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3例行循证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对比心功能分级、复窦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住院、卧床时间更短,复窦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可减少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设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控制者20例,高血压未控制者42例,另选同期的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动脉顺应性(AC)、僵硬度参数(β)、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放大指数(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控制组患者与未控制组AI、PWV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较敏感的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张旭胜;曾维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根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孝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晓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病历资料。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和NSE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脑出血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致病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收集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其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阳性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典型胸痛、前驱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由于刺激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激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典型胸痛和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是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发因素。
作者:赵端阳;冯喜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诊治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50例单纯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Log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孙茂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作者:徐宁;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接收66例高血压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对比来看,实验组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药物的服用、体重的有效控制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血压,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脑明格日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两组患者血脂各监测指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组内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T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监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表达水平,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心律失常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祖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凌;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路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路径康复训练疗法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欧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