特点相似性展开分析。结果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分为五类:(1)发作性呼吸困难,呈端坐位,活动及平卧时加重,伴或不伴咳嗽,咳白色黏液痰,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5例;(2)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3)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被误诊为胃炎7例;(4)有眩晕感,伴随头痛、失语现象,幻听、幻视等,且情绪暴躁,被误诊为精神疾病5例。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较高,是老年人致死的常见病症之一,咳嗽、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头痛、失语、幻听、幻视等为主要的临床特点,患者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通过全面检查,经确诊后,尽早接受治疗。
作者:玛力亚·哈布力;韩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降压调脂汤剂,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舒张压、收缩压、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下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症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反应少,治疗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胜利;尉庆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洛丁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1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5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洛丁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病患心室重塑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丁新在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及抗左室重塑效应均明显优于缬沙坦。
作者:江超;方沙沙;宋永香;李兆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单独采用断流术,研究组采用分流断流联合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自由门静脉压(FP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采用分流断流联合术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刘岩;董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心绞痛症状稳定情况、患者认知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提升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94.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剖宫产率为64.15%,常规组剖宫产率为92.45%,两组患者剖宫产生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为22.64%,常规组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为43.39%,两组患者新生儿合并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能够影响患者的生产方式以及母婴结局,应对患者积极治疗与预防,保证患者顺利生产,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祝燕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加强早期护理措施的实施,预防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早期护理后,老年患者的生存率为95%,护理满意度为96.7%;其症状缓解,减少并发症,逐渐恢复健康。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早期护理,有利于老年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孙华;常晨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消化不良患儿209例,依据入院顺序编号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105例与对比组104例,对比组常规给予思密达、莫沙必利口服,研究组在对比组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消食消胀汤。观察两组患儿的病情控制效果及用药治疗总时间。结果研究组病情控制有效率为96.19%,对比组病情控制有效率为78.8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计用药治疗时间,研究组为(5.06±1.03)天,对比组为(8.32±2.0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疗效较为显著,治疗时间缩短,加快了消化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艳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3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1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于兴兵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比黏度下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片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我院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拟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血液化验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减少,晨僵时间缩短,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血沉值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所拟中药汤剂与常规西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优化血液化验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朝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初步探讨蒙医辨证护理对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蒙医辨证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辨证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娃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2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114例和对照组11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效果,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结果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6.49%,高于对照组的75.22%,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海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87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94例与参考组93例。试验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参考组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参考组的总有效率为7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较为显著,生物利用度较高,且作用时间较硝酸甘油延长,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王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2组与实验3组,各37例。同时选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以随机法分为实验4组与实验5组,各40例,选取正常对照组30名作为对照1组。实验2组与实验3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用量:实验2组75 mg/d,实验3组150 mg/d;实验4组与实验5组采用序贯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用量:实验4组75 mg/d,实验5组150 mg/d。对比每组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水平。结果用药5天后:①实验2、3组患者血清VASP磷酸化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4、5组患者血清VASP磷酸化水平与用药前相比,改善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4、5组患者用药后,组间血清 VASP磷酸化水平改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有积极影响作用。
作者:窦艳晓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CD36缺陷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变化和相应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以明确脑出血过程中CD36的功能。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99例,利用PCR-SSP技术进行CD36缺陷的筛查,收集患者临床及头颅CT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HS)评分,评价脑出血后血肿吸收速度。结果 CD36缺陷型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减慢,NIHSS评分明显增高。结论 CD36缺陷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减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重。
作者:郭淼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78例与参照组76例。参照组给予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疗效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4%(76/7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8.16%(6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收缩压(SBP)指标为(129.1±3.1)mmHg,明显优于参照组的(137.2±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冒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冒患儿20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研究组给予感冒清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后退热率、咽喉红肿痛消失率、咳嗽消失率、鼻塞流涕消失率及住院天数。结果研究组患儿退热率、咽喉红肿痛消失率、咳嗽消失率、鼻塞流涕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明显,可以显著控制小儿感冒症状,减少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卞艳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