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分析

张旭胜;曾维佳

关键词:高血压, 颈动脉弹性功能,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设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控制者20例,高血压未控制者42例,另选同期的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动脉顺应性(AC)、僵硬度参数(β)、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放大指数(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控制组患者与未控制组AI、PWV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较敏感的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

    目的: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方法在本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心理、疼痛、血压的监测,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的观察,给予围手术期整体式护理。结果患者平稳度过术前等待期,术毕安返心血管外科ICU,术后34 h清醒,54 h拔出气管插管,第6天搬出监护室,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生理、疾病三重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系统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满意。

    作者:周海;张丽萍;孙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在本院接受诊治的2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组,分别为89例、113例,113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三组。对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尿酸分别为:(336.61±70.85)μmol/L、(371.75±84.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尿酸分别为:(360±108.47)μmol/L、(371.31±71.67)μmol/L、(386.63±60.8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不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作者:李晶;任久林;陈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作者:肖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根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情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艳云;徐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交感电风暴1例救治体会

    赵xx,男,71岁,因入院前1 h晕倒在地摔伤鼻部入我院五官科,行副鼻窦CT示:两侧筛窦及上颌窦见积液密度影。胸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强。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经我内会诊后转入我科,病人刚刚到我科时突然再次晕厥,随即意识不清,查体: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测不到,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120 mg静点,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同时吸氧,心电监护,于2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心率:120次/min,血压:140/80 mmHg,呼吸:36次/min,另建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胺碘酮0.3 g持续静点,20 min后病人再次出现室颤,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3次,同时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吸痰,导尿,约3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但病人仍意识不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30 min后病人烦躁,肌注安定10 mg后无效,再次静注10 mg安定,同时予以冰帽行亚低温治疗。当时提检2次心肌酶,肌钙蛋白未见明显异常,4 h后心肌酶,肌钙蛋白均3倍以上增高。追问病史,患者家属代述间断心悸、胸闷1年,近日在家晕厥2次,吸烟史20年,每日吸10支以上,入院时血压:150/80 mmHg,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结合该病人发病特点,可明确心源性晕厥诊断,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可明确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病人有>10 min的心肺复苏史且鼻腔出血,为挽救生命,上述情况视为溶栓的相对禁忌症,经权衡利弊为使闭塞的冠脉血管再通,经病人家属同意,签署协议书后予以0.9%氯化钠,尿激酶150万U静滴,病人心肺复苏后仍意识不清,烦躁,为减轻烦躁带来的额外心肌耗氧量增加,给予杜冷丁、异丙嗪、肌注以镇静,同时给予以持续亚低温治疗以脑复苏,静滴胺碘酮以防再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次日查房:病人嗜睡,意识模糊,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心音减弱,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病情有所好转,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较前无明显回落,再次复查心肌酶:CK:537 u/L (正常参考值21~227 u/L),CK-MB:30 u/L(正常参考值3~27 u/L),较前好转,动态心电图:5 h (病人原因只带了5 h)总心搏:27059次,平均心率:87次/min,慢心率:75次/min,快心率:109次/min,室性早搏118次,有3阵成对室早,室上性早搏63个,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可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彩超:各房室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未见室壁瘤形成,未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EF斜率:56%,E/A<1。综合治疗1周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为行介入治疗佳时机,建议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介入治疗。

    作者:秦焕杰;李云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赵丽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晓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失眠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萘洛尔联合地西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孔昭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介入器械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