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

赵丽花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系统护理干预,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观察瑞替普酶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目的:观察采用瑞替普酶与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11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8例和链激酶组54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与链激酶组比较,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鼻饲和胃造瘘治疗脑血管病患者重度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晓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体会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昏沉2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表现为发作性右眼黑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增强,右侧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无异常。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可见溃疡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于2013年12月29日住院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013年12月30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非罗班静点48 h。2014年1月4日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查眼底未见出血,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再通。诊断脑栓塞,再次给予替非罗班静点24 h后视力明显改善,头昏沉缓解,左侧肢体力弱较前无明显变化。

    作者:孙雪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观察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心律失常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祖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82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2例被分为实验组;单一性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被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状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段改变的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以及诊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沙代提古丽·苏比;阿依提拉汗·艾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诉就诊,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尾状核及壳核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2周症状缓解,2例遗留后遗症。结论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较少见,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卢学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0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治疗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有良好的效果,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陈萍;王继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观察中的应用

    由于新生儿出生来到新的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在生理等方面与年长儿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护理新生儿,本文就对此展开讨论。

    作者:吕洪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路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路径康复训练疗法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欧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设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控制者20例,高血压未控制者42例,另选同期的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动脉顺应性(AC)、僵硬度参数(β)、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放大指数(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控制组患者与未控制组AI、PWV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较敏感的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张旭胜;曾维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3例行循证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对比心功能分级、复窦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住院、卧床时间更短,复窦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可减少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孝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对照组46例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患者10个月后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变化与复发率状况。结果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斑块率与复发率。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